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瘡稀少不可恃論
相傳痘瘡稀少,不過數十粒,或百餘粒,根顆圓綻者,以為狀元痘,可不服藥。
【解讀】
相傳民間有一種說法,如果痘瘡稀少,僅出現幾十顆,或百餘顆,痘形圓而飽滿的,稱“狀元痘”,可以不用藥物治療。
遇則以為三、四日間,亦須用辛涼解毒藥一帖,無庸多服;七、八日間,亦宜用甘溫托漿藥一帖,多不過二帖,務令漿行滿足。
【解讀】
我認為,這類患者,在發病後的三四天之內,也必須服辛涼解毒的藥物一帖,但不必多吃;發病到七八天的時候,也可以用力溫托漿的藥物一帖,最多不超過兩帖,務必使胞漿飽滿。
所以然者何?愚嚐見稀少之痘,竟有漿行不足,結痂後患目,毒流心肝二經,或數月,或半年後,煩躁而死,不可救藥者。
【解讀】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我就看見過進出稀少痘證的患者,竟然因提漿不充足,以至於結頹後發生眼部疾病,毒邪內陷心肝二經,在數月或半年後,發煩躁而死,難以救冶。
痘證限期論
痘證限期,近日時醫,以為十二日結痂之後,便雲收功;古傳百日內,皆痘科事也。
【解讀】
痘證的整個病程期限,近來的醫生,多以為十二日結癡之後,發痘就已經收功痊愈,可以沒有什麼變化了。但根據古代流傳的經驗,認為凡在痘瘡後百日內所發生的任何病變;大多與痘瘡有關。
愚有表侄女,於三、四月間出痘,漿行不足,百日內患目,目珠高出眼外,延至次年二月方死,死時麵現五色,忽而青而赤而黃而白而黑,蓋毒瓦斯遍曆五髒,三晝夜而後氣絕。至今思之,猶覺慘甚,醫者可不慎哉!
【解讀】
我有一表侄女,在春天三、四月期間出痘,由於提漿未足,生病後的百日以內患了眼病,服珠腫脹潰爛,並且突出於眼眶之外,一直到第二年二月才死去。臨死之前,麵色變化很大,忽而青,忽而紅,忽而黃,忽而白,忽而黑,這是邪毒傳遍四髒,髒真之色外露於麵所致。經三個夜晚過後,呼吸停止了。現在每當想起這件事情,仍然覺得十分淒慘。僅從這個病例來講,做醫生怎麼能這樣做事不謹慎呢?
十二日者,結痂之限也,況結痂之限,亦無定期。兒生三歲以後者,方以十二日為準,若初周以後,隻九日限耳,未周一歲之孩,不過七日限。
【解讀】
至於說以十二天為期,是指一般痘瘡結痂的正常期限,但實際上都沒有一定的。要是出生後三歲的,才能以十二天為標準;要是隻有一周歲或者是稍微多一點的,隻能以九天為期限;要是還沒有滿一周歲的嬰兒,又不超過七天為期。所以關於痘瘡十二天結痂的期限問題,不能看作絕對,還會隨著年齡的大小而有所上下出入。
行漿務令滿足論
近時人心不古,競尚粉飾,草草了事。痘頂初渾,便雲漿足,病家不知,惟醫是聽。漿不足者,發痘毒猶可醫治;若發於關節隱處,亦致喪命,或成廢人;患目煩躁者,百無一生,即不死而雙目失明矣。
【解讀】
最近有些人心地缺乏古人的淳樸,競相吹噓自己,治療患者時草率行事。痘瘡頂部剛剛有些混濁,就說漿已提足,而患者缺乏了解,隻能聽從醫生的話。提漿不足,如果痘毒外發,還有醫治的辦法;如果邪毒深重,如發於關節或隱蔽的部位,也可導致死亡,或者造成殘廢。如痘證後發生眼病而煩躁的,則百例患者中無一幸免能生,即使僥幸不死,也會造成雙目失明。
愚經曆不少,漿色大約以黃豆色為準,痘多者腿腳稍清猶可。愚一生所治之痘,痘後毫無遺患,無他謬巧,行漿足也。
【解讀】
我自己親身經曆的這類病例已不在少數,所以我認為,從痘瘡漿液的顏色來看,應該以漿液呈黃豆色為行漿已足的標誌,要是全身出痘較多,漿色大部分都符合標準,即使腿腳部位的痘瘡漿色稍微有些清稀也為順證。我畢牛所治療的痘證患者,痘後均沒有後遺症發生,這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隻是提漿充足而已。
近時之弊,大約有三:一由於七日前過用寒涼,七日後又不知補托,畏溫藥如虎,甚至一以大黃從事,此用藥之不精也;二由於不識漿色,此目力之不精也;三由於存心粉飾,心地之不慈也。
【解讀】
最近有的醫生治療痘證的弊瑞主要有3個方麵:一是由於在出痘7天之內,過用寒涼的藥物,7天後又個知道及時補托,畏懼溫熱補溢藥物如畏懼猛虎一樣,甚至一概用大黃,這是用藥上的不精當;二是不能辨別漿色的順逆,這是診斷上的不精確;三是有些醫生存心欺騙患者,是醫生的心地不正。
餘存心不敢粉飾,不忍粉飾,口過直而心過慈,以致與世不合,目擊兒之顛連疾苦而莫能救,不亦大可哀哉!今作此論,力矯時弊,實從數十年經曆中得來。見痘後之證,百難於痘前。
【解讀】
我從心底裏不敢欺騙患者,也不忍心去這樣做,但因講話過於直接,心地過於善良,讓我與當今世道顯得有些格格不人。我親眼目睹小兒遭受疾病的折磨而無法挽救,心裏感到十分悲哀。所以寫下這篇文字,希望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糾正時弊,這是我行醫幾十年的經曆中產生的想法。出痘後的病證,治療比見痘前要困難百倍。
蓋痘前有漿可上,痘後無漿可行;痘前自內而外出,外出者順,痘後自外而內陷,內陷者逆也。毒陷於絡,猶可以法救之;毒陷於髒而髒真傷,考古竟無良法可救。
【解讀】
因為出痘前可通過提漿來驅除邪毒,出痘後則無漿可提,邪毒無法外解;出痘前邪毒自內向外,外出為順,出痘後邪毒內外內陷,內陷為逆。假如邪毒陷於肌表經絡,還可以救治;如邪毒陷於五髒而髒真之氣受損,從文獻上看自古就沒有好的救治法。
由逆痘而死者,醫可以對兒;由治法不精,而遺毒死者,其何以對小兒哉?閱是論者,其思慎之於始乎!
【解讀】
小兒患痘證後如因逆證而死,醫生還可以問心無愧;如果是醫生治療不恰當,導致小兒因邪毒遺患而死,又怎麼能麵對患兒呢?閱讀過本文的醫生,在開始治療的時候就應該慎重對待!
疹論
若明六氣為病,疹不難治。但疹之限期最迫,隻有三日。一以辛涼為主,如俗所用防風、廣皮、升麻、柴胡之類,皆在所禁。
【解讀】
醫生如果明確了六淫為病的病理特點,那麼對疹病的治療也就不覺得難了。但是疹病的出疹期限很短,隻有3天、治療一般以辛涼藥物為主,世俗所用的防風、陳皮、升麻、柴胡之類辛溫藥物,都應禁止使用。
俗見疹必表,外道也。大約先用辛涼清解,後用甘涼收功。赤疹誤用麻黃、三春柳等辛溫傷肺,以致喘咳欲厥者,初用辛涼加苦梗、旋複花,上提下降;甚則用白虎加旋複、杏仁;繼用甘涼加旋複草以救之;咳大減者去之。
【解讀】
世俗的醫生一見到發疹就必用辛溫發表,這是不合乎真理的。一般說來,在初期應該先用辛涼清解,後期當用性味甘涼的藥物。如果見了紅疹而誤用麻黃、三春柳等辛溫藥,肺氣受損而出現氣喘、咳嗽,甚至欲昏厥的,初期須用辛涼清解的方藥加苦桔梗、旋覆花宣降肺氣;裏熱盛的則用白虎湯加旋覆花、苦杏仁;然後可用甘涼之品加旋覆花生津養液;如咳嗽明顯減輕就去掉旋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