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辨陰陽易差後勞複病脈證並治(1 / 3)

第8章辨陰陽易差後勞複病脈證並治

傷寒陰陽易①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②,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391)

燒褌散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注解】

①陰陽易:因病後過早房事而致疾病複發的病證。由於病後精氣虛損,症狀與原病已大有不同,故稱“易”,“易”作變異解。亦有認為“易”作交易解,謂病後交媾,男病傳女,女病傳男。

②陰中拘攣:牽引陰部拘急痙攣。

【解讀】

傷寒病後大多正氣內虛而餘邪留戀,過早房事一則易耗不足之氣,二則損卻內虛之精,餘邪乘虛而發,導致陰陽易證。病人身體沉重、感覺氣少不足以息是房事後耗傷元氣之象;少腹緊張急迫,有的甚至出現陰部牽引拘攣是陰精內虧筋脈失去濡養之征;房事後傷及腎中之精,致令精虧於下而火熱之毒炎於上,病人出現熱氣上逆衝於胸膈,頭重抬不起,眼睛發花,膝和小腿拘急痙攣之象。

此證實則為“房勞複”證,針對精氣內耗、熱毒留擾這一虛實夾雜的病機,治當調補陰陽,祛除熱毒之邪。

燒褌散是張仲景用於治療陰陽易證的方藥,該方取用男子或女子褲襠或裙襠近陰部的布料,燒灰製成。傳統理論認為,該方能暢利小便,使熱毒從陰部下泄,進而達到引邪外出之目的。曆代醫家皆從陰陽相求、引熱毒下行來解釋其作用機製。《外台秘要》等古典醫籍中有類似病案的記載,但今人驗之臨床者甚少。現代診斷學中對陰陽易證的研究內容缺如,該方藥的作用機製存疑,有待研究後重新評估。

從曆代有關陰陽易的證治內容來看,陰陽易證並非燒揮散一張方劑所能勝任,從檢閱文獻來看,尚應結合陰陽易證的不同病機來進行論治,《外台秘要》等典籍中有治療陰陽易方藥數種,可以參看。

大病①差後②,勞複③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392)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④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⑤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

①大病:嚴重的疾病。中醫認為中風、傷寒、熱勞、溫瘧等均屬大病之類。

②差後:是熱病過程中餘邪未盡,正氣損傷,機體功能尚未完全恢複正常時出現的一組病理變化的總稱。應當指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病證,而是包括了一組表現各異的臨床證候。

③勞複:病後正氣尚虛、邪猶未盡時,因勞力過度而誘發的病證。

④清漿水:一說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者佳,如徐靈胎持此觀點;亦有認為是將粟米燒成飯後投入水中,浸五六天後,生白花,色類漿,則清漿水即成,如《本草蒙荃》。

⑤博棋子大:一說如方寸匕大小,如《千金方》;一說長1寸、方1寸大小,如《服食門》。

【解讀】

勞複證的特征是因“勞”而致病複發,不僅有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及房勞等“勞”形式上的差異,更有過早或過度勞作內容的不同。至於其形成機製,大多是因病後勞則氣上,餘熱複聚使然。

所述勞複證候,內容至為簡單,需以方測證,並結合方後注逆推的方法,來加以理解。使用方藥是枳實梔子豉湯,該方由梔子豉湯加枳實三味藥組成,據方藥分析,所述之證應屬無形熱盛致氣機鬱滯。

既然所用之方是在梔子豉湯基礎上加減而成,可見此證應有熱鬱胸膈證的證候特征,因此病人出現心煩燠儂,胸中窒悶,舌紅苔薄黃等症勢在必然。方中複用枳實,古人喻之有“衝牆倒壁”之功,足見其行氣散結之峻,張仲景將其用於此顯見該證氣鬱之甚;對枳實的具體作用部位,《名醫別錄》謂其主“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可見其作用主要是行心下胃脘部氣滯,其氣鬱部位以心下胃脘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