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當感覺被剝奪之後(2 / 2)

同時,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是我們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才能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封閉的環境則會限製人的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不許做這個,禁止做那個,有時不許小孩子玩水以免把衣服弄濕,不許孩子玩沙子以免弄髒了手,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把孩子的感覺給剝奪了。孩子其實隻是在不斷地嚐試,通過嚐試來感知周圍的世界。我們永遠不能光是隻“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而還要讓孩子去“嚐試和決定”應該怎麼辦?

讓我們再來看一段文字,它出自於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之手。她又盲又聾,失去了許多正常人所擁有的感覺。她的感受,可能能從另一個側麵佐證感覺的重要性。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生命理所當然,我們明白總有一天我們會死去,但是我們常常把這一 天看得非常遙遠。當我們身體強壯時,死亡便成了難以相象的事情了。我們很少會考慮它, 日子一天天過去,好像沒有盡頭。所以我們為瑣事奔波,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是冷漠的。 我想我們在運用我們所有五官時恐怕也同樣是冷漠的。隻有聾子才珍惜聽力,隻有盲人 才能認識到能見光明的幸運。對於那些成年致盲或失陪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那些聽力或 視力從未遭受損失的人卻很少充分利用這些幸運的能力,他們對所見所聞不關注、不欣賞。 這與常說的不失去不懂得珍貴,不生病不知道健康可貴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常想如果每一個人在他成年的早些時候,有幾天成為了聾子或瞎子也不失為一件幸 事。黑暗將使他更珍惜光明;沉寂將教他知道聲音的樂趣。 有時我會試探我的非盲的朋友們,想知道他們看見了什麼。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來看我,她剛剛在樹林裏走了很長時間,我問她看見了什麼。“沒什麼特別的,”她回答說。 如不是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也許不會輕易相信,因為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 不見什麼。

我問自己在樹林中走了一小時,怎麼可能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都沒有看到呢?而我一個 盲人僅僅通過觸摸就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有趣的東西。我感到樹葉的對稱美,用手摸著白樺樹 光滑的樹皮或是鬆樹那粗糙的厚厚的樹皮。春天裏我滿懷著希望觸摸著樹枝尋找新芽,那是 大自然冬眼後醒來的第一個征象。我感到了花朵的可愛和茸茸的感覺,發現它層層疊疊地綻 開著,大自然的神奇展現在我的麵前。當我把手輕輕地放在一棵小樹上,如果幸運的話,偶 爾會感到歌唱的小鳥歡快的顫動。我會愉快地讓清涼的溪水從手之間流過。對我來說,滿地 厚厚的鬆針和鬆軟的草坪比奢華的波斯地毯更惹人喜愛。對我來說四季變換的景色如同一場 動人心魄的不會完結的戲劇,劇中的人物動作從我的指尖流過。我的心不時在呐喊,帶著對 光明的渴望。既然僅僅通過觸摸就能使我獲得如此多的喜悅,那麼光明定會展示更多美好的 事物啊。可惜的是那些有眼睛的人分明看到很少,整個世界繽紛的色彩和萬物的活動都被認 為是理所當然。也許不珍惜已經擁有的,想得到還沒有得到的是人的特點,但是在光明的世 界裏隻把視覺用做一種方便的工具,而不是豐富生活的工具,這是令人多麼遺憾的事情啊。 噢,假如我擁有三天光明,我將會看見多少事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