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把綠頭鴨馴化成了家鴨。在差不多同時,古埃及也開始飼養家鴨了。中國養鴨較多的長江流域,培育出許多品種,它們的外形,羽色都和綠頭鴨非常相像。著名的北京鴨,也是由綠頭鴨白化,並在長期馴養過程中逐漸選育來的。
綠頭鴨數量很多,遷徙和越冬時常常集成很大的群體。據說有時候一槍就可以打下十幾隻來。
其他種的野鴨,像針尾鴨、綠翅膀、羅紋鴨、斑嘴鴨、赤膀鴨、花臉鴨等等,都是肉味鮮美細嫩的狩獵鳥。它們的巢也和綠頭鴨的相似,放置在地麵,粗糙而簡陋。但並不是所有的野鴨都這樣,赤麻鴨、翹鼻麻鴨的巢就造在洞穴中。這兩種野鴨個體都比較大,羽色也十分鮮亮。它們常常在河邊、海岸挖一個土穴或在懸岩石壁的洞穴中做巢。有些時候也會利用野兔、狐狸等廢棄的洞穴,在這些洞穴中墊些幹草、蘆葦以及羽毛等,因此有些地方又把翅鼻麻鴨叫掘穴鴨。
因陋就簡的原雞
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的分布範圍沒有野鴨和鴻雁那麼廣。在我國僅雲南和海南生活著這種鳥。原雞與現在的家雞非常相似,隻是體型較小一些。雄雞十分美麗,頭、頸、後背一直到腰都是鮮豔的金黃色,閃閃發光,深綠色的尾羽閃耀著綠色和紫色的金屬光澤;栗色的翅膀有藍綠色和紫色斑塊;腹都黑褐的色調與背側的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頭頂鮮紅的肉冠,時常昂首挺胸,引吭高唱,顯得神氣極了。與雄雞相比,雌雞就暗淡多了,沒有亮麗的色彩和燦爛的光澤,隱匿在叢林中極難發現。
原雞是一夫多妻製的鳥類,一隻雄雞常常可以和兩隻雌雞結成“夫妻”。每當進入繁殖季節,雄雞顯得格外好鬥,決不允許其他雄雞進入,一旦發現有侵略者,它會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決鬥,直到入侵者狼狽而逃為止。當地的老鄉常常利用原雞的這一特性,把捉到的原雞放入籠子裏,作為誘鳥放在野外,把其他雄雞引來以便捕捉。雄鳥在繁殖季節叫得非常頻繁,常常在山坡或空曠的草地上“喔喔”地啼鳴,與家雞的叫聲很相似。雲南南部的當地老鄉因其聲好像在叫“茶花兩朵”而把它稱為“茶花雞”。
原雞的巢也非常簡陋,常常建在大樹根旁的地麵上,或突起的大石下,它先在地麵上用腳挖一個淺淺的凹坑,踩實壓平,在裏麵鋪上一層枯樹葉,就算把巢造好了。造巢的樹葉都取自周圍地表的落葉層,要是不仔細看,還真分辨不出巢的位置。巢造好了,雌鳥要在巢裏產下4-8枚蛋,有時候也能產下11-12個。蛋的形狀和顏色與家雞蛋很相像,呈淡棕色。蛋殼表麵光滑而細膩,但要小一些,這些蛋要經過20天左右的孵化,小雞才會出殼。
小雞剛孵出不久就能自己找食物吃,一周左右便可以飛上樹了。盡管如此,它們仍然與媽媽形影不離。當母雞找到好吃的食物就會“咯咯”地叫小雞來吃。遇到危險,小雞就會馬上躲到母雞的翅膀下,幼小的動物似乎都知道母親的身邊最安全,而母親總會勇敢地麵對一切危險。此時的公雞也會常常和它們一起活動,幫助它們覓食,但一遇到驚嚇,雄雞往往最先逃跑,顯得很沒有“男子漢氣。”
原雞在遠古時就被馴化成了家雞。達爾文曾經提出中國的家雞是由印度傳來的。但是我國著名的鳥類學家鄭作新教授,通過對史前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雞骨的鑒定,以及對甲骨文和古籍的考證,證明了我國的家雞和鴨、鵝一樣,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自行馴化的。
與鼠為鄰的白頂
許多種雞類、鴨雁類、鶴等大型的鳥都把巢建造在地麵上,有許多小型的鳴禽也把巢建在地麵上,像許多種鵐、一些柳蔦、百靈、雲雀等都是這樣,但是它們的巢比起雞、鴨、雁等的巢就要精致得多了。它們的巢大多都呈淺杯狀,杯壁由苔蘚、草莖或者鬆針等編成,緊湊而整齊。裏麵墊有禾草、獸毛等柔軟保暖的材料,這些巢都隱蔽在草叢中和灌木下的地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