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6(1 / 3)

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6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解讀】

聯係上條內容,可知患者同屬於正虛之體,文中雖未言起於何病,但從治以汗法來看,可能原是太陽表證。既為表證,當有惡寒之證,然汗後表解,惡寒應罷。今汗後惡寒反而加重,且不見發熱,可知惡寒並非表不解,而是表證雖解,但正虛更甚,“反惡寒者,虛故也”一語,就是對正虛病機變化的概括。本條述證簡單,以方測證,可知這裏的“虛”是指汗後傷陰傷陽,導致陰陽兩虛。陽虛不能溫煦肌表,故惡寒反劇;陰虛不足以濡潤筋脈,可能會有肢痙攣急之變。表證已去而轉為裏虛,陽氣衰弱則鼓動脈搏無力,陰液不足則脈道失於充盈。陰陽兩虛,故脈不應浮而當見沉遲細弱之象。治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扶陽益陰,而達到陰陽兩顧。

本方芍藥味酸微苦以滋營陰,甘草甘溫和中緩急,二藥相伍,是酸甘合化,以益陰養營。附子辛熱扶陽實衛,與甘草同用,更有辛甘化陽之功。三藥合之,共奏陰陽雙補之效。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幹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解讀】

若病家本有正虛,複感外邪,當表裏兼顧,謹慎用藥。如僅以太陽病論治,則汗不得法而傷陰傷陽。又誤用下法,造成陰陽兩傷更甚。汗下後“病仍不解”,是指病情有新的變化,非指太陽表證不解。太陽與少陰為表裏,誤治太陽,極易損傷少陰。

少陰為水火之髒,陰陽之根。少陰之陰陽兩傷,水火失:濟,故見煩躁不寧。證以少陰陽虛為主,所以還應伴見惡寒、下利、厥逆、舌質淡、苔白滑、脈微細等。治當扶陽兼以救陰,用茯苓四逆湯。

本方由茯苓、人參、幹薑、附子、炙甘草組成。幹薑、附子回陽救逆;茯苓、人參益氣生津,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薑附與人參配伍,回陽之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之中有助陽之功;甘草益氣和中,且能調和諸藥。

本證與幹薑附子湯證同為太陽病變證,又均見煩躁一症,所用的治療方劑,皆由四逆湯加味或減味而成,臨證時須認真區別。幹薑附子湯證,為陽虛陰盛,證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身無大熱、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治當急救回陽,僅用幹薑、附子,單捷小劑而頓服,功專救陽。茯苓四逆湯證的病機為陰陽兩虛,以陽虛為主,證候是四肢厥逆煩躁、惡寒下利、脈微欲絕、舌質淡、苔白滑等,為陽虛陰損,煩躁不分晝夜,治當回陽益陰,故用四逆湯加茯苓、人參,複方大劑而分服,雙救陰陽。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70)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

【解讀】

發汗本為太陽表證的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可以傷陰,亦可傷陽,其變證每因體質的差異而有不同。

本條列舉陽虛與陽盛之人,來說明疾病的不同轉歸。如陽虛之體,發汗過多,易損陽氣,則病從寒化而轉為虛寒證,其證見惡寒,治療當以扶陽為主;若陽盛之體,發汗過多則易傷津化燥,熱並胃腑,燥熱成實,當見不惡寒,反惡熱,譫語,不大便等證,可與調胃承氣湯瀉熱和胃。臨證辨別疾病的轉歸,辨別病性的陰陽,必須以客觀脈證為依據。

不惡寒,但熱者,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僅是舉例而言。梔子豉湯、白虎湯、以及大小承氣湯等都是治療“不惡寒,但熱”的方劑,臨床應用,還必須辨證施治。

調胃承氣湯的方藥分析見後陽明病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①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②和服方寸匕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注解】

①消渴:形容口渴之甚,飲不解渴,此處是症狀,不是病名。

②白飲:即米湯。

③方寸匕:古代量取藥末的器皿。其形如刀匕,容量為一方寸正方,量藥時以滿而不溢出或滾下為度。

【解讀】

太陽病治當發汗,但因汗不如法,大汗出後而發生的兩種情況。一是汗後表症已除,唯因胃中津傷而幹燥,以致煩躁不得眠,這不是裏熱傷津,隻須注意調護,給予少量的湯水,使其慢慢呷下,以滋潤胃燥,胃中津液恢複則胃氣和,胃和則煩躁自除。切不可大量恣飲,因為胃氣尚弱,恣飲則易釀成蓄水症。這是病後對口渴欲飲調護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是汗後而表邪未盡,仍然脈浮微熱,但又見到小便不利,消渴,這主要是因恣飲的緣故,飲水太多而脾不轉輸,膀胱水蓄則小便不利,水津不能上布則消渴,愈飲愈渴,飲不解渴,飲入之水似乎已經內消,故稱消渴。此時裏有蓄水,外兼表邪,治當運脾布津,溫陽化氣,五苓散為的對方劑。脾之輸轉複,膀胱氣化利,則小便利而蓄水除,津液布而口渴止,裏得和而表亦隨解。本症小便不利,當然與膀胱有關,但是水氣之所以蓄而不行,與脾的關係尤切。許多注家囿於繹腑之說,將蓄水症專屬之膀胱腑症,並把五苓散看做太陽腑症的專方,未免以偏賅全。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解讀】

此條承上條敘述發汗後,表不解,水飲內蓄之證。脈見浮數,為表邪未盡之象。

煩渴乃口渴之甚,因汗後表邪隨經人裏,膀胱氣化失職,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所致。證屬蓄水,應有小便不利等症,治宜解表利水,用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本條言脈浮數,都揭示表證未解;上條謂消渴,本條謂煩渴,都揭示水蓄下焦,津液不能上承,兩者病機基本相同,故都用五苓散利水解表,前後可以互參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