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問曰:病有霍亂①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381)
【注解】
①霍亂:以吐利交作為主證,病勢急而變化快,揮霍之間便致撩亂。
【解讀】
霍亂者,乃暴發性之腸胃病,突然上吐下泄,揮霍撩亂.故名也。此由飲食不節不潔,露宿受濕,中氣素虛,寒熱不調,清濁不分,胃腸氣機紊亂所致。霍亂分幹、濕兩型,幹霍亂,絞痛短氣,勢欲嘔吐而作也。濕霍亂者,上吐下泄,無腹痛症狀。
霍亂特征為吐瀉並作,包括現代醫學之霍亂病,但不限於此,應包括多種胃腸病變。霍亂病列於傷寒六經病之後,其區別在於霍亂為病由內而外,傷寒由外而內也。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複更發熱也。(382)
【解讀】
暑濕、寒濕、疫癘穢濁之氣外侵,或飲食不節,致邪氣踞於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是霍亂病的基本病理。因此,霍亂以突然發生劇烈的嘔吐下利為特征。
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同邪鬱於表可影響及裏一樣,踞於中焦之邪亦可波及肌表,導致營衛功能失常,而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之症。因此,霍亂除出現劇烈的嘔吐、下利證候外,尚可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等營衛不和之證。本條所述即是霍亂在裏之邪波及肌表時所見的證候類型。
因為霍亂的吐利是病從內發,而非誤治,故張仲景稱其“自吐下”。該證若裏氣平和則吐利會自然消失,但由於肌表營衛之氣尚未調和,故還可見及發熱等肌表不和之證。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複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383)
【解讀】
機體感受外邪,正氣奮起抵抗,其脈應現浮象,今脈不浮而反見微澀,顯然內有虛象。究其緣由,係霍亂後陰陽兩傷,複感外邪所致。霍亂由於吐瀉劇烈,病程中極易出現傷陰損陽之變,此時即使霍亂病證已除,但若不加養慎,又極易招致外感。由於正氣先虛,外邪侵入後,正氣無力與之抗爭,故脈現微澀之象。
霍亂後正虛感邪,不僅初起證候與一般傷寒病人有別,且病後轉歸亦不同。由於霍亂病位踞於中焦,病後脾胃之氣損傷尤為突出,脾升胃降之機一時難以恢複,在此基礎上感受外邪,病邪最易傳入中焦,所以病經四五天,即可傳入陰經,致脾失升清而下利;若病人再現脾胃升降氣機逆亂,吐利並見,則治療更為困難。因本已陰陽俱不足,複加吐利並見,則正虛更甚,極易發生陰竭陽脫之變。
若霍亂病人胃氣較強,則正氣漸有恢複之機,故病人見“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之象,是脾胃健運、中焦氣機升降得以複常的象征,故雖病經時日,外侵之邪亦難人陰經,故“仍不利”,由於脾升胃降之機漸得恢複,病人大便會由稀溏轉硬。此類病人由於正氣有恢複之機,故雖感外邪亦能待正旺後驅邪外出,故“十三日愈”。
霍亂病下利止後,如脾氣漸旺,則大便會逐漸轉硬,此時胃納功能恢複,又是疾病向愈的重要因素。病人胃納如常,則正氣得食氣之助,更易驅邪外出,故病易愈。即或一時胃納功能不能複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胃納轉常者,亦會出現正旺驅邪的向愈局麵。如仍不愈,則病情較為複雜,病變不是僅僅局限於胃納功能方麵,可能還有其他原因,需重新審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①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384)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幹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注解】
①亡血:此處作亡津液解。
【解讀】
霍亂病人見惡寒脈微下利等象顯是陽氣衰微之候,認識頗為容易。對張仲景在條文中提出的病人由下利到利止的轉變頗應引起注意,初看起來,病情似乎有好轉之趨,但從張仲景對該病證性質的判斷來看,病人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認為病情出現了“亡血”之變。此處的“亡血”應是亡津液的互詞,“利止”乃利下過度以至津液耗竭,無物可下而出現的證候特征,並非病情轉愈之象。故而本證性質應是陽氣既虛、陰分亦不足。
關於亡血亡津液與陽氣得複利止的區別,則可根據四診合參而得以分別。如雖利止,但惡寒更甚,脈象細微,且四肢逆冷、躁擾不寧、眼眶凹陷者屬陽亡液脫之象;若利止同時伴脈轉和緩有力,或由短見長,且四肢轉溫、精神轉振為陽回欲複的佳兆。
由於本證不僅陽氣衰微,更因利下過度而致陰亦欲竭,故治療不僅應顧其陽,亦應兼顧其陰。方用四逆湯回陽救逆為主,更以人參大補元氣、生津益液。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5)
五苓散方
豬苓(去皮)、白術、茯苓各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澤瀉一兩六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