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一日,崇禎屍首及遺詔被李自成親信大將李岩發現——其人披發掩麵,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岩原名李信,是河南開封府杞縣世家大族之子,天啟丁卯年(1627年)中舉。後因與江湖繩伎紅娘子有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被地方官府追捕,被迫易名投奔了李自成。他加入義軍後,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均田免賦,對樹立起義軍在廣大民眾、士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起了關鍵作用。李岩也由此而被李自成格外器重。
然而,李岩畢竟自小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當他麵對先主崇禎皇帝的屍首時,百感交集,心中羞愧感油然而生。隻是事已至此,他再也做不了什麼,彌補不了什麼了。此時,大順軍士發現了上吊後被人救下的明熹宗皇後張嫣,將其押到李岩麵前請功。李岩籍貫杞縣,張嫣家鄉祥符,兩縣同屬開封府。他顧念同鄉之誼,命人為張嫣換上男裝,秘密送出紫禁城。而落入大順軍之手的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也在李岩的極力主張下,被李自成封為王公,並沒有加害。
崇禎皇帝本人則沒有張嫣和諸子那般幸運了。由於他九五之尊的地位,即使自縊身死,也還是免不了被圍觀、被侮辱的下場——大順軍將他和周皇後的屍體盛以柳棺,移出宮禁,停放在東華門示眾。而他臨死前痛罵為“奸臣”的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足見在群臣心中,這位自稱“死社稷”的國君並不是一位值得傾心敬慕的好皇帝。他的死亡,所留下的不過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悲劇事實。
饒有意味的是,崇禎的死敵李自成亦是持有“奸臣亡國”的相同看法。
他曾詢問被俘虜的明太子朱慈烺:“朱家何以喪失天下?”朱慈烺答道:“以用賊臣周延儒故爾。”李自成很高興地道:“原來你也明白。”還特意向朱慈烺表明他不會殺太子,因為明朝滅亡並非太子之過,而是他父皇的那幫大臣的過錯,“文武百官最無情義”。
傳聞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曾有預言談及明朝曆數之長短,雲:“遇順則止。”李自成建國號“大順”,另一支實力強大的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則以“大順”為年號。果然是一語成讖,遇順則止。伴隨著崇禎的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滅亡。
然而,一手滅亡明朝的李自成並不是最終的勝利者。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位大順皇帝入北京後不幾日,便遭已投降大順的明舊臣吳三桂背叛。吳三桂惱恨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將領劉宗敏霸占,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山海關,與多爾袞聯手對付李自成。
四月十一日,李自成派人拘集數千銀鐵諸匠於宮中,將所掠金銀諸器熔之成錠,千兩一錠,得數萬錠,由心腹羅戴恩率一萬騎兵先行押運回陝西老家。至此,李自成已流露出明顯的西歸之意。諸明降官見此人目光狹隘、小家意識濃厚,料定大順新朝成不了氣候,紛紛南逃避難。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親自率軍攻打山海關,為吳三桂和多爾袞聯軍所擊敗。李自成退走。
四月二十九日,大順皇帝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匆匆舉行了登基儀式,隨即舉火焚宮,挾持故明太子朱慈烺等人連夜撤離了北京,從此永遠地離開了這座宏偉壯麗的古都。此時,距離李自成第一腳踏上大明國都的輝煌時刻,才過去了僅僅四十天。
五月初二,多爾袞率清軍入北京,未遭遇任何抵抗,明故臣爭相出迎。如此,年僅六歲的清朝小皇帝福臨輕而易舉地登上了紫禁城中明朝十餘位皇帝坐過的金鑾寶座。
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
明朝遇順則止,天下卻沒有就此大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爭鬥遠遠沒有停止。在中國南方的大地上,還將譜繪出一幅幅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