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解讀】
傷寒汗出之後,口渴的,應當用五苓散治療;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同是傷寒汗出之後,以口渴與否為審證要點,一用五苓散治療,一用茯苓甘草湯治療。五苓散證是膀胱氣化不利,水飲內停,水津不布,除口渴外,還有小便不利等症。茯苓甘草湯證敘述簡略,結合後麵的127條“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以及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可以確認,茯苓甘草湯證除口渴外,應見心下悸而小便利。是傷寒發汗,汗不得法,損傷胃陽,水飲停聚於胃所致。
茯苓甘草湯由茯苓、桂枝、生薑、甘草四味藥組成。方中重用生薑溫胃散水,茯苓滲濕利水、桂枝溫陽化氣利水,甘草益氣和中,合為溫胃散飲、化氣利水之劑。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①,五苓散主之。(74)
【注解】
①水逆:因裏有蓄水,以致飲水不能受納,飲人即吐。
【解讀】
太陽中風,發熱惡寒,已持續六七日,不但表證未解,反而增加心煩。邪氣隨經人裏,擾亂氣機,三焦水道不通,膀胱蓄水,經腑俱病,故有表裏證。表證指太陽表證發熱惡寒,裏證指太陽膀胱蓄水。既有太陽表證,又有膀胱腑證。因水蓄於下,氣化不利,津液不能如常輸布,口中乏津,故渴欲飲水。胃失和降,所飲之水,拒不受納,則逆而上行,故水入則吐,口渴不解,吐後再飲,再飲再吐,名日水逆。此屬蓄水重證,治療上仍需化氣行水,兼以解表,故仍用五苓散。
本條和71條、72條都是討論蓄水證,雖表現不同,但內容相符,病機一致,故都用五苓散化氣利水。
本證的辨證要點是“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人則吐”。
未持脈①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②之亦喘。(75)
【注解】
①持脈:即診脈。
②灌:洗也,即以水洗浴。
【解讀】
臨診見到病人手叉自冒心,是因於裏虛心慌,跳動不安,患者當有心悸。實者拒按,虛者喜按。此心悸由正虛所致,因裏不足而求助於外,故病人雙手交叉,捫護於前胸,如此可使悸動稍有減輕,這是虛證心悸的主要特征之一。發汗過多,既可損傷心液,又能損傷心陽。心腎同為少陰,互相影響,故心虛亦可能下累及腎,引起腎陽不足。腎開竅於耳,故腎陽虛可見耳聾失聰。耳聾可通過觀察病人對聲音的反應以測試,如醫師令病人咳嗽,病人罔聞,證明聽力喪失。究其病因,心悸、耳聾皆由重發汗損傷心腎陽氣所致,提示虛人不可過汗。
汗為陽氣蒸化津液而成,發汗過多會導致傷陰損陽。津液受傷必然感到口渴,欲飲水自救者,應當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恣意多飲,則致水飲停聚為患,因汗後陽虛,無力行水。水飲上逆於肺,因而致喘。汗後肌腠空虛,必須善為調攝,
若貿然洗浴,水寒之氣易使毛竅閉塞,導致肺氣不宣,因而致喘。
以上列舉了汗後致喘的兩種原因,說明形寒飲冷可以傷肺。並提示人們,在疾病、特別是大病的治療過程中,注意病後調攝,是相當重要的。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①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②,梔二產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生薑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注解】
①虛煩:因無形之熱所致之煩。虛:非有形之實邪結滯,是相對概念。
②懊:指心中煩鬱悶亂,莫可名狀。
【解讀】
發汗後,水藥入口,即見嘔吐,是發汗不當,使胃氣受損所致。胃氣虛弱,不能化飲,水藥入口,停聚於胃,引動氣逆,故而嘔吐。胃氣不降見嘔,飲漬於腸則利。若再發其汗,則必胃陽更虛,水飲內停進一步加重,從而:帶來“吐下不止”的後果。
汗吐下後,表邪內陷,若與有形之物如宿食、痰水等相互搏結而煩者,是為實煩,但此雖因熱邪內陷,卻並未與有形之物相結,隻是無形之熱擾動胸膈,火鬱而不伸作煩,故稱為“虛煩”。其輕者,心煩“不得眠”;重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懊是心中特別難受,煩鬱悶亂,莫可名狀,足見其痛苦已非一般了。火鬱當清之、發之,故用梔子豉湯清宣鬱熱,以除虛煩。
梔子豉湯由梔子、豆豉二藥組成。梔子苦寒,可導火熱下行,清泄邪熱。豆豉輕清宣透,具解表宣散之功,與梔子配伍,則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可除火鬱虛煩之證。使用本方,需先煮梔子,後納豆豉,才能發揮其清宣鬱熱的治療作用。火熱鬱於胸膈,若藥後熱鬱得伸,則有嘔吐的可能,並且邪隨吐解,但梔子豉湯並非“吐劑”。
若兼見病人自覺氣息不足,是吐下後傷及正氣,就應加入甘草以益氣,即梔子甘草豉湯治之。若見嘔吐,是胃氣不和而上逆,當加入生薑以和胃降逆止嘔,即梔子生薑豉湯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①者,梔子豉湯主之。(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