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少陰病有寒化證和熱化證之分,寒化證為陽虛陰盛,其預後的吉凶決定於陽氣的存亡。本條“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顯為陽虛陰盛之證。
本條惡寒而身踡,又見下利而手足逆冷,所以斷為“不治”。
所謂“不治”,隻是說明病情危重,預後較差,尚非必死之謂,如能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投以四逆、白通等一類回陽之劑,或可挽救。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296)
【解讀】
少陰病,上吐下利,為陰寒極盛,乃胃陽不能勝陰也。
躁煩者,與煩躁不同。煩躁為陽熱過盛,因煩而躁,以煩為主,表現為意識清醒狀態下的精神不安,常見於熱症;躁煩為陰盛陽脫,以躁為主,表現為無意識的肢體躁擾不寧,常見於陰盛陽脫的危重症侯。吐利過耗津液,虛陽欲脫,陰陽離絕,故躁煩不寧。四逆者,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為陽氣敗絕之危候。少團病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為死侯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①者,死。(297)
【注解】
①自冒:眼發昏黑,目無所見的昏暈。冒者,如以物冒首之狀。
【解讀】
少陰陰盛陽虛之下利,若下利自止,則有陽氣來複疾病向愈的希望,但是時必須有“手足溫”作為陽氣來複的佐證,論中“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288)即是其例。
本條雖亦下利止,但卻未見“手足溫”之證,反見“頭眩”和“時時自冒”之證,可見這一“下利止”,並非陽氣來複,而是陰液下竭,陽氣上脫的危象,陰液竭於下,無物可下而“下利止”,陰竭則陽失依附而浮越於上,故“頭眩,時時自冒”。陰竭陽越,陰陽離絕在即,故斷為死候。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躊,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298)
【解讀】
少陰病,四逆、惡寒、身踡,是陽虛陰盛之征,其脈不至,顯較脈微欲絕為甚,血行脈中,須陽氣以推動,真陽虛極,無力鼓動血脈運行,故“其脈不至”。陽虛至極,更見不煩而躁,不僅無陽複之望,且神氣將絕,危重已極,故斷為死候。
本條與292條雖都有“脈不至”,但其病理變化則截然不同,故一則主死,一則不死。292條“脈不至”是因為驟然吐利,陽氣一時不能接續,雖然脈不至,但其“手足不逆冷,反發熱”,非陽氣敗絕,所以猶可用灸法治療。本條“脈不至”,是陽虛陰盛已極,為陽絕神亡之征,且四逆惡寒而躇臥,一派陰盛陽衰之征,手足不溫,全無陽複之象,純陰無陽,生氣已絕,縱有大劑薑附回陽與艾灸助陽,亦難挽回已絕之陽,是以屬於死候。
煩躁可見於外感、內傷多種疾病,有虛實寒熱之分。有謂煩屬陽、躁屬陰,隻煩不躁尚有生機,隻躁不煩多為死候。論中“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就是以煩為可治的依據;本證“不煩而躁者,死”,是隻躁不煩,故預後不良。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①者死。(299)
【注解】
①息高:呼吸淺表。息指呼吸,高指吸氣不能下達。
【解讀】
肺主氣而根於腎,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共同維持人之呼吸功能。少陰病六七日而見息高,息高乃呼吸淺表,氣息浮遊於上,不能下達胸腹,即不能納氣歸根,這是腎氣虛竭而不能納氣的表現,腎氣絕於下,肺氣脫於上,上下離決,故斷為死候。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複煩躁不得臥寐者死。(300)
【解讀】
“脈微細沉,但欲臥”,正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合,乃少陰陽虛陰盛之證,“陰不得有汗”,“汗出”顯是陽氣外亡,“不煩”則是已虛之陽無力與陰邪抗爭,更見陰寒之邪上逆之“自欲吐”,此時一線殘陽,已達欲絕階段,是時即便遵張仲景“脈沉者,急溫之”而投薑附回陽之劑,尤恐不及,況失此不治而因循至五六日,以致陽氣愈虛,陰寒愈盛,而且出現“自利,複煩躁不得臥寐”等證,是病情繼續惡化,陰盛而陽脫於下則下利,陽氣極虛不能人陰則煩躁不得臥寐。
前欲吐,今且利;前不煩,今煩且躁;前欲臥,今不得臥。陽虛已脫,陰盛轉加,陰盛陽脫,正不勝邪,陰陽離決,故斷為死候。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0)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解讀】
少陰虛寒證,本不應發熱,今始得病即見發熱,故曰“反發熱”。發熱一般多為太陽表證,太陽病其脈當浮,現脈不浮而沉,沉脈主裏,為少陰裏虛,脈證合參,是證當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寒證,即所謂太陽與少陰兩感證。此為表裏同病,其治當視表裏證之輕重緩急而確定是先表後裏還是先裏後表,抑或表裏同治。是證見少陰裏虛之脈,但尚未見下利清穀、手足厥冷等少陰陽虛陰盛之證,即少陰陽雖虛而尚不太甚,所以用表裏同治,溫陽發汗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如證見下利肢厥,則少陰陽虛較甚,裏證為急,其治則當先溫其裏,急救少陰之陽,本方即不可用。以方測證,是證之太陽表證當屬風寒表實,故還當有惡寒無汗等證。少陰與太陽為病,均當有惡寒之證,張仲景雖未言及,當是省文。
證屬太陽少陰兩感,少陰陽虛尚不太盛,太陽風寒鬱閉,治以溫經解表為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細辛氣味辛溫雄烈,佐附子以溫經,佐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於溫經中解表,於解表中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