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務一 認識冷菜(3 / 3)

果汁:果醬、白糖、醋、鹽、味精,加適量水,加熱後而成。特點是果味濃鬱,酸甜可口。

魚香:薑末、蒜泥、蔥花、糖、醋、醬油、豆瓣醬、麻油、紅油,調製而成。特點是酸、甜、鹹,薑、蔥、蒜香濃鬱,有魚香感覺。

芥末:芥末粉加清湯調勻後,放入鹽、味精、白醋、麻油調製而成。特點是香、辣,香味衝鼻。

麻醬:芝麻醬加麻油調開後,放入鹽、味精、糖,調製而成。特點是鹹鮮、清香。

蔥油:麻油燒熱後,投入蔥花,加入鹽、味精、糖,調製而成。特點是鹹鮮、蔥香。

薑汁:生薑去皮,捶成蓉後取汁,加入白醬油、醋、味精、鹽、麻油、清湯,調製而成。特點是鮮香、爽口。

椒麻:花椒和蔥斬蓉,加醋、麻油、白醬油、味精、精鹽調製而成。特點是麻、香、鹹鮮。

怪味:糟辣椒、芝麻醬、胡椒粉、香醋、味精、蒜泥、薑末、蔥花、紅油、麻油調製而成。特點是鹹、甜、麻、辣、酸俱全,味厚。

(四)形

冷菜多為先烹調後切配,講究刀工,其形更是至關重要。冷菜的形應根據冷菜原料、用餐者和餐具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外觀造型,通過其外形的表現,反映出豐富的內容。

一個普通的單拚冷盤的造型,通常有以下四種:圓台形、螺旋形、圓錐形和堆形。無論采用哪種造型,都要做到飽滿而不堆砌,爽目而不幹癟。具體介紹如下:

圓台形:多用於大塊方正的、形體整齊的原料的造型。用碎料墊在盤底,最後覆入刀麵。例如水晶肴蹄、白切肉等。

螺旋形:多用於圓形、圓條形原料的造型,如鹽水蝦、香腸等。原料由盤底圈起,逐層縮小,封頂後便成。

圓錐形:多用於碎狀原料的造型,如香菜拌花生米等。這種造型沒有刀麵,應盡量使其美觀整齊。

堆形:多用於禽類原料的造型,如鹵雞、醬鴨等。采用這種造型,要注意刀麵的整齊和對稱的均勻。

雙拚冷盤的造型,主要有對稱形、疊圍形和排圍形三種。

對稱形:將兩種冷菜原料切配成兩個半圓形,對稱地在盤中拚擺,如鹽水鴨和油爆蝦等。

疊圍形:將一種冷菜切製成片,在盤沿一片一片排圍整齊,盤中放置另一種冷菜原料,如鹵豬舌和魚鬆等。

排圍形:將一種原料切製成牆垛形、菱形或燕尾形等狀,在盤沿排擺整齊,盤中放入另一種冷菜原料,如水晶肴蹄和熗糟雞絲等。

(五)器

器,即餐具,對菜肴的美觀有極大的襯托作用。盛器的選擇,主要以其外形和原料切配後的形狀、圖案協調與否,色彩和原料的色彩和諧與否來決定。

冷菜切配完成後,餐具選用得當,能夠借以烘托氣氛,使菜肴增色,增進食欲。反之,則使人產生厭惡情緒和反感。因此,盛器的選用在烹調中很有講究。

一般來講,冷菜的顏色較深,就應選擇淺色盤來盛裝,以減輕菜的色暗程度。冷菜的顏色較淺,就應用深色盤來盛裝,以襯托菜的色澤明亮。

八、冷菜與熱菜的區別

(一)烹製順序的不同

許多冷菜的烹調方法是熱菜烹調方法的延伸、變格和綜合運用,但又具有自己的特點。最明顯的差異是熱菜製作有烹有調,而冷菜可以有烹有調,也可以有調無烹;熱菜烹調講究一個熱字,越熱越好,甚至到了台麵還要求滾沸;而冷菜卻講究一個“冷”字,滾熱的菜,須放涼之後才裝盤上桌。

冷菜與熱菜相比,在製作上除了原料初加工基本上一致外,明顯的區別是:前者一般是先烹調,後刀工;而後者則是先刀工,後烹調。

(二)菜肴形狀的不同

熱菜一般是利用原料的自然形態或原料的割切、加工複製等手段來構成其形狀;冷菜則以絲、條、片、塊為基本單位來組成菜肴的形狀,並有單盤、拚盤以及工藝性較高的花式冷盤之分。

(三)調味方法的不同

熱菜調味一般都能及時見諸效果,並多利用勾芡以使調味分布均勻;冷菜調味強調“入味”,或是附加食用調味品。熱菜必須通過加熱才能使原料成為菜品,冷菜有些品種不須加熱就能成為菜品。熱菜是利用原料加熱以散發熱氣使人嗅到香味,冷菜一般講究香料透入肌理,使人越嚼越香。所以素有“熱菜氣香”“冷菜骨香”之說。

(四)季節時令的不同

冷菜和熱菜一樣,其品種既常年可見,也四季有別。冷菜的季節性以“春臘、夏拌、秋糟、冬凍”為典型代表。這是因為冬季炮製的臘味,需經一段“著味”過程,隻有到了開春時食用,始覺味美。夏季瓜果蔬菜比較豐盛,為涼拌菜提供了廣泛的原料。秋季的糟魚是增進食欲的理想佳肴,冬季氣候寒冷有利於羊羔、凍蹄烹製凍結。可見冷菜的季節性是隨著客觀規律的變化而形成。現在也可反季供應,因為餐廳都有空調,有時冬令品種放在盛夏供應,更受消費者歡迎。

(五)風味質感的不同

冷菜的風味、質感也與熱菜有明顯的區別。從總體來說,冷菜以香氣濃鬱,清涼爽口,少湯少汁(或無汁),鮮醇不膩為主要特色。具體又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以鮮香、脆嫩、爽口為特點;一類是以醇香、酥爛、味厚為特點;前一類的製法以拌、炮、醃為代表,後一類的製法則以鹵、醬、燒等代表,它們各有不同的內容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