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辨少陰病脈證並治2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①,故微發汗也。(301)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①無證:此處指無吐利等裏虛寒證。《玉函經》、《注解傷寒論》均為“無裏證”。
【解讀】
上條以麻黃發汗,附子溫經,本條也用麻黃、附子,所以亦當是少陰與太陽兩感證,亦當有發熱、無汗、脈沉等證。“無裏證”是審證要點,是指無吐利等典型的裏虛寒證而言。
隻有在無裏證的情況下,才能采用表裏同治的發汗與溫經並用之法治療,否則,如見吐利等典型的裏虛寒證,其治療則當采用先裏後表之法,而不能表裏同治。
本條與上條的差異,僅是證情的緩急不同,上條言“始得之”,是證情稍急;本條言“得之二三日”,是證情稍緩,且正氣較虛。故在用藥上,上條以細辛之升,溫經散寒;本條以甘草之緩,取其微汗,且可益氣和中,保護正氣。
本方證的病機仍是太陽少陰兩感,隻是證情稍緩,其治療仍以溫經解表,微發其汗為法,方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該方為麻黃細辛附子湯去細辛加炙甘草而成。因病情比較輕緩,故去辛竄之細辛,加甘緩之炙甘草。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炙草既可扶中益氣,又可緩麻黃之發散,以求微微得汗而解,不致過汗,使之成為溫陽解表,微發汗而又不傷正氣的平和之方。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302)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一雲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解讀】
少陰病有寒化、熱化之分。本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則是少陰熱化證的脈證代表。然而,少陰熱化證的形成,既可是邪從熱化,即寒邪化熱,也可是由陽明熱邪灼傷真陰而成,還可因感受溫熱之邪內灼真陰所致。隻要具有真陰傷而邪熱熾的脈證,就可確診為少陰熱化證。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便出現“心中煩,不得臥”之證,說明腎水素虧,即素體陰虛,邪從熱化,腎水不足,心火亢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是以“心中煩,不得臥”。本條敘證較略,臨床見證還當有咽幹口燥、舌紅苔黃、脈沉細數等證。是證並非純屬虛證,除有陰傷之虛外,尚有邪熱之實,故治以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而交通心腎。
本證的煩躁不得臥自與陽虛陰盛,虛陽浮越,陰陽離絕的煩躁不得臥不同,臨床不難鑒別。而與梔子豉湯證雖皆有邪熱,但其見證及病機不同,當予以鑒別。梔子豉湯證的虛煩不得眠為熱擾胸膈,其腎水不虛,而見證尚有反複顛倒、心中懊、胸中窒、心中結痛等,且舌苔多見黃白,治宜清宣鬱熱而除煩。黃連阿膠湯證為陰虛陽亢而有熱,其證當有咽幹口燥,而無熱擾胸膈的見證,其舌紅苔黃而乏津,治宜滋陰清熱降火而交通心腎。
黃連阿膠湯是陰虛熱盛,吳鞠通謂“陰既虛而實邪正盛”,並強調“邪少虛多者不可用黃連阿膠湯”。其治以滋陰清熱降火,交通心腎為法。方由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等組成。方中黃連、黃芩清心火,除煩熱;阿膠、芍藥、雞子黃滋腎陰,養營血,安心神。芍藥與黃連、黃芩相伍,酸苦湧泄以瀉火,與雞子黃、阿膠相伍,酸甘化陰以滋液,又能斂陰安神以和陰陽,共成瀉心火、滋腎水、交通心腎之劑。主要用於邪實正虛,陰虛火旺之證,特別是對心腎不交的頑固性失眠證,尤多良效。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①,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3)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①口中和:即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解讀】
“口中和”是少陰陽虛寒濕證的審證要點。口中不苦、不燥、不渴謂之口中和,知裏無邪熱,是以背惡寒當是少陰陽虛,失於溫煦所致。治以灸、藥同用,用灸法以壯元陽、消陰寒,可選大椎、膈俞、關元、氣海等穴。
用附子湯以溫經散寒,補益陽氣。灸法與湯藥配合使用,可增強藥物溫經散寒的作用,以提高治療效果,且示人治病不可拘於一法。
本證“背惡寒”與白虎加入參湯證的“背微惡寒”的性質完全不同,白虎加入參湯證的背微惡寒,是由於邪熱內熾,汗出太多,肌腠疏鬆,津氣不足所致,必口中燥渴引飲;本證背惡寒為陽虛寒盛,失於溫煦所致,除口中和外,尚有脈沉肢冷而無熱無汗等證。
本證“背惡寒”與太陽表證的惡寒也不相同,太陽表證的惡寒為邪襲肌表,衛陽被鬱所致,必與發熱頭痛、脈浮等證並見。
本證的病機係腎陽虛而寒濕浸漬骨節,治以溫經散寒,補益陽氣,灸、藥同用,其灸可選用大椎、膈俞、關元、氣海等穴,藥物治療用附子湯,由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組成。方中重用炮附子溫經散寒邪,伍以人參大補元陽;凡陽虛者多水濕凝滯不化,故配以茯苓、白術健脾以除寒濕;佐以芍藥以和營血而通血痹,可加強溫經止痛的效果。本方以附子、人參為主藥,故其治在於補益脾腎而固根本。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4)
【解讀】
此條與上條同為少陰寒盛。上條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側重於陽虛;本條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側重於寒盛。若二者兼有,則更可用附子湯主之。
本條“手足寒,脈沉者”是辨證關鍵,由於身體痛、骨節痛並非皆屬虛寒,而手足寒、脈沉才能說明是陽氣虛弱。裏陽不足,生陽之氣,陷而不舉,故其脈沉;陽氣虛衰,不能充達於四末,故手足寒;陽氣虛衰,陰凝之氣滯而不行,留著於經脈骨節之間,不通則痛。少陰陽虛而寒濕凝滯,故治以附子湯溫經驅寒除濕,俾陽氣複而寒濕除,則身痛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