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兒難2(1 / 3)

卷六·解兒難2

且俗名痙為驚風,原有急慢二條。所謂急者,一感即痙,先痙而後病;所謂慢者,病久而致痙者也。一感即痙者,隻要認證真,用藥確,一二帖即愈,易治也。

【解讀】

且習慣上痊病又稱驚風,其中分為急、慢兩類;所謂急驚風,是指感邪後立即發痙,失有痙而後才出現其他症狀,所謂慢驚風,是先患有疾病口久而出現存證。感邢後立即發痙的急驚風,八要辨證準確,用藥正確,一般一二帖藥就可以治愈,治療比較容易。

病久而痙者,非傷脾陽,肝木來乘;即傷胃汁肝陰,肝風鴟張,一虛寒,一虛熱,為難治也。

【解讀】

如果是病久而痙的慢驚風,不是脾陽受損使肝木乘之,那就是胃陰、肝陰虧耗而致肝風鴟張,前者為虛寒,後者為虛熱,都是比較難治的。

吾見濕因致痙,先病後痙者多,如夏月小兒暑濕泄瀉暴注,一晝夜百數十行,下多亡陰,肝乘致痙之類,霍亂最能致痙,皆先病後痙者也。當合之雜說中《風論》一條參看。

【解讀】

我所見到的因濕而引起的痙病,以先有其他病而後轉為痙的占多數。例如夏季小兒感受暑濕而突然暴注下瀉,一晝夜瀉下百餘次,瀉下過多導致陰液耗竭,使肝木來乘而致痙之類,以及霍亂病等也極易發生痙證,那是屬於先有疾病而後出現痙證的。可結合前麵餘說中《風論》內容相互參照。

以卒得痙病而論,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邪,皆因風而入。以久病致痙而論,其強直背反螈之狀,皆肝風內動為之也。似風之一字。可以包得諸痙。要知痙者筋病也,知痙之為筋病,思過半矣。

【解讀】

以突然發生的痙病而言,由於風為百病之長,所以六淫之邪都隨風侵人人體導致痙病。以久病而發生痙證而言,其展現出的項背強立、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等症狀,都是肝風內動造成的。所以,似乎“風”字可包括各種痙病。必須要知道痙病是筋脈的病變,隻要了解痙病足筋脈的病變,基本上就認識了痙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特點。

痙有寒熱虛實四大綱論

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者,虛痙也。

【解讀】

因外感六淫之邪而導致的痙病,屬於實證;產婦失血過多,或病久致痙,或平素易於感受風邪汗出較多的患者誤用攻下,或患有溫病誤用辛溫發汗,或久有瘡瘍而誤用發汗等,都是因陰血虧虛而導致的痙證,皆屬於慮證。

風寒、風濕致痙者,寒證也;風溫、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按此皆螈證屬火,後世統謂之痙矣,後另有論)。

【解讀】

如因感受風寒或風混之邪而致的痙病,屬於寒證;若外感風溫、風熱、風暑、燥火等邪氣而導致的痙病,屬於熱痙(這些實際上都是內大邪熾盛而致的手足扣搐,後世之人將其統稱為痙病,對此後麵有專門論述)。

俗稱慢脾風者,虛寒痙也;本論後述本髒自病者,虛熱痙也(亦係瘛證)

【解讀】

習俗上所稱的慢脾風,屬於虛寒性質的痙病;本書後麵將要論述的因本髒自病所導致的痙病,屬於虛熱痙(也屬於手足搐搦的瘛證)。

小兒痙病螈病共有九大綱論

寒痙

仲景先師所述方法具在,但須對證細加尋繹,如所雲:太陽證體強,幾幾然,脈沉遲之類,有汗為柔痙,為風多寒少,而用桂枝湯加法;無汗為剛痙,為寒痙,而用葛根湯,湯內有麻黃,乃不以桂枝立名,亦不以麻黃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陽明也。諸如此類,須平時熟讀其書,臨時再加謹慎,手下自有準的矣。

風寒咳嗽致痙者,用杏蘇散辛溫例,自當附入寒門。

【解讀】

張仲景對痙病治法的論述已很具體,但臨床上必須對照證侯仔細推敲,例如所講的太陽病,見身體強直不舒,脈象沉遲之類表現。如果有汗出的是柔痙,屆風多寒少,宣用桂枝湯加味法治療;如果無汗則是剛痙,屬於寒痙,當用葛根湯治療,方中有麻黃,但既不用桂枝命名,又不用麻黃命名,這是因為病變已到陽明的緣故。諸如此類,隻有平時熟讀仲景之書,臨證時又細心診察,在處理本病時自然會胸有成竹。

如果因風寒咳嗽所致的痙病,治療時宜用杏蘇散辛溫散寒,宣肺止咳,因此也應當附屬於寒痙這一類。

風溫痙(按此即瘛證,少陽之氣為之也,下溫熱、暑溫、秋燥,皆同此例)

【解讀】

風濕痙(此即手足抽搐的瘛證,是少陽之氣所致,以下溫熱、暑熱、秋燥所致的痙證,均與此例相同)

乃風之正令,陽氣發泄之候,君火主氣之時,宜用辛涼正法。輕者用辛涼輕劑,重者用辛涼重劑,如本論上焦篇銀翹散、白虎湯之類;傷津液者加甘涼,如銀翹加生地、麥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類;神昏譫語,兼用芳香以開膻中,如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之類;愈後用六味、三才、複脈輩,以複其喪失之津液。

【解讀】

風溫所致的痙病,發於春季風為時令主氣之時,是陽氣發泄的病候,因正值君火主氣,宜用辛涼正治的方法治療。病情輕的用辛涼輕劑,病情重的用辛涼重劑,如本書上焦篇所載的銀翹散、白虎湯之類;津液受傷的可加用甘涼濡潤之品,如銀翹散中加生地黃、麥冬,以及玉女煎用白虎湯配合麥冬、地黃等;神誌昏迷,胡占亂語的可配用芳香開竅之品,宣開心包之閉,如清宮湯、安宮牛黃九、紫雪丹之類;病變後期,可選用六味地黃湯、三才湯、加減複脈湯等類方劑,以恢複耗傷的陰液。

風溫咳嗽致痙者,用桑菊飲(方見上焦篇)、銀翹散辛涼例,與風寒咳嗽迥別,斷不可一概用杏蘇辛溫也。

【解讀】

如因風溫咳嗽所致的痙病,適宜用桑菊飲(方見上焦篇)、銀翅散等辛涼宣肺之劑,這與因風寒咳嗽所致的痙病有明顯區別,切不可一概用辛溫宣肺的杏蘇散。

溫熱痙(即六淫之火氣,消爍真陰者也,《內經》謂先夏至為病溫者是也)

即同上風溫論治。但風溫之病痙者輕而少,溫熱之致痙者多而重也。約之輕重淺深,視病之輕重淺深而已。

【解讀】

溫熱痙(即六淫當中的火熱之邪,消爍真陰而致的痙病,《內經》中所講的“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就是指的這類疾病)

本病的治療與上述風溫所致的痙病基本相同。但是風溫致痙的病情輕並且少見,溫熱致痙的病情重而且多見。臨床治療用藥的輕重淺深,應根據病情的輕重和病位的深淺而靈活運用。

暑痙

(暑兼濕熱,後有濕痙一條,此則偏於熱多濕少之病,去溫熱不遠,經謂後夏至為病暑者是也)

【解讀】

暑痙

(指暑兼濕熱二氣,後麵還有專論濕痙的一條,這裏討論的是偏於熱多濕少的病證,與濕熱痙的性質基本相似,《內經》所說的“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就是屬於這一類病證)

按俗名小兒急驚風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證最雜,非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筆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蓋小兒膚薄神怯,經絡髒腑嫩小,不奈三氣發泄。邪之來也,勢如奔馬,其傳變也,急如掣電,豈粗疏者所能當此任哉!

【解讀】

世俗所稱的小兒急驚風,多見於暑氣當令的夏天,兼證也最為複雜。不是心神如深潭一樣清澈明淨,眼光似珍珠一樣晶瑩明亮,下筆處方若分水犀一樣犀利明白的人,是不容易辨治本病的。因為小兒肌膚疏薄,神氣怯弱,經絡髒腑嬌嫩細小,難以耐受夏季暑、濕、熱三氣的蒸騰發泄。況且暑邪傷人,來勢急如奔馬,其傳變迅速又快如閃電,哪裏是那些才疏學淺、粗校大葉的醫生能擔當起治療重任的疾病呢?

如夏月小兒身熱頭痛,項強無汗,此暑兼風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飲;有汗則仍用銀翹散,重加桑葉;咳嗽則用桑菊飲;汗多則用白虎;脈芤而喘,則用人參白虎;身重汗少,則用蒼術白虎;脈芤麵赤多言,喘喝欲脫者,即用生脈散;神識不清者,即用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黃丸等;病熱輕微者,用清絡飲之類,方法悉載上焦篇,學人當與前三焦篇暑門中細心求之。但分量或用四之一,或用四之二,量兒之壯弱大小加減之。

【解讀】

例如夏天小兒身熱頭痛,頸項強直而無汗,這是暑濕之邪兼夾風寒所致,宜用新加香薷飲治療;如果有汗,則仍然可用銀翹散,隻是應加重桑葉的用量;有咳嗽的則宜用桑菊飲;出汗較多的用白虎湯;脈象中空無力,呼吸氣喘的用人參白虎湯;身體沉重,汗出不暢的用蒼術白虎湯;脈象中空無力,麵色紅而說話多,呼吸短促,喘息有聲,即將虛脫的,應立即用生脈散;神誌不清,肝風內動的,立即用清營湯加鉤藤、牡丹皮、羚羊角;神誌昏迷的,要配合紫雪丹、安宮牛黃九等:如病勢輕微的則可用清絡飲之類治療。以上這些治療方法,全部記載在本書上焦篇中,學者應當與前麵三焦篇暑溫門中的有關內容相互參照,細心探索。但是在藥物的劑量上,應該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來調整,或用成人劑量的1/4,或用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