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兒初能飲食,見食即愛,不擇精粗,不知滿足,及脾氣已鬱而不舒,有拘急之象,兒之父母,猶認為饑渴而強與之。日複一日,脾因鬱而水穀之氣不化。水穀之氣不化而脾愈鬱,不為胃行津液,濕斯停矣。土惡濕,濕停而脾胃俱病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不受水穀之氣,無以生血而血幹矣。
【解讀】
再說小孩子剛學會吃東西的時候,一看見食物都非常喜歡吃,而不管不論食物是精細還是粗糙,而且不知道滿足。等到脾氣困鬱的時候,小兒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還認為是饑渴造成的,就硬塞給孩子飲食,一天一天,因脾運受因而個能運化水穀精微之氣,水穀精微之氣不化則脾更加困鬱,直至不能為胃輸津液,水濕因此而停聚在體內。脾土惡濕,水濕停聚則脾胃會發生病變。中焦脾胃能受納運化飲食水穀之氣,經過氣化作用變成紅色的液體,這就是血液。若中焦不能受納運化水穀之氣,血液便難以生成,從而使血液虧少。
再水穀之精氣,內入五髒,為五髒之汁;水穀之悍氣,循太陽外出,捍衛外侮之邪而為衛氣。中焦受傷,無以散精氣,則五髒之汁亦幹;無以行悍氣,而衛氣亦餒,衛氣餒故多汗,汗多而營血愈虛,血虛故肢體日瘦,中焦濕聚不化而腹滿,腹日滿而肢愈瘦,故曰幹生於濕也。
【解讀】
另外水穀精微之氣化生的“精氣”,可輸布到五髒,有濡養髒腑的作用;水穀精微之氣化生的“悍氣”沿太陽經脈外出,可抵禦外邪的侵襲而成為衛氣。如果中焦脾胃受損傷,不能輸布水穀精微,髒腑就得不到滋養進而虧損;如果不能化生衛氣,則衛氣也虛餒,衛氣虛餒可以導致多汗,出汗過多會使營血更加虧虛,血虛則肌肉失去濡養而肢體日漸消瘦。因中焦濕邪停聚不化則腹部脹滿,腹部日漸脹滿而肢體愈瘦,所以說這種病變的“幹”,實際上是來源於“濕”。
者誠能識得幹生於濕,濕生於土虛,且扶土之不暇,猶敢恣用苦寒,峻傷其胃氣,重泄其脾氣哉!治法允推東垣、錢氏、陳氏、薛氏、葉氏,誠得仲景之心法者也。
【解讀】
醫生要是能認識到“幹”是來源於“濕”,而“濕”是由於脾胃虛弱,那麼采用扶助脾胃的方法還來不及,怎麼還敢隨意用苦寒的藥物,大傷胃氣,重泄脾氣呢?對疳疾病的治療,要數李東垣、錢仲陽、陳文中、薛立齋、葉天士等人,真正掌握了張仲景治法的精髓。
疏補中焦,第一妙法;升降胃氣,第二妙法;升陷下之脾陽,第三妙法;甘淡養胃,第四妙法;調和營衛,第五妙法;食後擊鼓,以鼓動脾陽,第六妙法(即古者以樂侑食之義,鼓蕩陽氣,使之運用也);《難經》謂傷其脾胃者,調其飲食,第七妙法;如果生有疳蟲,再少用苦寒酸辛,如蘆薈、胡黃連、烏梅、使君、川椒之類,此第八妙法;若見疳即與苦寒殺蟲便誤矣,考潔古、東垣,每用丸藥緩運脾陽,緩宣胃氣,蓋有取乎渣質有形,與湯藥異岐,亦第九妙法也。
【解讀】
治療疳病的第1妙法是疏理調補中焦;第2妙法是升降胃氣;第3妙法是升提下陷的脾陽;第4妙法是甘淡養胃陰;第5妙法是調和營衛;第6妙法是在進食後擊鼓取樂,以振奮脾陽(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飲食時以音樂伴奏於旁的意思。這樣可以鼓動脾陽,使其發揮運化水穀精微的作用);第7妙法是《難經》所說的“傷其脾胃者,調其飲食”的方法;第8妙法是對有蟲積者,稍佐苦寒酸辛的藥物,如蘆薈、胡黃連、烏梅、使君子、花椒等,但是如果一見到疳病,就都用苦寒殺蟲的方法則錯了。參考張潔古、李東垣的方法,常製成丸劑,以和緩的方式使脾陽得運,胃氣得宣,因為九劑酒質有形,發揮藥效較緩,與湯藥的快速性能不同,這也可以說是第9妙法。
近日都下相傳一方,以全蠍三錢,烘幹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蠍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全蠍末完為度,治疳疾有殊功。愚思蠍色青,屬木,肝經之蟲,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鬱之久病在絡者最良,然其性剽悍有毒。
【解讀】
近來在京城流傳一個治療方:用全蠍10克,烘幹後研為細末,每次用精牛肉120克,剁成肉糜,拌入全蠍末少許,做成肉圓,蒸熟後,每日給小兒食用,直至全蠍末用完為止。本方治療疳疾有顯著療效。我認為,全蠍顏色青屬木,為肝經之蟲,功善走竄而疏理脾胃,其性質屬陰,故能疏通陰絡,用於因脾氣困鬱而久病入絡的疳疾效果最好,但是應注意該藥性峻猛有毒。
牛肉甘溫,得坤土之精,最善補土,稟牡馬之貞,其性健順,既能補脾之體,又能運脾之用。牛肉得全蠍而愈健,全蠍得牛肉而不悍,一通一補,相需成功,亦可備用。
【解讀】
牛肉性味甘溫,得坤土之精華,善於補益脾上,並且有雌馬矯健柔順之性,因此既能補養脾髒之本體,又有推動脾陽運化功能。牛肉得全蠍則健運之力更強,全蠍得牛肉可抑製其峻猛之性,兩藥配合,疏通與補養相得益彰,是可以備用的。
一味金雞散亦妙(用雞內金不經水洗者,不拘多少,烘幹為末,不拘何食物皆加之,性能殺蟲磨積,即雞之脾,能複脾之本性)。
【解讀】
另外有一味雞金散也很好(用沒經水沈過的雞內金,不拘多少,烘幹後研為細末,可加入任何食物中服用用,具有殺蟲消積的作用。雞內金可看做是雞的脾,所以能恢複脾髒的運化功能)。
小兒疳疾,有愛食生米、黃土、鍛石、紙、布之類者,皆因小兒無知,初飲食時,不拘何物即食之,脾不能運,久而生蟲,愈愛食之矣。
【解讀】
小兒疳疾,有表現為愛食生米、黃土、石灰、紙屑、布片等異物的,都是因為小兒無知,在剛開始會飲食的時候,不管什麼東西都吃,以致脾不運化,脾氣困鬱,積久而生蟲,生蟲以後則更加喜好吃各種異物。
全在提攜之者,有以謹之於先;若既病治法,亦惟有暫運脾陽,有蟲者兼與殺蟲,斷勿令再食,以新推陳,換其髒腑之性,複其本來之真方妙。
【解讀】
對此,全在於撫養照料小兒的人,必須提前注意,假如已患有這種病證,也隻有先健運脾陽,有蟲的兼用殺蟲藥,禁止小兒再食異物,以促進正常的新陳代謝,恢複其髒腑的正常功能為好。
痘證總論
《素問》曰:治病必求其本。蓋不知其本,舉手便誤,後雖有錦繡心思,皆鞭長莫及矣。治痘明家,古來不下數十,可稱盡善,不比溫病毫無把握,尚俟愚陋之鄙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