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兒難3
仲景剛痙柔痙之論。為傷寒而設,未嚐議及螈病,故總在寒水一門,兼風則有有汗之柔痙,蓋寒而實者也;除寒痙外,皆螈病之實而熱者也。濕門則有寒痙有熱螈,有實有虛;熱病久耗其液,則成虛熱之瘛矣。
【解讀】
仲景景關於“剛痙”、“柔痙“的論述,是為傷寒而設立的,並未談論到瘸病,所以痙病歸於寒水這一門類中。如果兼有風邪就會有汗即稱柔痙,都屬寒而實的病證。除寒痙外,其餘皆屬於熱而實的瘛病。在濕病門中,既有寒痙也有熱瘛,有實證也有虛證。如果外感熱病日久損耗陰液,則可形成虛熱性質的瘛證。
前列小兒本髒自病一條,則虛熱也。產後驚風之痙,有寒痙,仲景所雲是也;有熱螈,本論所補是也。總之痙病宜用剛而溫,螈病宜用柔而涼。又有痙而兼螈,螈而兼痙,所謂水極而似火,火極而似水也。
【解讀】
前麵列出的小兒本髒自病一條,就屬虛熱性質。產後驚風的痙病,既有寒痙,如張仲景所說的就是,也可以有熱瘛,也就是本書所補充的瘛病。總之,痙病應該用剛燥辛溫的藥物,瘛病須用柔潤甘涼的藥物。另外,臨床也可見到痙病而兼有瘛,或者瘛病而兼有痙的證候,這就是所謂“水極而似火”、“火極而似水”的病變。
至於癇證,亦有虛有實,有留邪在絡之客邪,有五不可發汗,即不發汗之辛甘,亦在所當禁也。且傷誌過極之髒氣,葉案中辨之最詳,分別治之可也。瑭因前輩混螈與痙為一證,故分晰而詳論之,以備裁采。
【解讀】
至於癇證,也有虛證和實證,既有因留邪在絡的客邪所引起的,也有因五誌過極髒氣受損引起的,葉天士醫案中論述的最為詳細,可根據不同的證候類型分別施治。我鑒於前輩醫家大多將“瘛”和“痙”混為一個病證,所以特作以上分析並加以詳細討論,以供參考。
六氣當汗不當汗論
六氣六門,止有寒水一門,斷不可不發汗者。傷寒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正條;風寒挾痰飲,用大小青龍一條。飲者,寒水也,水氣無汗,用麻黃甘草、附子麻黃等湯,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與護陽。
【解讀】
六淫引起的疾病分為六大門類,其中隻有寒水一類病證,必須要用發汗的治法。如傷寒脈緊而無汗的,可用麻黃湯治療;風寒夾痰飲的用大、小青龍湯治療,因為痰飲也屬寒水之邪;水氣病無汗,可用麻黃甘草湯、附子麻黃湯等治療,因為水氣也屬寒水之邪。假如水氣病有汗,則屬衛陽已虛,就要用護陽的方法。
濕門亦有發汗之條,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則多護陽之方。其他風溫禁汗、暑門禁汗、亡血禁汗、瘡家禁汗、禁汗之條頗多,前已言之矣。
【解讀】
在濕病門中也有用發汗的治法,這是由於兼有寒邪的緣故;如濕病不兼寒邪而汗自出的,則多用護陽的方法。其他如風溫禁汗,暑病禁汗,亡血禁汗,瘡家禁汗等,禁汗的條文很多,在前麵已談過了。
蓋傷於寒者,必入太陽,寒邪與寒水一家,同類相從也。其不可不發者何?太陽本寒標熱,寒邪內合寒水之氣,止有寒水之本,而無標熱之陽,不成其為太陽矣。
【解讀】
由於感受寒邪,必然先侵犯太陽經,因為寒邪與寒水性質相同,同類相從的緣故。感受寒邪不可不用發汗的道理是什麼呢?因為太陽病本寒而標熱,寒邪入內與寒水之氣相結合,阻鬱衛表之陽而發熱,如果隻有寒水之本,而無標熱的陽,就不成其為太陽病了。
水來克火,如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故急用辛溫發汗,提陽外出。欲提陽者,烏得不用辛溫哉!若溫暑傷手太陰,火克金也,太陰本燥標濕,若再用辛溫,外助溫暑之火,內助髒氣之燥,兩燥相合,而土之氣化無從,不成其為太陰矣,津液消亡,不痙何待!
【解讀】
此屬水來克火,猶如坎卦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所以急用辛溫發汗的方法,以提既陷之陽外出。若想提既陷之陽外出,怎能不用辛溫發汗的方法呢?如果是溫熱暑邪侵犯手太陰肺經,則屬火克金,為手太陰本燥標濕之病證,假如再用辛溫發汗的方法,必然外助溫屬火熱之邪,內使肺髒氣更燥,兩燥相合,使濕土不能正常氣化,如此則不成其為太陰病了。津液受損而耗竭,哪能不引起痙病啊。
故初用辛涼以救本髒之燥,而外退溫暑之熱;繼用甘潤,內救本髒之濕,外敵溫暑之火,而髒象化氣,本來麵目可不失矣。此溫暑之斷寒門中,兼風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謂有汗不得用麻黃。
【解讀】
所以初起應先用辛涼朗藥物解除本髒的燥熱,外退溫暑之邪;然後用甘涼濡潤的藥物,以內救本髒的陰液,外除溫熱暑邪。這樣,內髒得以正常氣化,不致有大的損害。這就是溫熱暑邪致病絕對不可用辛溫發汗的原因。不僅如此,即使是沒有發汗作用的辛甘藥物,也屬禁用之列。就是在傷寒門中,如兼有風邪而自汗的,也禁用發汗的方法,即所謂“有汗不得用麻黃”。
無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黃,不知羌活之更烈於麻黃也。蓋麻黃之發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於內地,去節方發汗,不去節尚能通能留,其氣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獨活,氣味雄烈不可當。
【解讀】
無奈近世許多醫生用羌活代替麻黃,不知羌活辛濕發汗的作用比麻黃更猛烈。因為麻黃的形態是莖中疏鬆而通,顏色青而有疏泄的作用,生長在內地,去節後才有發汗的作用,不去節則能通能守,氣味比較薄弱。至於羌活,是羌地生長的獨活,氣味非常猛烈,使人準以忍受。
試以麻黃一兩,煮於一室之內,兩三人坐於其側,無所苦也。以羌活一兩,煮於一室內,兩三人坐於其側,則其氣味之發泄,弱者即不能受矣。溫暑門之用羌、防、柴、葛,產後亡血家之用當歸、川芎、澤蘭、炮薑,同一殺人利劍,有心者共籌之。
【解讀】
可以做一個試驗:用麻黃30克,在一間房間內煎煮,兩三個人坐在旁邊,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用羌活30克,同樣在房間內煎煮,由於其散發出強烈的氣味,坐在旁邊的人如體質較弱,就會感到難以忍受。對於溫暑門的疾病來說,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進行治療,與產後大出血的患者用當歸、川芎、澤蘭、炮薑治療一樣,均可以導致患者死亡,希望有心人能夠充分注意。
疳疾論
疳者,幹也,人所共知。不知幹生於濕,濕生於土虛,土虛生於飲食不節,飲食不節,生於兒之父母愛其子,惟恐其兒之饑渴也。蓋小兒之髒腑薄弱,能化一合者,與一合有半,即不能化,而脾氣鬱矣。
【解讀】
“疳”是幹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但卻不知道此“幹”來源於“濕”,而濕則是因脾胃虛而引起的。導致脾胃虛的原因是飲食沒有節製,而飲食不節事實上是出於小兒的父母過於愛憐子女,怕孩子饑渴而造成的。因為小兒的髒腑功能較薄弱,若能消化一合食物,而給予一合半,那就不容易消化,使脾氣受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