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鳥,它們不是在地麵上造巢,而是把巢建在地麵以下。白頂就是這樣一種鳥。它主要棲息活動於幹旱貧瘠的荒漠或多鵝卵石的草地上。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等多荒漠的地方繁衍後代。白頂沒有叢林鳥那樣鮮豔的羽衣,身上大部分為白色,並染有淡淡的砂褐色,眼睛的周圍以及脖子的下麵是純黑色,對比很明顯,翅膀是黑褐色的,尾上的末端和中央也是黑色的。很顯然,這樣的羽色,在卵石遍布的荒漠草地上是不易被發現的。

白頂的巢也是淺杯狀的,外圍用細草根細草莖等編織築成。裏麵墊些細草、羊毛、馬尾、羽毛等柔軟的材料,在裏麵產下4-6枚青綠色的卵。白頂喜歡把巢建在地麵的洞穴中,常常利用鼠兔、黃鼠、旱獺等廢棄不用的洞穴。有時候,白頂也會占用這些鼠類洞穴的一個分支,這就是古今中外人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生物學現象——鳥鼠同穴。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爾雅》中就有這樣的記述:“鳥鼠同穴,其鳥為,其鼠為。”晉朝的郭璞對這段話這樣注解:“如人家鼠而短尾,似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體型像老鼠而尾短的動物,可能指的就是荒漠中的數量非常多的鼠兔、黃鼠、旱獺等鼠類動物。而體型像,黃黑色的鳥,則應該包括白頂鳥在內的生居在荒漠草原的小型鳥類,像穗、雪雀、地鴉等。這些鳥的體色都比較暗淡,以黑、黃、褐為主。以前的蘇聯科學家也曾報道過前蘇聯和蒙古境內荒漠草原上所見到的鳥鼠同穴的現象。這些鳥占據了鼠類的洞穴,生兒育女,繁衍自己的後代,但它們與這些鼠類總能和睦相處,鼠和鳥常常出入同一洞穴。有的時候,這些鳥甚至會跳到鼠的背上,啄食它們身上的寄生蟲。當鳥發現有人或其他動物接近巢時,就會淩空高叫,鼠類聞聲立即鑽入洞穴,逃得無影無蹤。蒙古一帶的人因此詼諧地說這些鳥是鼠類的外甥。

其實,鳥與鼠相差甚遠,連遠親都談不上,更不用說是外甥與舅舅的關係了。在荒漠中,適宜造巢的地點很少,鳥類占據鼠洞或利用廢棄的鼠洞築巢繁殖,是很普通的現象。由於鳥類有很好的視覺,能在空中活動,容易發現天敵,而一旦發現危險,這些鳥又常常會發出驚叫,借此,鼠類也能快速意識到危險的到來。這也許就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現象呢。

鑿土為穴的翠鳥

鳥類中也有會挖地道的種類。翠鳥,就是傑出的“隧道專家”。

世界上共有9種翠鳥,中國有3種。它們是:普通翠鳥、斑頭大翠鳥和藍耳翠鳥。其中以普通翠鳥分布最廣,最為常見。翠鳥的形態奇特而美麗,小巧的身體卻有一張又尖又直的大一隻雄翠鳥正靜靜等待著向自己的心愛者贈送的禮品出現嘴。身體背側的羽毛是豔麗的翠綠色,頭頂上點綴著深藍色的橫紋,純白的喉部襯托著油黑的長嘴巴,身體腹側是鮮明的栗棕色,加上一雙乖巧的紅色小腳,十分逗人喜愛。

翠鳥是水邊的捕魚能手,但是它的巢卻建在距水較遠的地方。隻有高出地麵很多的土坡斷崖才會被它相中。稱它為“隧道專家”並不是誇張,它先是空中作業,宛如直升機一般懸停在空中,然後突然向前猛衝,一次次地用它那鑿子一樣的巨嘴鑿擊土崖的垂直壁,直到鑿成一個小洞口以後,才能進去鑿土,同時雙腳迅速地把碎土扒出洞外。這樣造出的小洞上不挨天下不接地,蛇、鼠等動物很難接近,使人想起武俠小說中描述的武林高手潛心修煉的地方。但是翠鳥鑿出的洞絕不設“迷宮”,總是筆直地向前伸,假如在鑿洞的過程中,前方遇上大石塊或樹根,它就會放棄這個洞,重新開始,一直鑿到50-100厘米深的地方,才會在洞的末端擴大成一個直徑為15厘米的球形洞室。洞挖好了,還再在洞中添加巢材。翠鳥選擇的巢材很特別,不用羽毛、獸毛、也不用柔軟的禾草,而是在洞室中墊上一層厚厚的魚骨和魚鱗。累累白骨,就像是《西遊記》中描繪的白骨洞。翠鳥要在這些魚骨魚鱗上產下6-7枚卵,卵潔白而細膩,十分可愛。

翠鳥特別喜歡吃小魚小蝦,有時候也吃一些水生昆蟲。它常常獨自停棲在水邊的樹枝或岩石上,一動不動地盯著水麵上的動靜,靜靜地等候魚蝦遊來,一旦目標出現,會立即以迅速凶猛的姿勢,直撲入水中,用它那又尖又大的嘴巴叼住魚蝦。有的時候,翠鳥還會鼓動翅膀“懸掛”在距水麵五六米的空中,歪著頭凝視水中,見有魚蝦遊過,會垂直射入水中,叼著獵物飛掠而去。這種美麗的鳥在吃魚時十分殘忍,捉到小魚後並不急著吞下,而是叼到附近的岩石上摔打,直至摔死了以後,才慢慢地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