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書始於仲景。仲景之書專論傷寒,此六氣中之一氣耳。其中有兼言風者,亦有兼言溫者,然所謂風者,寒中之風,所謂溫者,寒中之溫,以其書本論傷寒也其餘五氣,概未之及,是以後世無傳焉。
【解讀】
記載和論述方劑的書從張仲景開始。張仲景的書專門論述傷寒,這隻是六氣當中的一氣啊。其中有同時說到風的,也有同時說到溫的,可是講的風,是寒中的風,講的溫,是寒中的溫,因為他的書本來論述傷寒啊。其餘五氣,一概沒有涉及,因此後代不傳了。
雖然,作者謂聖,述者謂明,學者誠能究其文,通其義,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氣可也,以治內傷可也。
【解讀】
雖然這樣,但是創作的人叫做聖人,闡述的人叫做賢明的人,學習的人如果徹底推求他們的文章,通曉他們的文義,變化它們,奉行它們,用它們治療六氣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們治療內傷也是行的。
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為恥,不能舉一反三,惟務按圖索驥。
【解讀】
無奈社會上缺少善於觸類旁通的有才識的醫生,—般人認為缺漏可恥,不能舉—反三,隻求按照圖樣尋找好馬般地就傷寒而論傷寒。
蓋自叔和而下,大約皆以傷寒之法療六氣之屙,禦風以絺,指鹿為馬,迨試而輒困,亦知其術之疏也。
【解讀】
從王叔和以以下,大約都用治傷寒的方法療六氣造成的疾病,這好比用細葛布擋風,指鹿為馬,到治療時立即失敗,也知道他們的醫術粗疏了。
因而沿習故方,略變藥味,衝和、解肌諸湯紛然著錄。至陶氏之書出,遂居然以杜撰之傷寒治天下之六氣,不獨仲景之書所未言者不能發明,並仲景已定之書盡遭竄易。
【解讀】
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就仍舊襲用原來的方劑,稍微改變藥味,衝和、解肌等方劑就紛紛地編錄到陶華的《傷寒六書》出現,於是竟然用臆造的治傷寒的方法療六氣造成的所有疾病,不僅僅對張仲景沒有講到的內容未能創發新的義理,就連張仲景已寫定的書也都遭到了竄改。
世俗樂其淺近,相與宗之,而生民之禍亟矣。
【解讀】
社會上的普通人喜歡《傷寒六書》內容淺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禍害就頻繁了。
又有吳又可者,著《瘟疫論》,其方本治一時之時疫,而世誤以治常候之溫熱。
【解讀】
又有一個名叫吳又可的,編著《瘟疫論》,其中的方劑本來是治療—個時期發生的時疫病的,但是社會上的人錯誤地用它治療每年一定季節出現的溫熱病。
最後若方中行、喻嘉言諸子,雖列溫病於傷寒之外,而治法則終未離乎傷寒之中。
【解讀】
最後像方中行、喻嘉言諸醫家,雖然把溫病排列在傷寒之外,但是治療方法則最終沒有離開傷寒之中。
惟金源劉河間守真氏者,獨知熱病,超出諸家,所著六書,分三焦論治,而不墨守六經,庶幾幽室一燈,中流一柱。
【解讀】
隻有金朝劉完素先生特別通曉熱病,超出各家,編著的《河間六書》分上中下三焦論述治療,而不墨守六經,近似暗室一燈,中流一柱。
惜其人樸而少文,其論簡而未暢,其方時亦雜而不精承其後者又不能闡明其意,裨補其疏,而下士聞道若張景嶽之徒,方且怪而訾之。於是其學不明,其說不行。
【解讀】
可惜他為人敦厚而缺乏辭采,他的論述簡略而不通達,他的方劑有時也駁雜而不純粹。繼承他的人又不能闡明其中的含義,彌補其中的疏漏。像張景嶽這一流學習醫道的下等醫生,正在責怪他而且詆毀他。於是他的學術不能顯明,他的主張不能推行。
而世之俗醫遇溫熱之病,無不首先發表,雜以消導,繼則峻投攻下,或妄用溫補,輕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則自謂己功,致死則不言己過,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難挽,而不悟藥石殺人。
【解讀】
社會上的平庸醫生遇到溫熱病,就沒有不首先發汗解表,用消積導滯法攙雜,接著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亂用溫補法,輕病因為這個緣故而加重,重病因為這個緣故而死亡。如果僥幸不死就吹噓是自己的功勞,造成死亡便閉口不說是自己的過失,即使病人也隻知道重病難以挽救,卻不了解藥物殺人。
父以授子,師以傳弟,舉世同風,牢不可破。肺腑無語,冤鬼夜嗥,二千餘年,略同—轍,可勝慨哉!
【解讀】
父親把這一套方法傳給兒子,老師把這一套方法授與學生,整個社會同一風氣,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說話,冤鬼深夜號哭,兩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治洽學明,名賢輩出,鹹知溯原《靈》、《素》,問道長沙。
【解讀】
我朝政治和協,學術昌明,著名的醫家一批批地出現,都知道從《靈樞》、《素問》探求醫學的本源,向張仲景的著作求教。
自吳人葉天士氏《溫病論》、《溫病續論》出,然後當名辨物。
【解讀】
自從蘇州人葉天士先生《溫病論》、《溫病續論》出現,然後依照溫病的名稱求取溫病的內容。
好學之士鹹知向方,而貪常習故之流猶且各是師說,惡聞至論。其粗工則又略知疏節,未達精旨,施之於用,罕得十全。
【解讀】
喜愛學習的醫生都知道趨向正道,但是貪求常規的醫生仍舊各自認為老師的學說正確,厭惡聽取高明的理論。那些技術不高明的醫生又隻稍微了解—些粗淺的內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義,在醫療實踐中運用它,很少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吾友鞠通吳子,懷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學不厭,研理務精,抗誌以希古人,虛心而師百氏。
【解讀】
我的朋友吳鞠通先生懷有救世的抱負,具有超人的智慧,酷愛學習,從不滿足,研究醫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誌向,仰慕古代名醫,虛懷若穀,效法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