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5(3 / 3)

【解讀】

本條的句法當讀作(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膏湯)。絕對不能誤解為在發汗後就不能再用桂枝湯。因為(汗出而喘,無大熱)是由於汗後表邪末盡,餘熱迫肺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桂枝場所能奏效,故改用麻杏石甘湯。

本證發汗致喘,與桂枝加厚撲杏子湯不同;本證因發汗後邪氣內傳,熱盛迫肺作喘,必伴汗出、脈數、舌紅、苔黃等裏熱之證;後者為新感引動宿疾,肺寒氣逆作喘,且伴有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等太陽中風表證。本證若誤服桂枝加早樸杏子湯,是以熱助熱,必轉危證。

方中麻黃與石膏配伍,清宣肺中鬱熱,且石膏用量倍於麻黃,以監製麻黃辛溫之性而為辛涼之用,故本證雖汗出而不忌麻黃,雖無大熱而不忌石膏;杏仁宣肺降氣,協同麻黃以平喘,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四味合用共奏清熱、宣肺、平喘之功。

本方加地龍、夜交藤、葶藶子、半夏,治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加連翹、銀花、桔梗、貝母、桑白皮、黃芬、紫蘇於,治廳支氣管肺炎,加蘆根、桔梗、貝母、桑白皮、黃芩、蟬蛻、浮萍,治小兒麻疹並發肺炎;加百部、飴糖、大棗、葶芽子,治百日咳。

有汗用麻黃,無大熱用石膏似乎藥證不符,要知用麻黃發汗,必合桂枝,其效始著,不合桂枝則但治咳喘水氣,用石膏清熱,必合知母,其力方偉,不合知母則但治煩渴。且方個石膏倍幹麻黃,可監製麻黃的辛溫之性。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①,心下悸②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注解】

①叉手自冒心:病人雙手交叉覆蓋於自己的心胸部位。叉手即兩手交叉,冒即覆蓋之意。

②心下悸:指心胸部位悸動不安。

【解讀】

汗為心之液,由陽氣蒸化津液而成,發汗過多,則陽氣外泄。心髒失去陽氣的溫煦,則虛無所主,故心中悸動不安。裏虛欲求外護,故其人叉手自冒心,以安心悸,是外有所護,則內有所恃。若據臨床觀察,此類患者亦可見胸滿、氣短、心前區憋悶不適等證。

本證的病機為心陽虛,治用桂枝甘草湯。方中桂枝辛甘,溫通經脈,人心助陽,故能溫補心陽;甘草甘溫,補心以益血脈。二藥相合,辛甘化陽,陽生陰長,化而奉心,心陽得複,心悸自愈。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①者,欲作奔豚②,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③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注解】

①臍下悸:臍下有跳動感。

②奔豚(tún):形容氣上衝如小豬之奔突。豚,小豬,也泛指豬。

③甘瀾水:用杓揚過數遍之水,又名勞水。

【解讀】

過汗傷陽,心陽虛不能製攝於上,下焦寒水之氣有上衝之勢,其主症為臍下悸動,治宜溫養心陽,化氣行水,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重用茯苓半斤,先煮,取其量大直達下焦以行水。用桂枝甘草湯辛甘發散為陽,以充實上焦陽氣。再用大棗配桂枝甘草,以充實上中焦營氣。上中焦營衛充實,心脾陽氣恢複,則能下達以溫腎水。腎水得陽氣之溫,則陰邪平而悸動止。以甘瀾水煎,取其不助水邪。本方還有培土製水之功,土強自可製水,陽健則能禦邪,欲作奔豚之病當可自消。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解讀】

脾氣素虛,一經發汗,則致陽氣外泄,脾虛更顯,運行失職,濕邪內阻,氣滯於中,故腹滿。治宜健脾除濕,寬中消滿,用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方中厚樸苦溫善消腹脹,生薑辛開理氣,半夏開結燥濕,人參甘草健脾培土以助運化。全方補而不膩,消而無傷,為消補兼施之劑。原方用藥比例,樸、薑、夏之量大於參、草,為消大於補,又含治標宜急,治本宜緩之義。

腹脹滿一症有虛實寒熱之異,可因失治或誤治而產生。其實者,多見於陽明腑實證,為燥實內結證,其腹滿特征為腹滿持續不減,按之不濡,多伴有大便燥結、腹痛、苔厚脈實等特征,宜用承氣輩泄熱通腑。其虛者,多見於太陰寒濕證,其腹滿特征為腹滿時減,喜溫喜按,按之濡軟,多伴有下利、口淡不渴、苔白舌淡等症象,宜用四逆輩溫中散寒。本條所論病證以腹脹滿一症最為主要,他症不甚突出,其腹滿特征為腹滿時減,減而不顯,少時複作,喜溫而不喜按,在病機上以脾虛失運為本,濕阻氣滯為標,虛實挾雜。治宜攻補兼施,用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①,氣上衝胸②,起則頭眩③,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67)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注解】

①心下逆滿:指胃脘部因氣上逆而感覺脹滿。

②氣上衝胸:即上逆之氣有向胸膈頂衝的感覺。

③起則頭眩:指起坐站立變換體位就頭暈目眩,或本有頭暈目眩在起坐站立時加重。

【解讀】

病在太陽當汗,反用吐下,損傷脾胃之陽。中陽受損,水津不化,飲停中焦,氣機逆亂,症見心下脹滿,時覺有氣向胸脅衝撞。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水飲阻滯於中,濁陰上逆,起坐站立更助衝逆之勢,清陽更難達於頭部,故尤覺頭暈目眩。脈沉緊說明病在裏而不在表,是寒飲停於內的征兆。由此可見,水飲既是一種病理性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

由於脾陽不振、水飲停蓄是本證的關鍵,故治當溫陽健脾,化飲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本方仍是桂枝甘草湯加味,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充實胸中陽氣。水氣逆亂,用茯苓健脾利水,白術健脾化濕,與桂枝同用,即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由於本病是中陽虛弱,故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治法,否則汗多傷陽,經脈失於溫煦,肢體就會出現震顫動搖,甚則不能自主。此與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的病機不同,彼屬表證未解,下焦寒水之氣上泛,而此則為中陽虛衰,水飲內停。二者不可混同。

本條是倒裝文法,“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應接在“脈沉緊”句下,其義方通。

飲邪為病,多基於陽氣虧虛。陽虛寒凝,則水飲不化。故治療飲病,首先溫陽祛寒。飲邪為病,與脾失健運有關,濕邪不化,水無以製,聚而成飲,所以治療飲病,還應健脾助運。水飲內停,常存在氣化不利,而寒邪凝滯又加重氣化不利,因而治療寒飲內停必須溫陽化氣。水飲得化後還應有所出路,治療上當淡滲利水,以暢其道。苓桂術甘湯具備了上述溫、運、化、利的功效,所以苓桂術甘湯是治療寒飲內停的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