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起草小組連續三天開座談會討論,胡喬木每次都有長篇發言,中下旬又有四次談話,他逐段分析建國以來的曆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評論是非功過,尋求曆史聯係,探究深層原因,還不時聯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至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進行比較分析,發表了許多深邃、新鮮的見解。隨著討論和理解的深入,起草工作逐漸上路。這時,胡喬木不僅修改稿子,而且親自起草重點段落。“文化大革命”十年這一段,從頭到尾是由胡喬木寫成的。
7月22日,胡喬木給鄧小平寫信,彙報決議寫作的進度。信中寫道:“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我和鄧力群同誌已經開始重寫,希望在本月底至遲下月初能以新稿送上。”到8月初,印出一個稿子接近完成的稿子。又花了一個月的工夫,完整的決議稿寫出來了,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80年9月10日未定稿)》。
9月10日未定稿發給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9月21日,胡喬木在這個座談會上對未定稿中的幾個主要問題,主要是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正確評價“文化大革命”,針對黨內的不同看法,作了詳細的分析,強調了決議稿中的一些重要論斷。胡喬木對9月10日未定稿估價較高,他說:“這個稿子,我也說不上是第幾次稿子了,一些主要的骨架,大概就像現在這個樣子了,要作很大的變化,實在說我也變不出來了。經過大家交換意見,現在的寫法跟原來的想法確實有了很多的變化。有許多問題,在黨內也好,黨外也好,爭論是很尖銳的。”事實並不如胡喬木估計的那樣,對決議稿後來又幾經討論,吸收了許多意見,胡喬木終究也還是變了出來。
5.四千人大討論和中央高層人事變動
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曆史決議稿組織全黨四千名高級幹部進行討論。四千人討論從10月中旬先後開始,持續了一個月多,到11月下旬結束。討論情況不斷用簡報、快報和手寫的情況彙報,迅速及時地反映到起草小組,反映到黨中央。
關於毛澤東同誌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仍然是討論的熱點,爭論的焦點。四千人討論中有許多好的意見,但也有不少比較片麵以至極端的貶低或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言論。鄧小平看了四千人討論的部分簡報,於10月25日找胡喬木、鄧力群談話。他堅定地表示: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同誌的功過,肯定並且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讓步。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
四千人大討論的另一個熱點,是要求把粉碎“四人幫”以後四年這一段寫到《曆史決議》中去。認為這樣做,有著最重要、最直接、最現實的意義,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許多同誌在發言中說,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中有功績,頭兩年揭批“四人幫”反革命罪行,清查“四人幫”反革命幫派體係,基本正確,成績很大。但總的說來,華國鋒和當時在中央工作的其他幾個同誌,仍然承襲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套理論、方針、政策和口號,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以及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上,都有錯誤。與會同誌揭露了華國鋒堅持“左傾”錯誤的許多重要事實,對他的思想作風也提出許多批評。許多同誌認為,從各方麵看,華國鋒同誌不宜再擔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
鄧小平在10月25日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明確表態:“很多組要求把粉碎‘四人幫’以後這段補寫上去。看來,這段勢必要寫。”
四千人討論以後,胡喬木等綜合、研究和吸收各種意見,對決議稿又作了很大的調整和修改補充,半個月後,產生了一個“1980年11月22日修改稿”。
緊接著四千人大討論,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共中央最高層的人事更動。在11月10日第一次會上,華國鋒提出要求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和黨內的其他職務,並對粉碎“四人幫”以來的工作作了一些檢查和解釋。到會的其他28位同誌都講了話,對華國鋒過去四年中工作的錯誤以及他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提出了批評意見。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人事更動通過三項決議:(1)向六中全會建議,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的職務。(2)向六中全會建議,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3)在六中全會前,暫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的工作,由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都不用正式名義。
6.陳雲的重要建議
1981年3月18日,鄧小平找鄧力群、吳冷西談話。鄧力群轉述胡耀邦的意見,主張決議稿寫出來以後,多聽聽老幹部、政治家,包括黃克誠、李維漢等同誌的意見。鄧小平說:“這很對,我讚成。”3月24日,鄧小平去看望了陳雲。26日他把鄧力群找來,跟鄧力群說:前天我去看陳雲同誌。陳雲同誌對修改決議稿又提了兩條意見。一是專門加一篇話,講講解放前黨的曆史,寫黨的60年。60年一寫,毛澤東同誌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麵,確立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麵的根據。這個意見很好,請轉告起草小組。二是建議中央提倡學習,主要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是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哲學著作。陳雲同誌說,他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哲學著作,受益很大。曆史決議中關於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要寫得更豐富、更充實。結束語中也要加上提倡學習的意思。鄧小平轉告的意見,陳雲當麵也曾跟鄧力群談過。
按照陳雲的意見,決議稿加上了一個前言,寫了兩千字,“極簡略地回顧一下建國以前28年黨和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進行的革命鬥爭”。
3月30日上午,胡耀邦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關於曆史決議,會議議定:現在這個稿子,先發政治局、書記處同誌和一些老同誌,在四十人左右的範圍內看看。請起草小組派幾個聯絡員聽取他們的意見。四十多人的討論,從31日開始進行。4月7日,鄧小平找胡喬木、鄧力群談話。他說,四十多人討論中間有許多好的意見,要接受。也有些意見不能接受。
通過1981年3、4兩個月黨內高層的討論,特別是鄧小平與陳雲在指導思想一致的基礎上,互相補充,互相生發,決議起草中的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解決,接下來是進一步調整和推敲,精益求精的問題了。
7.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八天討論
經政治局、書記處和老幹部四十多人討論後,起草小組於5月15日搞成一個修改稿。此稿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誌討論,作了一些修改,稱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六日修改稿)》,作為中央政治局會議文件正式印發,交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
1981年5月19日,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幕,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對決議稿的形成過程作了評價。他說:“這個文件差不多起草了一年多了,經過不曉得多少稿”,“起草的有二十幾位同誌,下了苦功夫,現在拿出這麼一個稿子來。”“這個文件是在四千人討論和最近四十多位同誌討論的基礎上修改的,好多好的意見這裏麵吸收了。比如陳雲同誌提出,前麵要加建國以前的二十八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見,現在前言有了。還有其他許多重要意見,大家一看就曉得哪些是根據大家提的意見修改的。”鄧小平肯定:“這個稿子是根據一開始就提出的三項基本要求寫的。現在的稿子,是合乎三項基本要求的。”“要說有缺點,就是長了一點。”鄧小平說明:“現在的方法,就是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七十幾個人,花點時間,花點精力,把稿子推敲得更細致一些,改得更好一些,把它定下來;定了以後,提到六中全會。設想就在黨的六十周年發表。紀念黨的六十周年,不需要另外做什麼更多的文章了。”
胡喬木在會上講話,對決議稿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為什麼這樣處理,作了簡明扼要的解釋、說明,提請大家注意和討論。會議印發了胡喬木的講話稿《幾點說明》。
從5月21日起,政治局擴大會議分五個組討論了八天,到29日結束。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每天出一期《快報》,及時通報各組討論中提出的主要意見。
起草小組認真考慮了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作了不少修改,除詞句的修改外,實質性的修改有五十多處,還增寫了一節(第36節),產生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修改稿)》。同時,寫了《關於曆史決議修改情況的彙報(一九八一年六月五日)》。從這個彙報中,既可以看到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中提出的主要意見,又可以看到研究、吸收這些意見後的修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