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辨厥陰病脈證並治1
厥陰之為病,消渴①,氣上撞心②,心中疼熱③,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④,下之利不止。(325)
【注解】
①消渴:飲水多而口渴仍不解的症狀。非同於內科雜病範疇的消渴病。
②氣上撞心:病人自覺有氣向心胸部衝逆。此處的“心”泛指心胸部位。
③心中疼熱: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熱感。
④食則吐蚘:進食後會吐出蛔蟲。蚘同蛔。
【解讀】
厥陰病,為陰陽寒熱錯雜證候,屬於上熱下寒和厥熱勝複之類型。由於陰陽交爭,故厥熱互見,若陰極陽複,則厥冷複為發熱,病可轉愈。陽極陰複,則發熱複為厥冷,病可加重,此為陰陽梢長表現。
若上熱下寒,乃既有熱證,又有寒證,為陰陽失調,出現上熱下寒。所以上熱者,證見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下寒者,不欲食,食則吐蛔,下利不止。故本條消褐,乃上焦律液虛,故揭;下焦寒氣盛,故渴而不能飲。肝氣橫逆,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者,言其上熱而知饑,下寒而不欲食.若強食之而胃不能納,故食入則吐或吐蛔。醫者若誤用下藥,上熱不去下寒更盛,故利不止。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26)
【解讀】
邪入厥陰,病邪在裏,若正氣趨旺,奮起抗邪,則脈象應之浮而向愈;正氣不足,則正不能奮起抗邪,脈仍沉而病不能向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①。(327)
【注解】
①從醜至卯上:指醜、寅、卯3個時辰,相當於1~7時之間。
【解讀】
醜至卯上指醜、寅、卯3個時辰,是淩晨1~7時前的一段時間,為自然界陰盡陽生的階段。根據天人相應理論,此時段自然之氣與人體厥陰經氣相通,厥陰經氣得漸生的自然之氣相助,正氣漸充,其病易解。正因為此,厥陰病往往在醜、寅、卯3個時辰內得到緩解。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328)
【解讀】
渴欲飲水,是熱將去而津未及生,或陽雖複而津未及布,少少與之飲水,渴即得愈。
此處的“渴欲飲水”既不同於胃熱津傷,亦非肝熱內迫,熱盛耗液。“少少與之愈”,點出了其區別之處。其意義在於:厥陰病中出現口渴,應仔細辨證;對厥陰病恢複階段的口渴,要護理有方,不要恣飲無度,以免水飲內停。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329)
【解讀】
“諸四逆厥者”中的“諸”字不是指全部,而是指多數虛寒性厥證不能使用清下之類的治法。
虛寒厥是正虛所致的厥證,妄用祛邪方法,會令正氣愈加耗散,甚至出現陰陽離決之變。
對本條理解,一是需對“諸”字有明確的認識,二是注意“下之”的“下”字實包括清下之類的多種祛邪方法在內。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330)
【解讀】
手足厥冷並見下利,其下利呈現發熱時消失、厥冷時複利的特征,證候性質多屬虛寒。此類厥利並見的厥為真正的寒厥、利為真正的寒利,因此,病人必見一派陽傷寒盛之象,如神情萎頓、畏寒肢冷、下利清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微細等症。
虛寒證厥熱交替,下利亦隨之進退,這是病人陽氣盛衰變化的反映。因陽虛寒盛致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者,若陽氣來複,正能與邪相抗爭,則必見發熱,其下利隨陽旺而停止。反之,若陽複不及,或些微之陽再度耗散,則厥利又複並見。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①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②一雲消中。食以索餅③,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日脈之④,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⑤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331)
【注解】
①厥利:手足厥冷而又下利。
②除中:中氣消除。病人胃氣垂絕應不能進食,現反要多吃,是胃氣衰竭時的一種反常表現。
③食以索餅:給病人吃麵條之類的食物。“食”讀作飼(sì),給東西與人吃的意思。索餅,是以麵粉做成的條狀食物。
④脈之:此處是診查疾病。
⑤旦日夜半:次日的半夜。
【解讀】
病人發熱6日後,手足厥冷卻長達9日,而且伴見下利(下利物必清稀),為厥多熱少之證,是陰盛陽衰的反映。此病人陽氣衰微,脾胃消磨不力,應當不能食。若反見能食者,是症狀與病機不符,臨床需仔細觀察分析。因“能食”既有胃氣未至大虛者,亦有胃氣欲絕(除中)者,兩證性質迥然有別。
喂飼“索餅”是判斷中氣存亡的一種測試方法。索餅係麵製的條索狀物,所以能驗中氣的存亡,是因為其進入胃腸後,必賴中氣以消磨。
中氣僅剩些微之人,在消化索餅的過程中,必令中氣更傷,而致陽氣浮散,而且索餅停積於中焦,更阻虛陽出入,病人因而突然發熱,且其熱暴來暴去,猶如殘燈之焰,忽明忽暗,係虛陽外散之象,應伴見手足逆冷、精神萎頓等陽氣衰微症狀。
中虛不甚之人,食入索餅後,虛陽未至外浮,一般並無發熱現象,疾病常可向愈。
胃氣由虛轉實之人,食入索餅後,也可能有發熱,但其發熱是持續不斷,不會暴來暴去,其預後又與病人的厥熱勝複有關。
手足厥冷的天數與發熱的天數相等,所謂“本發熱6日,厥反9日,複發熱3日,並前6日,亦為9日,與厥相應”,且精神漸轉爽慧,脈象亦轉和緩者,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食入索餅後,發熱不止,脈數者,是病情由寒化熱,邪熱轉盛,致血肉腐敗,常可形成癰腫,是熱複太過。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①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2)
【注解】
①徹:通撤,除去的意思。條文中指通過黃芩湯來清熱。
【解讀】
傷寒病理進程中出現遲脈,且病程已達六七日之久,是陽虛不足的寒證。在脈遲的同時還有發熱存在,需加細辨。脈遲發熱若屬陽熱亢盛,其脈必遲而有力,且伴見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證。相反,陽虛不足的脈遲必遲而無力,發熱為陽氣外浮所致,多伴見手足厥冷、下利、舌淡苔白滑等陰寒之象。
正由於本已陽氣大虛,治當急予溫補,若誤以為有熱而用黃芩湯清泄,則苦寒更傷其陽,胃氣更形斫傷,因見除中之證,預後自然凶險。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①。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