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幸福(二)(2 / 3)

這一階段的教學是十分精彩的。

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心賞”性地閱讀。閱讀由“欣賞”到“心賞”是讀的超越和升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的閱讀讀深了,讀到文章的深處,讀到作者心靈的深處;又從裏麵讀出來了,讀出了哲理,讀出了自我。教學的可貴在於啟迪學生幽閉的心靈,在於營造學生的精神家園。學生從百合花開讀到了人要有執著堅定的信念,為實現自我價值、維護自身尊嚴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鬥。在學生眼裏,百合花不再是懸崖上的花,而是心中的人。他(她)是那樣的可親、可敬而又可學,是樹立在身邊的一杆標尺,是我們心儀和學習的榜樣。學生在所寫的“讀後感”中,正如老師所說的“用文字在自己的心田種下了一株純潔的百合”。這裏,我們看到了語文的魅力,看到了語文震撼人心的力量。語文教學中什麼是個性化閱讀、什麼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理論的詮釋是玄乎的、蒼白的,教學實例使它變得鮮活而豐滿。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對話”境界靠教師去創設。首先在於“話題”的引導。如學生感受了百合花開以後,孩童、情侶等無數人前來欣賞,教師說:“我們了解、欣賞了百合花開,又該用心來賞百合的什麼呢?”這是在學生思維拐彎處向精神層麵引領。學生的感悟有時是朦朧的、零散的,需要教師的點撥使之敞亮、清晰和完整。這種點撥在本課教學中比比皆是,如提問,當學生說“百合敢於維護自己的尊嚴”時,教師問:“它用什麼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呢?”在語言表達形式方麵,當有感情地朗讀“我要開花……我要開花……”以後,教師說:“這一組話寫法上很有特點,叫做——”學生領會了用“排比”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平等參與者,當學生讀了“我們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時,教師說:“誰知道我欣賞它什麼呢?……我欣賞它不張揚。”……這種主動參與的教學效果,是居高臨下的灌輸所無法企及的。師生對話是一種精致的飽含智慧和情愫的對話,由此引導學生的閱讀漸入佳境。這說明閱讀教學的對話藝術,實際上是教師引導、點撥和參與的藝術。

語文教學要有探寶意識、收獲意識、成長意識。本課的教學紮實、細膩,深刻而又靈動,學生的收獲是豐厚的。可圈可點處甚多,以上是些初淺而又零星的感受。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級教師,錢正權)

含露噴香的百合花

——讀王文麗《百合花開》教學實錄有感

讀了王文麗老師《百合花開》課堂教學實錄,“自然流暢、清晰明白”8 個字油然而生。

說它自然流暢,清晰明白,那是因為王老師在這堂課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旁逸斜出,沒有嘩眾取寵,沒有刻意追求,一切都像是飄飄灑灑的春雨點點入地,“潤物細無聲” ;一切又都像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清亮透明、富於活力。

現在,怎樣來看待和評價高年級的閱讀課,雖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但《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已經非常明晰地告訴我們:評價一堂高年級的閱讀課,第一要看學生讀的能力與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第二要看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是否得到了發展;第三要看學生的語文積累是否有所增加。當然,這裏還包括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十分重要的隱性要求,即是否有利於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關於第一條學生讀的能力,可分為三個小項:一看學生的朗讀和誦讀的水平是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二看他們是否學會了瀏覽;三看默讀速度是不是提高到相應的水平,與之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邊讀、邊想的能力的發展。有人說:讀而不記則空,學而不思則罔。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對於這堂課讀的指導與教學效果,我沒有在現場,談不出真實感受,但從實錄的隻言片語中,已經感受到王老師對讀的重視和指導的得法。

第二條,關於理解、應用能力的提高。濃縮《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的閱讀要求,最重要的是三條:

一是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二是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三是對閱讀說明性文章,閱讀敘事性作品,閱讀詩歌,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教學要求。

條文是枯燥的,但在王老師的課堂,這一切都是活的,有的甚至可以用精彩來形容。

精彩之一:帶領學生觸摸、感受有體溫的詞語

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詞中曾這樣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換句話說,《紅樓夢》中的詞句浸透了作者的“一把辛酸淚”。難怪有人說:“語文本是有情物,字字句句總關情。”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引領我們的學生通過閱讀去領悟、感受這些詞句的內在情感,去觸摸這些帶著體溫的詞句。下麵請看王老師對本課詞句教學的片段(節選):

師:王老師先來聽寫幾個詞語,看看大家預習得怎麼樣?我聽寫兩組詞語,每個詞語隻讀一遍,請大家聽清楚。

聽寫:潔白,靈性,秀挺,風姿,譏諷,嘲笑,鄙夷,不屑

……

師:你們發現第一組詞語有什麼特點了嗎?

生:都是描寫百合花的。

師:說得好。這幾個詞語都是描寫百合花的,都出現在文中的這一句話當中,請你們自己來讀一讀:(出示文字投影)

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富有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

師:我們再來看第二組詞語。(指名讀,引導訂正)你們發現這組詞語有什麼特點了嗎?

生:都是寫野草啊,蜂蝶、鳥雀什麼的,看不起百合的。

……

看了這樣一段教學實錄,首先我覺得,王老師讓學生領悟和觸摸詞句的體溫的方法不是告訴,而是在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讓他們在自身參與的讀寫實踐中去體驗、去發現。古詩雲:“春江水暖鴨先知”。我想,“鴨”之所以能夠先知先覺,那是因為它們沉浸在盈盈的春水中。與之同理,詞語的冷暖自然也應該沉浸其中。其次,這樣的安排,把讀、寫、思,認知、理解、運用融為一體,一舉數得, 省時而高效。再者王老師的這段教學還巧妙地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古人說過:“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句話意思是說:比較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你看,僅僅是兩行詞語的聽寫,詞語的感情色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盡在其中。這樣做不但能夠加強學生的記憶,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掌握其規律。

精彩之二:引領學生緊緊抓住行文思路,綱舉目張

再讀《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以及“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這些要求,我們非常強烈地意識到,進入小學高年級後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有很強的“篇章意識”。所謂篇章意識,就是要更加重視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我們說,重視重點詞句、段落的教學固然重要,但忽視或弱化篇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整體把握往往更能獲得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正如希臘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所說:“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呢?還是讓我們重溫王老師這堂課的兩個教學片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