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務一 熱菜的烹調方法(2 / 3)

根據油量和油溫的不同,習慣將油媒介烹調方法分為大油量高油溫的烹調方法、中油量熱油溫的烹調方法、小油量溫油溫的烹調方法。

(一)炒

[基本含義]炒是將原料加工成片、絲、條、丁、米等形狀,用中、旺火在較短時間內加熱成熟,經調味成菜的烹調方法。

[基本運用]根據使用原料性質不同、傳熱介質不同、調味品種不同等因素,炒的分類比較複雜,各地的說法也很難統一,從不同的分類角度就有不同叫法的炒:從顏色角度有紅炒、白炒之分;從熟處理與否有生炒、熟炒之分;從原料配伍情況有清炒、混炒之分;從上漿與否有滑炒、煸炒之分;從勾芡情況有抓炒、爆炒之分;從傳熱介質有油炒、落湯炒、水炒之分等。這裏隻從漿製情況、炒製情況和成菜情況著重介紹滑炒、軟炒、幹炒(煸炒)三種炒法。

1.滑炒

滑炒是將經過精細刀工處理或自然形態較小的、質地比較嫩的原料,經過上漿、滑油,再拌入調配料,在旺火上快速翻拌,勾芡明油滋汁緊裹的烹調方法。滑炒是炒中要求較高、使用最廣的一種。如何掌握滑炒,應從三個方麵入手:

第一,上漿——基本調味過程。具體要求見“上漿”內容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滑油——加熱成熟過程。滑油即上好漿的原料在溫、熱油鍋中劃散加熱至斷生或剛熟的過程。

第三,炒拌——定味、定色、勾芡階段。炒拌是滑炒的最後階段,就是將經過劃油的原料與調配料拌和並勾芡。滑油之後,原料已基本成熟,因此,炒拌的速度越快越能保證菜肴的嫩度。

各步驟操作關鍵如下:

(1)滑油前鍋必須洗刷幹淨,燒熱並用油反複滑鍋,否則原料入油鍋後會粘底。

(2)投料時要掌握油溫的變化情況,其可變因素有:① 一次投料量與油量關係;② 火力強弱與油溫、油量的關係;③ 原料本身對油溫的要求等。具體來講,火力大,原料下鍋時油溫可適當低些;原料數量多,油溫應高些;原料形體較小或易碎散的油溫應低些;容易劃散,且不易斷碎的原料油溫可適當高些。

(3)投料後要及時劃散,使其受熱均勻,要防止脫漿、結團。

(4)正確把握出鍋時間,做到不懶鍋、不欠火,保證劃油的質量。

(5)調味要準炒菜一般都是一次性投料,加加減減勢必拖延“炒”的時間,所以投入調味料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投料的偏差,直接影響菜肴的口味和色澤。

(6)火要旺,速度要快火旺鍋底熱,能使淋下的芡汁快速糊化,顛翻後包裹原料表層,縮短“炒”的時間。另外,火力與速度可確保菜肴“精神飽滿”,尤其是含水多的配料,火力小,速度慢,很容易疲癟。

(7)底油不宜多許多滑炒菜拌炒前先要煸炒小料,這時用油不宜多,否則芡汁結團而包裹不上原料,其原因是過多的油阻隔了粉汁與鹵汁的接觸而糊化不勻,加上原料表麵如裹上過多的油,芡汁也較難包裹上去。

(8)把握明油時機滑炒菜一般在勾芡後都要明油,何時明油,對芡汁的亮度有很大的影響。實踐表明,明油的最佳時機是在澱粉糊化過程中進行,即芡汁入鍋後淋明油,使明油與芡汁充分融合,飲食行業上稱為“明油亮芡”,就是這個道理。

(9)掌握滑炒菜的不同下芡方式

① 兌汁芡:就是將所有需加的調料及粉汁調對在一起,與滑油後的原料同時下鍋快速翻拌而成。其特點是一氣嗬成,速度快捷。一般使用於不易散碎的所有原料、一次成菜數量不多的菜肴。因此,這種方法對調味品的多少、調味品之間的比例、粉汁的厚薄、粉汁與調味料及菜肴原料的比例,一定要把握準確,過多或過少都難以補救。

② 投料勾芡:多用於主料滑油、配料煸炒的菜肴。即在煸炒配料的同時依次投入調味料、湯料、燒開後勾芡,倒入主料炒拌成菜。這種勾芡要注意的是:下芡時鍋中鹵汁要燒開,粉汁要淋在翻滾的鹵汁裏。

③ 勾芡投料:適用於單一主料的菜肴或主配料都滑油的菜肴。就是將調味料和湯汁一起加在鍋裏,燒開後勾芡,再倒入滑油後的原料一起翻拌成菜。這種勾芡要注意的是:調味量、湯汁量、粉汁量與菜肴原料的量之間的比例要準確,偏多或偏少對菜肴質量都有影響。

滑炒的代表菜有“滑炒雞絲”、“滑炒裏脊絲”、“清炒蝴蝶片”、“清炒蝦仁”等。

[菜肴實例]滑炒裏脊絲

[用料規格]豬裏脊肉250克,筍絲50克,韭黃30克,雞蛋清1個,幹澱粉10克,濕澱粉20克,醬油25克,精鹽1克,味精1克,白糖5克,料酒10克,香油10克,色拉油50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刀工處理→上漿→劃油→煸炒配料調味勾芡→入主料拌炒明油裝盤

[製作方法]

a.將裏脊肉切成絲,放入碗內,加雞蛋清、精鹽、料酒5克、清水50克拌勻,加幹澱粉攪拌上勁。韭黃切3.5厘米的段待用。

b.炒鍋上火燒熱,用油滑鍋,放油燒至四成熱,入肉絲,用手勺撥散,待肉絲變色,倒入漏勺瀝油。原鍋留底油上火,放入筍絲煸炒,加料酒、醬油、糖、少許湯、韭黃、味精,用濕澱粉勾芡,倒入肉絲,顛翻均勻,淋上香油出鍋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淡黃,肉絲鮮嫩,明油亮芡。

2.軟炒

軟炒是將一些動物性原料加工成蓉狀,用湯調製成液態狀,加米粉或澱粉、雞蛋清、調味料,過湯篩後,放入少量油的鍋中炒製成熟的烹調方法。成菜特點是質嫩軟滑,味道鮮美,清淡利口。掌握軟炒的關鍵如下:

(1)原料的要求選用筋膜少、質地鮮嫩、血色素少的原料(如原料含血色素多,要事先用水泡去血水)。

(2)加工處理要求原料斬成蓉狀,越細越好,最好用食物處理器加工。

(3)加湯稀釋的要求應掌握好原料、湯、米粉或澱粉、蛋清和調味料之間的比例。

(4)炒製要求① 鍋要刷洗幹淨,並用油將鍋滑透。② 恰當掌握火力。火力過大容易焦糊,火力過小不易成熟。③ 炒製時勺頭向下,順時針一個方向推動,要均勻,直至達到要求為止。

軟炒的代表菜有“炒雞粥”、“大良炒鮮奶”、“雞粥蹄筋”等。

[菜肴實例]炒雞粥

[用料規格]雞脯肉200克,雞蛋清2個,火腿末5克,米粉或幹澱粉35克,蔥薑酒汁水150克,精鹽4克,味精2克,雞清湯150克,色拉油60克。

[工藝流程]製蓉→調成糊狀→過篩→炒製→裝盤點綴

[製作方法]

a.將雞脯肉去皮並剔去筋膜,斬成蓉狀,放碗內,加雞清湯、蔥薑酒汁水、蛋清、精鹽、味精、米粉攪勻成糊狀,用細眼湯篩過去渣滓待用。

b.炒鍋上火燒熱,用油滑鍋,在中小火加入油30克,倒入雞粥糊,用手勺朝一個方向均勻推動,使雞粥逐漸變厚,呈現白色黏稠狀,淋入油,拌勻出鍋裝入湯盤,撒上火腿末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白淨,質地細嫩,口味鮮美,用湯匙舀食,別具特色。

3.幹炒

幹炒也稱幹煸、煸炒。是用少量油為傳熱介質,將原料煸炒入味的烹調方法。植物性原料幹炒往往用旺火快速翻拌成菜,成品鮮嫩脆爽,本味濃厚,鹵汁很少;動物性原料幹炒往往用中小火慢慢煸去原料本身水分,使調味料充分滲透入味成菜,成品幹香味厚,盤中見油不見鹵汁。幹炒菜不上漿、不滑油,通常也不勾芡。

幹炒的代表菜有“幹煸肉絲”、“幹煸鱔絲”、“幹煸草頭”等。

[菜肴實例]幹煸肉絲

[用料規格]豬瘦肉250克,水發玉蘭片50克,幹紅辣椒2克,蔥白10克,醬油10克,味精1克,精鹽1克,料酒15克,色拉油100克。

[工藝流程]刀工處理→煸紅椒出色撈起→煸肉絲出水氣→加調料、玉蘭片絲煸熟→加紅椒、蔥白絲拌炒裝盤

[製作方法]

a.將豬瘦肉、玉蘭片、蔥白、幹辣椒分別切成絲。

b.炒鍋上火,加入油燒熱,放辣椒絲煸至棕紅色時撈起,放入肉絲煸炒至水氣幹時,加料酒、醬油、精鹽、玉蘭片絲煸熟。再放入辣椒絲、蔥白絲、味精拌炒勻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紅亮,味厚,幹香。

(二)爆

[基本含義]爆是將脆韌性動物原料,經刀工處理後投入中等油量的熱油鍋中或沸水、沸湯中用旺火在極短時間內灼燙成熟,調味成菜的烹調方法。脆嫩爽口是爆菜的最大特點。

[基本運用]根據傳熱介質的不同、調味品及烹製方法的不同,爆又可分為油爆、湯爆、醬爆、蔥爆、芫爆等。無論是采用哪一種爆法,都必須注意如下問題:其一,要選新鮮脆韌性原料;其二,一般原料都要進行剞刀處理,且刀距深淺要一致;其三,恰當把握加熱時間,做到不過、不欠;其四,兌汁用料恰到好處,做到口味準確、芡汁濃厚適宜,確保爆菜脆嫩、爽口、適口的特點。

爆的代表菜有“雙爆菊花”、“湯爆雙脆”、“醬爆海螺”、“芫爆甲魚”等。

[菜肴實例]雙爆菊花

[用料規格]鮮海螺500克,鮮墨魚300克,大蔥150克,蒜苗15克,濕澱粉10克,粗鹽10克,雞湯100克,精鹽3克,料酒25克,味精2克,色拉油75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原料初加工→刀工處理→焯水→調製兌汁芡→烹製→裝盤

[製作方法]

a.把海螺殼砸破,取出肉,擠盡髒物。海螺肉加粗鹽反複揉搓,用清水洗去黏液和黑色雜物,洗淨後片成兩片,剞上十字花刀,再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鮮墨魚收拾幹淨,剞上十字花刀,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將海螺肉與墨魚肉用沸水焯過,撈出瀝幹水分。大蔥與蒜苗均切成1.8厘米長的段。碗內加雞湯、精鹽、味精、料酒、濕澱粉調製成兌汁芡待用。

b.炒鍋上火,放入油燒至八成熱時,將海螺肉和墨魚肉倒入爆一下,迅速撈出;炒鍋留底油,放蔥炸出香味,把海螺、墨魚、蒜苗和兌汁芡倒入,顛翻炒鍋,盛入盤內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潔白,肉質脆嫩鮮美,形似菊花,故名。

(三)溜

[基本含義]溜是根據原料的性質和溜菜的不同要求,選用相應的加熱介質和方法使原料成熟,再淋澆上或裹上較多鹵汁的烹調方法。溜菜的成熟方法常用的有:油炸、汽蒸、水汆、滑油等。溜菜的味型常見的有:酸甜、甜酸、鹹辣、鹹鮮等複合味型。溜菜的鹵汁較寬,味較濃厚。

[基本運用]根據成品質感和傳熱介質及成熟方法的不同,溜可以分為炸溜、軟溜和滑溜。

1.炸溜

炸溜也稱脆溜或焦溜。是將加工成形的原料先用調味品浸漬入味,再掛上糊,在熱油鍋中炸至外表金黃、脆酥時撈出,裹上或淋澆上濃厚鹵汁的烹調方法。炸溜成品特點為外脆裏嫩。為確保這一特點,必須在幾個方麵加以注意:

(1)刀工處理要大小一致,剞刀深淺要統一;

(2)粉糊掛製要均勻;

(3)炸製油溫得當,通常要進行複炸;

(4)炸製與製鹵同時進行,形小的原料入鹵翻拌,形大的原料澆鹵,無論是屬哪一種,都要動作迅速,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炸溜菜外脆裏嫩的風味特點。

炸溜的代表菜有“糖醋黃河鯉”、“醋溜鱖魚”、“糖醋瓦塊魚”等。

[菜肴實例]糖醋黃河鯉

[用料規格]黃河鯉魚1條(約750克),濕澱粉150克,蔥末5克,薑末5克,蒜末5克,醋100克,白糖200克,醬油10克,精鹽2克,白湯300克,色拉油1500克(實耗200克)。

[工藝流程]魚的初加工→刀工處理→碼入基本味→調製水粉糊→掛糊炸製→裝盤→調製鹵汁→澆入魚身

[製作方法]

a.將魚刮去鱗,剖腹去掉內髒,挖去鰓,洗淨,在魚身上每隔2.5厘米先直刀剞1.6厘米深至脊骨,再斜刀剞1.8厘米深。然後提起魚尾使刀口張開,將精鹽均勻地撒入刀口內稍醃。

b.調製澱粉糊,將魚放入兩麵均勻粘裹上糊。

c.炒鍋上火,放入油燒至七成熱時,手提魚尾放入油鍋中,刀口呈張開狀,待基本定型後將魚身放手,炸至淡黃色時將魚撈出,提高油溫至八成,將魚複炸至色呈金黃、脆酥,取出裝盤。

d.在炸魚的同時,另鍋上火燒熱,加油煸炒蔥、薑、蒜末,加白湯、醬油、白糖、醋,燒沸後用濕澱粉勾芡,趁熱迅速將糖醋汁淋澆在魚身上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紅亮,外酥脆,裏軟嫩,酸甜適口,鹹味適中,滋汁入盤,“吱吱”作響。

2.軟溜

軟溜也稱蒸煮溜。是將加工後的原料用汽蒸、水煮、水汆等方法成熟,再澆上鹵汁的烹調方法。成菜質地非常軟嫩,多用於魚類原料的烹製。

軟溜的代表有“五柳居”、“西湖醋魚”、“軟溜魚扇”等。

[菜肴實例]五柳居(青魚)

[用料規格]活青魚1條(約1000克),豬精肉50克,蔥25克,薑25克,水發香菇25克,紅椒25克,冬筍25克,濕澱粉50克,薑片5克,蔥結1個,色拉油50克,精鹽3克,味精2克,料酒20克,香醋20克,醬油20克,白糖75克,白湯200克。

[工藝流程]魚初加工→剞刀→配料分別切絲→汆魚至斷生→裝盤→調製鹵汁→澆入魚身

[製作方法]

a.將豬精肉、蔥、薑、香菇、紅椒、冬筍分別切成絲。

b.將青魚宰殺洗淨後,在魚身上剞上柳葉花刀。

c.鍋中放入清水燒開,加蔥、薑、料酒投入青魚(水以淹沒魚身為度),待魚斷生時撈出瀝幹水分,裝入盤中。

d.炒鍋上火燒熱加入油,先將肉絲煸炒,再投入香菇絲、紅椒絲、冬筍絲煸炒一下,加入料酒、白湯、鹽、味精、醬油、白糖,燒沸後勾芡,烹入香醋淋入熱油打勻,將鹵汁澆在魚身上即成。

[成品特點]鹵汁紅潤,配料色彩鮮明,魚肉鮮嫩,酸、甜、鹹、微辣四味俱佳。

3.滑溜

滑溜以油為傳熱介質。原料上漿後放入4~6成熱油中滑油成熟,再放入調製好的鹵汁中溜製。滑溜的原料多為無骨原料,加工形狀多為片、絲、丁、條、塊等。滑溜菜的口味比較廣泛,常見的有鹹甜、鹹鮮、鹹辣、酸甜或多種味感的複合味型。滑溜的鹵汁比脆溜、軟溜要少得多,一般為鹵汁緊裹原料,比滑炒菜的鹵汁要多一些,也略厚一些。

滑溜的代表菜有“溜仔雞丁”、“滑溜魚片”、“蠔油牛仔柳”等。

[菜肴實例]溜仔雞丁

[用料規格]光仔雞1隻(750克左右),紅椒50克,白果仁50克,雞蛋清1個,幹澱粉5克,濕澱粉10克,蔥末5克,薑末10克,蒜末5克,醬油30克,白糖20克,香醋15克,料酒15克,雞清湯50克,香油10克,色拉油50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雞初加工→刀工處理→上漿→紅椒切片→主料滑油→煸小料、配料調味→勾芡→入主料拌炒→裝盤

[製作方法]

1.將仔雞洗淨,取下雞脯肉和腿肉,經排刀後斬成小方丁,放入碗內,用醬油7克拌勻,加雞蛋清、幹澱粉攪拌上漿,再用香油5克調勻;紅椒切成菱形片待用。

2.炒鍋上火燒熱,放入油燒至五成熱時將雞丁放入滑油,待變色後倒入漏勺瀝油。炒鍋留底油,放蔥、薑、蒜末煸炒出香味,入紅椒、白果仁煸炒,放醬油、白糖、料酒、雞清湯燒沸勾芡,倒入雞丁顛翻炒鍋。淋入香醋、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淡黃,雞肉鮮嫩,鹹甜略帶醋味,紅椒白果相配,色香味更佳。

(四)炸

[基本含義]炸是以油為傳熱介質,原料在大油量、高油溫時段加熱,成菜具有香、酥、脆、嫩等特點的烹調方法。

[基本運用]根據炸菜的特征,原料大多數要經過炸前的醃漬入味或掛糊等處理,然後入油鍋炸製成熟。炸的菜肴一般要求外層酥脆、內部鮮嫩、無芡汁。在操作步驟上往往需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成熟,油溫不需要太高;第二步是複炸,使外層快速脫水變脆,避免內部水分損失,則油溫一般都比較高。根據原料在油炸前是否掛糊,將炸分為清炸和掛糊炸兩大類。

1.清炸

清炸是原料經調味醃漬後,不經糊、漿、拍粉的處理,直接入油鍋加熱成熟的一種炸法。清炸由於外層沒有糊粉層的遮擋,水分極易耗失,因此,炸時動作一定要快,刀工處理要大小、厚薄一致,有些原料炸時還要進行剞刀處理。

清炸的代表菜有“清炸菊花肫”、“炸佛手”、“清炸小黃魚”等。

[菜肴實例]清炸菊花肫

[用料規格]鴨肫400克,薑2克,蔥3克,料酒10克,精鹽2克,醬油2克,味精1克,香油15克,辣醬油50克,花椒鹽5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原料剞刀→調味浸漬→炸製→加蔥花入主料複鍋顛翻→帶佐料碟上席

[製作方法]

a.鴨肫去皮、去筋絡,然後剞刀(深至不斷為好)成菊花形,再用精鹽、蔥、薑、料酒、味精、醬油浸漬10分鍾左右。

b.炒鍋上火,舀入油燒至六成熱時,將鴨肫投入油鍋炸至斷生撈出,待油溫升到七成熱時,再速炸一下撈出。

c.鍋內放麻油燒熱,將蔥花略煸,倒入鴨肫顛翻兩下出鍋裝盤即成。上席時配帶辣醬油和花椒鹽小碟佐食。

[成品特點]鴨肫形似菊花,色呈褐色,質地脆嫩,滋味鹹裏透香。

2.掛糊炸

掛糊炸是原料經調味浸漬,掛上事先調製的各種糊或其他物料,投入到油鍋中炸製成熟。根據原料掛製的糊種不同和菜肴的要求不同,掛糊炸又可分以下幾種。

第一種,幹炸:是將經刀工處理的原料,加調味品浸漬,再拌入糊料,投入較高油溫的鍋中炸製成熟的炸法。在糊層處理和類型上有:拍粉幹炸、掛糊幹炸、蒸後幹炸和丸狀原料幹炸等。

幹炸的代表菜有“幹炸銀魚”、“幹炸丸子”、“摸刺刀魚”、“幹炸蝦筒”等。

[菜肴實例]幹炸銀魚

[用料規格]銀魚750克,雞蛋2個,麵粉25克,幹澱粉15克,明礬末2.5克,蔥末15克,精鹽3克,辣醬油10克,白糖10克,花椒粉0.5克,味精1克,白胡椒粉1克,料酒15克,香油5克,色拉油75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初加工→明礬製→漂洗→調味拌糊→炸製→複鍋補味→裝盤[製作方法]

a.將銀魚摘去頭,抽去腸,去尾尖,放入碗內,加明礬末拌後,用清水漂去黏液,瀝幹水,放回碗內,加料酒拌幾下後,加入白胡椒粉、花椒粉、白糖、精鹽、味精、雞蛋液拌和,然後加幹澱粉、麵粉拌勻。

b.炒鍋放油燒到六成熱,將銀魚連糊放入,用漏勺抖散,炸至棕黃色撈出,待油溫升至七成熱時,再將銀魚複炸呈金黃色撈起,倒去鍋中油,放入香油、蔥末、辣醬油,倒入銀魚顛翻幾下,出鍋裝盤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金黃,外脆裏嫩,香味多樣。

第二種,脆炸:是將加工處理後的原料,經調味品浸漬,然後掛上脆皮糊入油鍋炸製成熟的炸法。常用的脆皮糊原料有澱粉、麵粉、豆油、發酵粉、吉士粉、泡打粉等。

脆炸的代表菜有“脆皮香蕉”、“脆皮蝦球”、“腐皮蝦卷”、“八寶脆皮糯米雞”等。

[菜肴實例]脆皮香蕉

[用料規格]香蕉2根,幹澱粉15克,麵粉25克,發酵粉2克,吉士粉1克,泡打粉0.5克,蜂蜜50克,豆油30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刀工處理→拌幹粉→調製脆皮糊→掛糊初炸→複炸→裝盤→淋入蜂蜜

[製作方法]

a.將香蕉去皮,切成長條狀,用幹澱粉拌一下。

b.將澱粉、麵粉用水調開,加入發酵粉、吉士粉、泡打粉調勻,再加入豆油拌勻成脆皮糊。

c.炒鍋上火,加入油燒至六成熱時,將香蕉掛上糊投入油鍋炸至飽滿,呈淡黃色時撈起,待油溫升至七成熱時,再倒入香蕉炸至色呈金黃、香脆時撈起裝盤,淋上蜂蜜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金黃,形態飽滿,香、脆、甜融為一體,是別具特色的一道幹甜菜。

第三種,酥炸:酥炸有兩種形式。

其一,不掛糊的酥炸。就是把整隻禽類原料用調味品醃漬後上籠蒸至熟爛,稍晾涼後直接投入7~8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酥脆的一種方法。

其代表菜有“香酥肥鴨”、“香酥雞”、“酥炸糟米雞”、“香酥羊肉”等。

[菜肴實例]酥炸肥鴨

[用料規格]嫩肥鴨1隻(約1250克),蘭花蔥12個,薑片8克,蔥結1個,精鹽6克,花椒2克,五香粉2克,料酒35克,香油15克,甜麵醬40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100克)。

[工藝流程]刀工處理→洗滌→瀝水→調味浸漬→蒸製酥爛→炸製酥脆→抹麻油→改刀(整隻)裝盤→帶配料(事先將蔥白處理成蘭花狀)、佐料上席

[製作方法]

a.鴨經加工後,斬去翅尖、腳,用刀在脊背劃一刀(防止蒸時脯皮裂開),洗淨,幹潔布瀝幹水分,用五香粉、料酒、精鹽在鴨身內外抹勻,浸漬20分鍾,放入蒸盤內,加薑片、蔥結、花椒上火蒸至酥爛,取出倒去水晾涼。

b.炒鍋上火,舀入油燒至八成熱,放入鴨子炸酥,撈出刷上香油,改刀裝盤或直接裝盤帶甜麵醬4小碟,配蘭花蔥12個(取蔥白部位,切成6厘米的段,在蔥白兩頭用刀切成細絲狀,水泡後就成蘭花狀)上桌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金黃,皮香肉酥,骨脆香,配以調味碟別具特色。

其二,掛糊的酥炸。將原料經刀工處理後掛上酥炸糊,投入6~7成熱的油鍋中炸至成熟,再複炸上色的一種方法。

其代表菜有“酥炸番茄”、“酥炸黃魚”、“炸指蓋”、“炸鳳尾蝦”等。

[菜肴實例]酥炸番茄

[用料規格]鮮番茄500克,豬肉150克,雞蛋1個,蝦仁100克,酵麵100克,麵粉100克,濕澱粉10克,幹澱粉10克,食堿水5克,薑蔥酒汁5克,醬油5克,白糖2克,味精1克,香油20克,精鹽3克,花椒鹽1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100克)。

[工藝流程]番茄燙皮→刀工處理→撒幹粉→製餡→釀製生坯→調糊→掛糊炸製→裝盤

[製作方法]

a.番茄洗淨用沸水燙去皮,從正中一剖二,去子和瓤,切成龍船塊16塊,撒上幹澱粉待用。

b.蝦仁、豬肉分別斬成蓉,同放碗內,加薑蔥酒汁、雞蛋液、醬油、白糖、濕澱粉、味精攪拌上勁,再加香油15克拌勻成餡,分放在番茄片上,用手抹成橢圓形待用。

c.酵麵加冷水調開,加麵粉調成厚糊狀,再加食堿水中和攪拌上勁,加油少許拌勻。

d.炒鍋上火,放油燒至七成熱時,將番茄生坯逐個掛糊下油鍋炸透撈起,待油溫升至八成熱時,再複炸呈金黃色撈起裝盤,淋上麻油,撒上花椒鹽即成。

[成品特點]色呈金黃,外香酥,內鮮嫩。

第四種,軟炸:是將原料先用調味品浸漬,再掛上蛋清粉糊,投入中溫油鍋中炸製成熟的烹調方法。成品色澤淺黃,鮮嫩軟香。

軟炸的代表菜有“軟炸口蘑”、“軟炸大蝦”、“軟炸雞柳”、“軟炸魚條”等。

[菜肴實例]軟炸口蘑

[用料規格]水發口蘑150克,雞蛋清4個,幹澱粉15克,精鹽1克,味精1克,色拉油500克(實耗50克),花椒鹽2小碟(約10克)。

[工藝流程]口蘑初加工→漬味→調糊→掛糊初炸→複炸→裝盤→帶作料碟

[製作方法]

a.將口蘑去根,洗淨泥沙,用肉湯焯2次,瀝幹水,盛入碗內,加精鹽、味精拌勻入味;雞蛋清磕入另一碗內調散,加幹澱粉調勻成蛋清粉糊。

b.炒鍋上火,放入油燒至五成熱,將蘑菇掛上蛋清粉糊逐個投入油鍋中,炸至淡黃色撈起,待油溫升至六成熱時,將蘑菇複炸成金黃色倒入漏勺瀝油,裝盤,帶花椒鹽碟上桌。

[成品特點]此菜外酥內嫩,鮮香可口。

第五種,香炸:是將刀工處理後的原料,用調味品浸漬,後拍上幹澱粉,拖入蛋糊,再滾沾上麵包糠(麵包丁、熟芝麻、熟鬆仁、熟花生仁、熟瓜子仁等含香物質),壓緊投入到油鍋中炸製成熟的烹調方法。

香炸的代表菜有“香炸魚排”、“刺蝟蝦球”、“雙色魚條”、“炸豬排”等。

[菜肴實例]香炸魚排

[用料規格]淨鱖魚肉200克,麵包糠100克,雞蛋1個,幹澱粉15克,蔥結2個,薑片10克,味精1克,料酒25克,胡椒粉0.5克,辣醬油50克,醬油20克,色拉油750克(實耗60克)。

[工藝流程]刀工處理→調味浸漬→抹糊→沾麵包糠→炸製→裝盤

[製作方法]

a.淨鱖魚肉片成8厘米長、3.5厘米寬、0.4厘米厚的長方片,用刀麵將魚片輕輕拍鬆,加蔥結、薑片、料酒、醬油、味精、胡椒粉拌勻浸漬,雞蛋液與幹澱粉調成蛋粉糊。魚片抹上蛋粉糊,兩麵沾上麵包糠,即成香炸魚排生坯。

b.炒鍋上火,放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魚排生坯,炸至淡黃色倒入漏勺瀝油。將魚排撕成塊裝盤,帶辣醬油小碟上桌即成。

[成品特點]色呈金黃,外酥脆,裏鮮嫩。

第六種,包炸:是將無骨鮮嫩的原料,經調味品浸漬後,用能食用的糯米紙或不能食用的耐高溫無毒的玻璃紙包成小包,投入溫油鍋中炸製成熟的烹調方法。包層似糊物,使原料不直接與高溫油接觸,保持了原料的鮮美滋味;同時也保持了原料的塑造形態,是一種比較獨特的炸法。采用糯米紙包製,要防止糯米紙受潮,要即包即炸,防止粘連散包。油溫一般控製在5~6成。采用無毒玻璃紙包製,要包緊包牢,不能讓原料鹵汁流出,也不能在油炸時散開,包裹時要留一角在外(便於食用時打開),油溫一般控製在3~4成。

包炸的代表菜有“寶石蝦仁”、“紙包雞肝”、“脆皮蝦蟹”、“炸響鈴”等。

[菜肴實例]寶石蝦仁

[用料規格]鮮蝦仁150克,熟精火腿250克,青豆24顆,玻璃紙2大張,蔥薑汁5克,精鹽2克,味精1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75克)。

[工藝流程]蝦仁初加工→入味→配料加工→包製生坯→炸製→裝盤

[製作方法]

a.蝦仁洗淨瀝幹水分,放入碗中,加精鹽、味精、蔥薑汁拌勻,醃漬10分鍾,用油10克拌勻待用。火腿切成小菱形片,玻璃紙裁成15厘米見方共12張待用。

b.將玻璃紙平攤案板上,將蝦仁分攤在上麵,平鋪成6.5厘米長、3.5厘米寬的長方形,蝦仁中間擺上菱形火腿片,火腿片兩頭各放1顆青豆,將玻璃紙折起,即成寶石蝦仁生坯(包頭露在外麵)。

c.炒鍋上火,放油燒至四成熱時,將寶石蝦仁生坯逐個放入油鍋,待紙包鼓起時,將其翻動,後用漏勺撈起,整齊排在盤中(露的一邊向上)即成。

[成品特點]蝦仁鮮嫩,外表透明,色彩豔麗,風格獨特。

第七種,卷炸:是將原料加工成蓉狀、絲狀等,經調味處理後,用能食用的大片狀的原料(粉皮、豆腐皮、百頁、網油、黃芽菜葉等)或加工成大片狀的原料(肉片、雞蛋皮、魚片等)卷成各種形狀(有的要經蒸製後),外表掛上一層蛋粉糊,投入油鍋中炸至成熟的烹調方法。

卷炸的代表菜有“卷筒肉”、“炸梅卷”、“網油雞卷”、“卷筒蝦蟹”等。

[菜肴實例]卷筒肉

[用料規格]去皮豬五花肉200克,豬網油100克,雞蛋1個,粳米粉150克,濕澱粉25克,蔥5克,花椒10粒,料酒5克,花椒鹽1克,味精1克,香油25克,色拉油750克(實耗100克)。

[工藝流程]斬製蔥椒→斬製肉→調餡→調糊→網油處理→卷肉卷→蒸肉卷→改刀→掛糊炸製→排列裝盤→撒花椒鹽

[製作方法]

a.將蔥和花椒斬細成蔥椒末,五花肉斬成蓉與蔥椒一起放碗內,加精鹽、料酒、味精、濕澱粉5克、香油和少量水,攪拌成肉餡;雞蛋磕入碗內加粳米粉和20克濕澱粉調成蛋粉糊待用。

b.豬網油洗淨晾幹,切成20厘米見方的塊,將肉餡平攤在網油上,卷成直徑約為2厘米的肉卷,上籠蒸熟取出晾涼,切成4厘米長的段掛上蛋粉糊,逐一投入五成熱的油鍋中炸至淡黃色撈起;升高油溫至七成,再將肉卷複炸至金黃色,撈起瀝油。肉卷排列裝在盤中,撒上花椒鹽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金黃,外脆裏嫩,鮮香適口,肥而不膩。

(五)烹

[基本含義]烹是原料加工處理後經炸或煎製成熟之後,烹入已調好的調味清汁,成菜強調味感爽滑而不膩的一種烹調方法。

[基本運用]烹與炸、煎、炒有密切的聯係。炸烹適用於小型原料或加工成段、塊、條等形狀的原料;煎烹適用於扁平狀原料或加工成大片狀的原料;炒烹適用於丸形、顆粒狀的小型原料。

烹的原料大多數要經過事先的醃製處理,要正確把握醃製時間和調味品的量。一般說來,形狀細小的醃製時間短,形狀大的醃製時間長一點。基本味宜輕不宜重。

原料炸、煎或炒都要趁熱烹入清汁。清汁入鍋後迅速顛翻,均勻沾上鹵汁。

清汁的量與原料的量要恰當。過多過少都會影響烹製菜肴的效果。清汁過多會影響原料的顛翻,不利於原料的快速吸收而影響菜品的色澤,同時也造成清汁的浪費;清汁過少又會使菜品過幹。正確的是清汁入鍋後,稍加顛翻,原料裹勻鹵汁,出鍋時略有鹵汁即好。

清汁是不帶粉汁的調味汁。其調味品的選擇隨菜品原料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料酒、精鹽、蔥、薑、蒜、辣醬油、喼汁、鮮檸檬汁、白糖、香醋、番茄醬等。應根據不同菜品進行調對。

烹的代表菜有“烹大蝦”、“煎烹帶魚”、“炒烹元宵”、“鹽烹黃豆”等。

[菜肴實例]烹大蝦

[用料規格]鮮大對蝦500克,雞蛋清1個,麵粉5克,濕澱粉50克,蔥末2克,薑末2克,蒜末2克,料酒15克,精鹽1克,醋50克,白糖100克,雞湯100克,色拉油750克(實耗100克)。

[工藝流程]蝦初加工→刀工處理→調味拍粉→調配清汁→炸製→煸炒小料→倒入清汁、蝦片顛翻→裝盤

[製作方法]

a.將蝦去殼、腿、頭,從背脊上劃開,去掉蝦腸,用刀片成片,加精鹽、蛋清、濕澱粉、麵粉拌勻。

b.將雞湯、白糖、醋、料酒放入碗內調成鹵汁待用。

c.炒鍋上火,加油燒至六成熱時,把蝦逐片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倒出瀝油;鍋留底油,將蔥末、薑末、蒜末倒入煸出香味,倒入清汁、大蝦片,顛翻幾下,盛入盤內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橘紅,蝦肉鮮嫩,口味甜酸鹹融為一體。

(六)煎

[基本含義]煎是以少量油遍布鍋底,用小火慢慢加熱將原料煎熟並兩麵呈金黃色的烹調方法。煎的特點是:色澤金黃,外表香脆,內部軟嫩。

[基本運用]適用於煎的原料,多為扁平狀或加工成扁平狀的,也有加工成蓉狀的。煎有掛糊與不掛糊之分;煎也有煎後烹入調味汁和煎後帶調味碟或撒花椒鹽的。多數煎的原料要經過基本調味過程。

煎的代表菜有“虎皮蝦”、“煎藕夾”、“煎荷包蛋”、“煎魚脯”等。

[菜肴實例]虎皮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