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決議》6月4日修改稿和《關於曆史決議修改情況的彙報》一起印發給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誌,請他們再提修改意見。意見反饋回來以後,胡喬木等吸收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又作了修改,成為《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一日修改稿)》,再次印發給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誌。經過這樣兩次反複,政治局擴大會議對決議的討論和修改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提交中央全會討論了。
8.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曆史決議
中央常委決定,十一屆六中全會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預備會,從6月15日開到25日。前麵八天分組討論《曆史決議》;後麵三天討論改選、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第二段是正式會議,從6月27日到29日,共三天。計劃27日通過決議,28日進行選舉,29日通過公報。
從6月15日起,開始分組討論決議草案。胡喬木在5月19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幾點說明》作為“六中全會參閱文件四”發給出席會議的195位中央委員、114位候補中央委員和53位列席者。起草小組成員分別在各小組對《曆史決議》的起草和修改情況作了一些說明。鄧力群6月17日在西南組作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一些說明,介紹了鄧小平、陳雲幾次重要談話的基本內容,對決議八個部分的重點作了說明,講得比較全麵、扼要。六中全會秘書組立即把它列為“六中全會參閱文件八”,印發給參加會議的同誌。
在六中全會預備會審議決議稿的同時,還征求了參加四千人討論的中央黨政軍機關近一千人的意見,還征求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的意見。
經過七天分組討論,到第八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開各組召集人碰頭會,著重討論根據預備會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對決議稿怎樣進行修改。會上,鄧力群彙報了根據大家意見進行修改的情況,各組召集人提了補充修改意見。幾位常委都講了話。
鄧小平講話,首先給《曆史決議》“敲定”。他說:
又聽了好多新的意見。沒有時間了,這個稿子要定下來了,有些問題可以不放到這個文件來解決。
總的說來,這個決議是個好決議,現在這個稿子是個好稿子。我們原來設想,這個決議要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誌的功過是非,使這個決議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曆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我想,現在這個稿子能夠實現這樣的要求。
核心問題是對毛澤東同誌的評價,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鄧小平還就討論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作了解釋。
召集人碰頭會開得生動活潑。在鄧小平講到有關“路線問題”時,陳雲、胡耀邦等常委都插話說明、解釋。
鄧小平說:我們說不提路線,從哪裏提出這個問題呢?就是“文化大革命”毛主席這樣的錯誤算不算路線?從這裏考慮到,過去我們講的好多“路線”錯誤用得並不準確,而且很多用得混亂。
陳雲接過話來說:翻來覆去想了之後,喬木講,講路線,曆史上用慣了,用到誰頭上就不得翻身,還要上掛下聯。“文化大革命”中就用得更濫了。所以這個問題我讚成現在稿子的提法。
鄧小平接著說:就是不講這些是路線錯誤。過去我們講多少次路線鬥爭,好多已經推翻了。明顯推翻的就是彭、羅、陸、楊,彭、黃、張、周,這個叫第幾次?……過去的路線鬥爭,已經推翻了兩次了嘛。過去羅章龍算路線鬥爭?瞿秋白隻三個月,李立三不到半年。
胡耀邦插話:六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三中全會是11月份,四中全會1月份,三中全會還有一條路線,叫調和路線。
鄧小平說:這是一個理由,就是好多評價過去的路線鬥爭並不準確。還有一個理由,過去黨內長期是這樣,一到黨內不同意見,就提到路線角度,批判路線錯誤。所以,我們要很鄭重地來對待這個問題,這是改變我們的黨風的問題。……但是,不是說路線兩個字一概不能用。
鄧小平最後說:沒有時間了,召集人同誌是不是同意委托常委的同誌定稿?
到會的同誌都說:同意。
會後,胡喬木、鄧力群等還是按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進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準備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正式討論通過的稿子,首先送給常委諸同誌審閱。這個稿子采納、吸收了預備會上提出的意見,作了大大小小100多處增補和修改,篇幅從67頁增加到75頁,增加了3000多字,使決議的內容更加充實、全麵,表述更加準確、恰切。陳雲看後,要秘書告訴胡喬木:改得很好,氣勢很壯。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在6月27日全體會議上,《曆史決議》草案經討論獲得一致通過。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全文38段,共分建國以前28年曆史的回顧、建國32年曆史的基本估計、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7年、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曆史的偉大轉折、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等8個部分。
《曆史決議》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指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的階段”,並對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講話中提出的“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從十個方麵第一次作了闡述:(1)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做到各經濟部門按比例地協調發展,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3)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4)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對把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又要反對認為階級鬥爭已經熄滅的觀點。一定要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5)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鞏固人民民主專政。(6)努力提高教育科學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7)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繼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8)加強現代化的國防建設,把人民解放軍逐步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9)繼續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10)加強執政黨的黨風建設,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製的黨。
1981年6月30日,公開發表了29日全會通過的會議《公報》。關於《曆史決議》,《公報》作了以下評述:
全會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對建國三十二年來黨的重大曆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確的總結,科學地分析了這些事件中黨的指導思想的正確和錯誤,分析了產生錯誤的主觀因素和社會原因,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中的曆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肯定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全會認為,《決議》的通過和發表,對於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認識,同心同德地為實現新的曆史任務而奮鬥,必將產生偉大的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