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1 / 2)

“正因為生活與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著某種古老的敵意。”2011年7月20日下午,香港書展舉辦的“名作家講座係列”中,主講人北島援引這兩句詩作為開場白,並以“古老的敵意”作為演講題目。奧地利詩人裏爾克在《安魂曲》中的這兩個名句由此在漢語世界引發特別注目。

“古老的敵意”是關於文藝創作公理的箴言式表達,無論是在作家論、創作論還是作品論層麵,這一神諭般判斷的適用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老”有原初、深邃、傳統的意味;“敵意”指作家與時代甚至自我的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關係,是一種詩意敘事。本書《山水詩前史——從〈古詩十九首〉到玄言詩審美經驗的變遷》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詩演進中詩類審美經驗的變遷。無論是創作主體,還是詩歌文本所呈現的創作者應對外在世界的感性體驗方式,從《古詩十九首》到玄言詩審美經驗的變遷作為一個連續的運動過程,都生動而細致地演繹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觀、藝術觀乃至行為選擇對現實社會秩序的厭離、反動與超越。現實與中國抒情藝術所表現的多層次的緊張、對立與背離和對化外之境的企慕,共同構成了創作主體對現實與生活的敵意,這成為山水審美經驗演進的內在動力和藝術張力。因此,無論是創作者內在精神世界的成長發育、感性經驗演進,還是表現對象、創作場域選擇等主客觀條件,古老的敵意都可以為孕育偉大、經典的文藝作品提供不二法門。

本書致力於描述山水審美經驗所由生成的詩類演化脈絡,這似乎是一個因習焉不察而被遺忘的領域。但是,山水審美經驗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感性關係對於熟參中國藝術精神意義重大。因為中國傳統詩藝中抒情主體與自然的感性契合關係構成中國古典審美經驗的根本關係,這一根本關係在發端於晉宋、大興於唐,延綿至有清一代的山水詩中找到了最佳創作心態、表現對象與修辭文本。而山水詩審美經驗的生成是以遠離人寰、情感消散、現實間距化、親曆並直觀原生山水為充分條件的。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山水審美經驗產生和山水詩出場就應驗著裏爾克關於“古老的敵意”的讖語。

為避免將曆代詩歌文本所提供的豐富曆史素材“套入超越曆史的緊身衣”(C。賴特·米爾斯語),本書尊重文學史演進的曆史文脈,通過通讀、細讀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曆代留下的詩文文本,以山水詩前的詩類流衍所呈現的審美經驗為基本線索,考察、描述山水審美經驗生成過程中的各種詩歌經驗的承續與新變。具體而言,本書對山水詩前史的研究是以《古詩十九首》、行旅詩、公宴詩、遊覽詩、招隱詩、遊仙詩與玄言詩七個詩類為基本考量對象。根據這七個詩類文本所呈現的審美經驗質素,書中將這七個詩類分為四個演進階段:《古詩十九首》與行旅詩為第一階段;公宴詩與遊覽詩為第二階段;招隱詩與遊仙詩為第三階段;玄言詩為第四階段,以史為坐標向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