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因於暑,隻治致痙之因,而痙自止,不必沾沾但於痙中求之。若執痙以求痙,吾不知痙為何物。
【解讀】
暑邪所引起的痙證,隻要治療引起痙病的暑邪,則痙可自止,不必僅僅著眼於止痙。假如偏執於見痙止痙,實際上是連究竟什麼是痙也沒弄清楚。
夫痙病名也,頭痛亦病名也。善治頭痛者必問致頭痛之因,蓋頭痛有傷寒頭痛、傷風頭痛、暑頭痛、熱頭痛、濕頭痛、燥頭痛、痰厥頭痛、陽虛頭痛、陰虛頭痛、跌撲頭痛,心火欲作癰膿之頭痛、肝風內動上竄少陽膽絡之偏頭痛、朝發暮死之真頭痛,若不問其致病之因,如時人但見頭痛,一以羌活、本從事,何頭痛之能愈哉!況痙病之難治者乎!
【解讀】
痙是一種病名,就好像頭痛也是一個病名。善於治療頭痛的人,治療前必定先辯明引起頭痛的原因,因為頭痛有感受寒邪所致的,有感受風邪所致的,有感受暑邪所致的,有感受熱邪所致的,有感受濕邪所致的,有感受燥邪所致的,有因痰厥所致的,有因陽虛所致的,有因陰虛所致的,有因跌仆損傷所致的,有因心火熾盛火毒上炎欲作癰膿所致的,有因肝風內動上竄少陽膽絡所致的偏頭痛,有朝發暮死的真頭痛,等等。如果不問導致頭痛的病因,就像時下有的醫生,隻要貝到頭痛,一概用羌活、槁本治療,這樣有什麼頭蒲能治好呢?何況痙病本來就更難以治療。
濕痙
(按此一條,螈痙兼有,其因於寒濕者,則兼太陽寒水氣,其泄瀉太甚,下多亡陰者,木氣來乘,則螈矣)
【解讀】
濕痙(這一條的內容,瘛證和痙病都有,如因寒濕所致的,則兼有太陽寒水之氣;若因泄瀉太甚,下多亡陰所致的,屬木氣來乘,則手足抽搐)
按中濕即痙者少,蓋濕性柔而下行,不似風剛而上升也。其間有兼風之痙。
【解讀】
因感受濕邪引起的痙病較少見,這是因為濕性柔順而下行,不像風邪剛勁而上升。但有時也有濕邪兼夾風邪而引起的痙病。
《名醫類案》中有一條雲:“小兒吐欲作癇者,五苓散最妙”;本論濕溫上焦篇,有三仁湯一法;邪入心包,用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銀翹馬勃散一法;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濕例中,有形似傷寒,舌白不渴,經絡拘急,桂枝薑附湯一法,凡此非必皆現痙病而後治。蓋既感外邪,久則致痙,於其未痙之先,知係感受何邪,以法治之,而痙病之源絕矣,豈不愈於見痙治痙哉!
【解讀】
《名醫類案》中有一條說:小兒因嘔吐乳汁而欲發為癇證的,用五苓散最好。本書上焦篇濕溫門中,有用三仁湯治療的方法;如邪人心包,治療有用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金銀花、赤小豆皮的方法;也有用紫雪丹方法;也有用銀翹馬勃散的方法;還有用幹金葦莖湯加滑石、苦杏仁的方法。而本書在寒濕門中,有形似傷寒,舌苔白膩,口不渴,經脈拘急不舒的,用桂枝薑附湯治療的方法。以上都不是一定要痙病出現後才用,因為既然是感受外邪日久而致痙,那麼在痙病未發之前,辨明感受的是何種外邪,然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這樣自然會斷絕痙病的根源,這樣不是比見痙治痙要好嗎?
若兒科能於六淫之邪,見幾於早,吾知小兒之痙病必少。濕久致痙者多,蓋濕為濁邪,最善彌漫三焦,上蔽清竅,內蒙膻中,學人當於前中焦下焦篇中求之。由瘧痢而致痙者,見其所傷之偏陰偏陽而補救之,於瘧痢門中求之。
【解讀】
如果兒科醫生對六淫之邪能做到早辨識的話,我相信小兒的痙病必然會減少。濕病日久而引起的痙病較多,因為濕為濁邪,最容易彌漫三焦,上則可阻蔽清竅,內則可蒙蔽心包,學醫者應當從本書前麵的中焦、下焦篇中尋找相應的治法。對於因瘧疾或痢疾而引起發痙的,應根據病之偏於陰傷或偏於陽傷而采取補救措施,可從瘧疾和痢疾門的有關條文內尋找相應的治法。
燥痙
燥氣化火,消爍津液,亦能致痙,其治略似風溫,學人當於本論前三焦篇秋燥門中求之。
【解讀】
煥氣易於化火,消爍津液,也能夠引起痙病,其治法與風溫所致的痙病大體類似,學者應當從本書前麵三焦篇秋燥門中尋求治法。
但正秋之時,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之證,燥者宜辛涼甘潤,有伏暑則兼濕矣,兼濕則宜苦辛淡,甚則苦辛寒矣,不可不細加察焉。燥氣化寒,脅痛嘔吐,法用苦溫,佐以甘辛。
【解讀】
但是正當秋季時,有因伏暑內發再外感新涼所致的病證。對因燥邪致痙的,宜用辛涼甘潤的方法;對於伏暑為病,如固伏暑則常兼夾濕邪,宜用苦辛談的方法,嚴重的用苦辛寒法,醫者對此必須仔細診察。至於煤氣化寒,出現脅痛嘔吐的,則當用苦濕佐以甘辛的方法進行治療。
內傷飲食痙(俗所謂慢脾風者是也)
按此證必先由於吐瀉,有脾胃兩傷者、有專傷脾陽者、有專傷胃陽者、有傷及腎陽者,參苓白術散、四君、六君、異功、補中益氣、理中等湯,皆可選用。
【解讀】
本病證的發生,必然先是由於有吐瀉,引起脾胃兩傷,有僅傷脾陽的,有僅傷胃陽的,有傷及腎陽的如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方劑,都可選用。
虛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訶子之類,因他病傷寒涼藥者,亦同此例。葉案中有陰風入脾絡一條,方在小兒癇痙厥門中,其小兒吐瀉門中,言此證最為詳細。
【解讀】
如果虛寒嚴重的,用理中湯加丁香、肉桂、肉果、訶子等類藥物,對於因其他疾病而誤用寒涼藥過度的,也可用同樣的方法。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裏有“陰風入脾絡”一案,其用方載於該書第10卷幼科癇痙厥門中,同書幼科吐瀉門中對此病證的論述最為詳細。
案後華岫雲駁俗論最妙,學人不可不靜心體察焉!再參之錢仲陽、薛立齋、李東垣、張景嶽諸家,可無餘蘊矣。再按此證最險,最為難治,世之訛傳妄治已久,四海同風,曆有年所,方中行駁之於前,諸君子暢論於後。至今日而其偽風不息,是所望於後之強有力者,悉取其偽書而焚耳。
【解讀】
病案後華岫雲對世俗說法進行了棺妙的辯駁,學醫者應當細心探索研究。如再參照錢仲陽、薛立齋、李東垣、張景嶽等各位醫家的論述,則會對本病證有更全麵的理解。本證最為凶險,也最為難治,社會上有關本病的錯誤說法和不正確的治法相傳已久,在全國形成了相同的風氣,已流傳了很多年。對此,方中行在前進行了駁斥,其後許多有名醫家也作了論述,但至今這股壞風氣仍然沒有停息,所以希望以後堅強有力的醫家,能將傳播這種壞風氣的偽書全部焚毀。
細觀葉案治法之妙,全在見吐瀉時,先防其痙,非於既痙而後設法也。故餘前治六淫之痙,亦同此法,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也。
【解讀】
仔細觀察葉天士醫案治法的微妙之處,全在於剛見吐瀉時,就先預防痙病的發生,而不是在痙病發生以後再想辦法治療。因此我在前麵所述治療六淫所致的痙病時,也是采用相同的方法,這就是《內經》所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
客忤痙(俗稱謂驚嚇是也)
按小兒神怯氣弱,或見非常之物,聽非常之響,或失足落空,跌撲之類,百證中或有一、二,非小兒所有痙病,皆因於驚嚇也。
【解讀】
由於小兒神怯氣弱,如突然見到怪異的東西,或突然聽到異常聲音,或不小心跌倒等,都可能受到驚嚇而發生痙證,但這類痙證較少見,百例病證中或許隻有一二例,並不是小兒所有的痙病都是由驚嚇所引起的。
證現發熱,或有汗,或無汗,麵時青時赤,夢中囈語,手足蠕動,宜複脈湯去參、桂、薑、棗,加丹參、丹皮、犀角,補心之體,以配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