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公主才十六歲,已經出落得秀麗高貴。崇禎早已為她挑選了周世顯為駙馬,若不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逼近北京,公主早應該在幾天前下嫁了。長平公主也沒有歇息,大概今晚的北京城中,沒有多少人能夠安然入睡。公主年紀雖小,卻也知道天下即將大變,見崇禎進來,上前拉住父皇的衣袖,梨花帶雨,不勝悲慟,愈發顯得楚楚動人。
崇禎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歎息道:“你為何要生在帝王之家?”強行狠下心來,用左袖遮麵,右手拔劍出鞘,向長平公主砍去。
公主“呀”地尖叫了一聲,那一聲中充滿了驚恐。她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最敬愛的父親連夜趕來,就是要親手殺她。人到危急關頭,總會有本能的求生欲望。就在那麼一刹那的驚惶之後,公主揮出了柔弱的手臂,去擋那當頭斬下的鋒利劍刃。
畢竟是親生骨肉,又是最心愛的女兒,崇禎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彷徨和無奈,但仍然咬著牙砍了下去。
劍雖沒有砍中要害,卻砍斷了長平公主的左臂。公主頓時血流如注,當場暈厥地上。崇禎再也下不了手,掩麵而出。
處理完兩個身份、地位最重要的人,崇禎心中再無顧慮。他趕去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又砍死妃嬪數人。再派人帶話給懿安皇後張嫣,稱國破在即,請皇後自重。其實就是催促張嫣盡快自裁。
安頓好皇宮中的一切後,崇禎皇帝換上平民衣服,手執三眼槍,帶著提督太監王承恩等數十名親信騎馬出東華門,摸黑來到成國公朱純臣府邸,預備暫時在這裏避難。李自成大順軍已經進城,下一件要辦的頭等大事就是攻打占領紫禁城,所以皇宮已經成了普天之下最不安全的地方。
但無論王承恩如何叫門,如何狐假虎威地擺出天子駕臨的名頭和威風,朱純臣命人堅決不予開門。在旁人看來,崇禎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甚至連落難的平民都不如——他不但是個燙手的山芋,還會將致命的危險帶到他走到的任何地方。
直到這個時候,崇禎才明白自己已是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不由得長歎一聲。
此時已是拂曉時分,大火四起,火光映天,喊殺聲不斷。崇禎無奈之下,隻得重新返回紫禁城。他站在前殿,親自鳴鍾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到來。
崇禎這才萬念俱灰,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又悲歎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危急關頭,皇帝斷然將滅國災難歸咎於朝中的大臣們,而他自己並沒有責任。忠臣必賴明君,崇禎忘記了他本人是如何刻忌,對待大臣陰狠無情,稍有過錯,即加之以刀斧。大臣在朝,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兵部右侍郎、陝西三邊總督楊鶴道:“無一日不在多凶多懼之中。”
且“愈病愈憂,愈憂愈病,朝露微軀,何能自保”。他僅僅因為主張對農民起義軍進行招撫,便獲罪下獄,淒涼地死在戍所。而盡忠報國的名將袁崇煥下場更慘,被當眾淩遲處死。前車之鑒,後車之覆,大臣們不肯出死力,平時都是得過且過,自保為上。到了最後時刻,崇禎最信任的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最親信的大臣朱純臣閉門不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是昏君亡國也好,是奸臣誤國也好,局勢發展到目下的局麵,一切強辯不過是逞口舌之快而已。崇禎知道自己無論如何已經逃不出去了,無可奈何地在提督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內苑景山壽皇亭,自縊於一棵歪脖樹下,時年三十五歲。王承恩也跟著上吊自殺,總算沒有讓皇帝孤獨上路。
與崇禎歎息“苦我民爾”截然不同的是,北京民眾熱烈地歡迎大順軍進城,許多街道大門前書寫著“大順永昌皇帝萬歲”的字樣。而崇禎搶在皇宮陷落前派人送走的三個兒子,亦分別被他所倚重的外戚嘉定伯周奎、左都督田弘遇斷然拒之門外,最終落入了李自成之手。崇禎倘若親眼看見這一幕,恐怕死也不會瞑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