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條、321條、322條統稱少陰三急下,因敘證簡略,故當聯係互參。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2)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幹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解讀】
“少陰病”三字,提示本條當與提綱證相參。脈見沉而微細,是少陰虛寒本質的顯露,若不急用溫法,則下利、厥逆的亡陽之證就會接踵而至。因此,提出“急溫之”,不但可以提高療效,而且寓有見微知著、防止病勢增劇的積極意義,提示虛寒證應該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證屬陽虛陰盛,治以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本方由甘草、幹薑、附子組成,方中附子溫腎回陽,幹薑溫中散寒,甘草調中補虛,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因其主治少陰陽虛陰盛而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①,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3)
【注解】
①溫溫欲吐:欲吐不吐,心中自覺泛泛不適。溫同慍。
【解讀】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既可見於少陰之陰寒上逆證,同時亦可見於痰實阻於胸膈證,臨床必須詳於辨證。
疾病初起,即見手足寒冷,脈象弦遲,而不是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是證則不是少陰虛寒證,而是邪阻胸中的實證。痰實之邪阻於胸膈,正氣向上驅邪,故飲食入口則吐,且見心中蘊結不適而上泛欲吐,但因實邪阻滯不行,故複不能吐;胸中陽氣被痰實所阻,不得達於四末,故手足寒;邪結陽鬱,故脈見弦遲。另外,痰實之邪阻於胸膈,每有上越之機,還可見到“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等症。實邪在上,不可攻下,治當因勢利導,“其高者,引而越之”,所以當用吐法,宜瓜蒂散。
如因少陰虛寒而致寒飲停於膈上,則不可誤認為胸中邪實而用吐法。脾腎陽虛而不能化氣布津,以致津液停聚而成寒飲,虛寒之氣由下逆上,故見幹嘔。寒飲宜溫,是以不可用吐,當用薑附劑溫運脾腎之陽而化寒飲,俾陽複則飲去,而諸病自愈。故曰“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既雲胸中有寒飲,何不用理中而用四逆?因寒飲雖動於脾而主於腎,且脾腎之陽相關,是證既雲四逆湯主之,必當有腎陽虛的見證。若確無腎陽虛之見證,純係脾陽虛證,理中湯自當可以選用。太陰脾虛寒證治“當溫之,宜服四逆輩”,亦說明四逆輩中當包括理中湯在內。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①,當溫其上,灸之②。(324)
【注解】
①必數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數多而量反少。
②溫其上,灸之:溫灸上部穴位,如灸百會穴。
【解讀】
少陰病下利是虛寒證。利久不僅傷陽,亦會傷陰,而致陰血不足。微為陽氣虛,澀為陰血少。陽虛而陰寒上逆則嘔,衛外不固則汗出;陽虛氣陷,攝納無權,故大便頻數而數更衣。陰血虛少,化源不足,無物可下,是以便量反少。這種大便次數雖多,而瀉下之物甚少,即所謂“數更衣,反少者”,正是陽虛血少下利的特征。既有陽虛氣陷,又有陰盛氣逆,若用溫陽藥則礙於血少,用降逆藥則礙於下利,用升陽藥又礙於嘔逆。
然畢竟以陽虛氣陷為主,以灸法溫其上,益氣升陷,可補湯藥之不及。亦有醫家認為本證是少陰陽衰,以致虛寒下利日久,進而造成陽氣下陷,陰液漸涸之重證。津傷因於陽虛,有形之陰液不能速生,而無形之陽氣則必須先固,灸其上以溫陽消陰,急救於頃刻,然後可從容煎煮藥物,固陽攝陰。
由於致病因素、感邪輕重及體質的不同,少陰病有陽虛化寒與陰虛化熱的病理變化,故少陰病主要分為寒化證與熱化證兩大類。寒化證以惡寒、躇臥、小便清長、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微等一派虛寒脈症為其特點,還可在陽虛陰盛的基礎上出現陰盛格陽、陰盛戴陽、陽虛水泛、陽虛寒濕內盛、陽虛下焦滑脫等病變。熱化證以心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等一派陰虛火旺脈症為其特點。
還可在此基礎上出現陰虛下焦水熱互結、陰虛熱傷血絡下利等證。若病久不愈,或邪氣太盛,也可導致陰陽兩虛,甚則陰陽離絕、陽亡陰竭證。少陰熱化體質感受溫熱病邪,邪熱內盛,又會發生土燥水竭的少陰三急下證。由於足少陰腎的經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循喉嚨,係舌本,所以當陰寒或熱邪循經結於咽部時,又有少陰咽痛證,以咽喉腫痛為主症。
少陰病涉及人體根本,病多危重,複雜多變,除少陰本證外,又有諸多兼變證。少陰裏虛,複感外邪,病初多兼有表證,稱少陰兼表證。變證有熱移膀胱證、傷津動血證。在病變過程中,雖見有類似於少陰症狀,但病機則異,又稱少陰病類似證,四逆散證、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的治療如寒化證治宜回陽救逆,以四逆湯類方藥為主;少陰熱化證治宜育陰清熱,以黃連阿膠湯為主;少陰三急下證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少陰咽痛證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分別治以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等方;少陰兼表治宜溫經解表,代表方為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變證、類似證則應依據病證辨證求治。
少陰病的轉歸與體質強弱、感邪程度、治療當否有密切關係。少陰病多屬危重病證,治療及時病可轉危為安,但由於本病涉及人體根本,與他經病相比,預後多不良,尤其是少陰寒化證,陽氣的存亡,常常是決定預後的關鍵,故陽回則生、陽亡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