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6(3 / 3)

【注解】

①胸中窒:胸中憋悶不適。

【解讀】

發汗、攻下後可出現煩熱、胸中窒的症狀。煩熱是指心煩而身熱,或是指因熱而煩,其煩較甚之意,顯示火鬱的程度較上條為重。胸中窒是指胸中有堵塞憋悶之感,是熱邪留擾胸膈、胸肺之氣運行不暢所致。本證是在上條所述心煩不得眠的基礎上產生的,其證較上條為重。

但僅見窒塞,並無疼痛,說明火熱之鬱僅在氣分而未及血分。本條雖較上條之程度為重,但其病機仍為無形熱邪留擾胸膈,故仍治以梔子豉湯清宣鬱熱,是治病求本之法。因熱鬱得宣,則氣機自然暢達,其證就會消失。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解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是表邪人裏化熱,鬱於胸膈,必見心煩懊等症。熱邪鬱於胸膈,即可能影響氣機,引起胸中窒塞的症狀;也可能由氣及血,導致血行不暢,引起心中結痛等症狀。身熱不去說明邪氣稽留於表。

此證由氣及血,較之上條煩熱胸中窒,其病更深一層。但是從病機上看,胸膈鬱熱仍為基本病機,故仍用梔子豉湯清宣鬱熱。鬱熱宣散則氣機暢達,氣機暢達則血脈流利,其痛自除。方中豆豉性味辛散,有解表之功,可解散在表的稽留之邪;梔子尚可通利血脈,正可以除心中結痛之症。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79)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解讀】

傷寒下後,餘熱未盡,邪熱留擾胸膈,故心煩。熱壅氣滯於腹,故腹滿。胸腹氣機壅滯,則臥起不安。病機為熱擾胸膈,腑氣壅滯,治以梔子厚樸湯,清熱除煩,寬中除滿。本證心煩、腹滿非有形實邪阻滯,雖為脹滿,但多按之濡軟不痛,此與有形實邪阻滯所致的腹滿硬痛而拒按不同,應作鑒別。

方中梔子苦寒,清解鬱熱;厚樸苦溫,寬中行氣;枳實苦寒,破結消痞。本方即梔子豉湯去豆豉加厚樸、枳實而成。因病變已波及脘腹,非梔子豉證局限於胸膈,故不用豆豉之宣透,而加入厚樸、枳實,以行氣除滿。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薑湯主之。(80)

梔子幹薑湯

梔子十四個(擘)、幹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解讀】

傷寒誤用丸藥大下,損傷脾胃,致中焦虛寒。同時下後外邪乘機內陷,留擾胸膈,形成上焦有熱與中焦有寒之證。上焦熱鬱則身熱不去,微煩。言“微煩”者,指比上述之心煩不得眠,或心中懊惱,反複顛倒之證略輕而已。至於中焦有寒之證雖未明言,但可從大下之後,脾胃受損,方用幹薑以溫中散寒來認識,似可推測本證或有食少便溏,腹滿腹痛等症。

本證病機,上熱中寒。治當清上熱、溫中寒,用梔子幹薑湯。方中梔子清上焦邪熱以除心煩,幹薑溫中散寒以止下利,寒溫並用,相反而相成。

脾胃虛弱、感受外邪,熱擾胸膈者,亦可用本方治療,不必拘泥是否誤下。

本證與黃連湯證同具上下寒熱錯雜之病機,相比之下,彼以腹痛、欲嘔吐為主,本證以煩熱下利為主。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①者,不可與服之。(81)

【注解】

①舊微溏:平素大便略微溏薄。

【解讀】

凡是使用前述(76~80條)含有梔子的方藥,都不能給予平素脾虛便溏的人。

“舊微溏”是宿疾,脾虛易生濕,“濕勝則濡泄”。素日脾氣虛、脾陽虛或脾腎陽虛之人,大便經常溏泄,即使有火邪鬱於胸膈的虛煩證,也應慎用梔子諸湯。因為梔子苦寒質潤,走而不守,不同於苦寒燥濕的黃連、黃芩,不但不能燥濕,反易滑泄大腸,易於傷脾腎陽氣而使便溏更甚。

若非用梔子不可時,應當減少用量,或仿上條梔子幹薑湯寒熱並用之法,酌加溫補脾腎的藥物。熱鬱胸膈、中虛下利之用梔子幹薑湯,屬權宜之法。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一作僻地①者,真武湯主之。(82)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切)各三兩,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注解】

①振振欲擗地:身體振顫,站立不穩,欲仆於地。

【解讀】

太陽病發汗後,其人仍發熱,顯示太陽表證未罷,但變證已經出現,如“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等。產生這些變證的病機是過汗傷陽而致腎虛水泛。

陽虛水泛,水氣淩心則心悸,清陽不能上升則眩,眩與悸同時出現便應該考慮陽虛水泛的可能。水氣泛濫,陽氣不得展布,清陽不能實四肢;水氣泛濫,侵犯四肢經脈,因而出現身瞤動,嚴重者振振欲擗地。本證即使沒有全身水腫,但已屬於陽虛水泛證,宜用真武湯治療。

本證可以理解為陽虛水泛證的早期,既有陽虛水泛,又有太陽發熱未罷,屬於表裏同病。病因是汗不如法,發汗太過,或是誤發虛人之汗,使陽氣受傷。雖然有表證發熱未罷,但不用解表法治療,而用真武湯溫陽利水,因為本證脾腎陽虛,水氣泛濫,裏證較急較重,必須先治。表證發熱為次要見證,此時解表,徒傷正氣,不利於陽虛。

對於“發熱”一症,曆來注家見解不一,有的認為是表未解,有的認為是“虛陽外浮”,當以前者為是。表邪未解,用真武湯屬先裏後表之法。若為“虛陽外浮”,真武湯難以勝任。

真武湯是溫陽利水的代表方。方中炮附子溫腎陽,化水氣;茯苓、白術健脾運,利水氣;生薑溫胃陽,散水氣;芍藥,《神農本草經》謂其有“止痛,利小便”之功。

真武湯,又名玄武湯。玄武意指傳說中的玄武大帝,是坐鎮北方的水神,能製水而鎮攝水邪。因本方具有扶陽鎮水之功,故以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