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喜歡把巢建在很高的大樹上。雄鳥先選擇一個適於造巢的地點,然後就站在枝頭高聲鳴叫,長長的尾巴一翹一翹地向雌鳥炫耀。如果有雌鳥飛來,認可了他的選擇,它們就會結成一對,形影不離地一起活動一段時間後才開始造巢。巢的外形看起來十分粗糙、簡陋,但每一根樹枝都是精心擔架上去的。它們先銜來濕泥墊在樹杈上,再把樹枝粘架上去,然後邊壘架樹枝,邊粘加濕泥,就像建築工人蓋房子一樣,這樣壘起的巢很牢固,不易被風吹落。別看鵲巢外壁粗糙,裏麵卻有很光滑的泥碗,泥碗的泥也是喜鵲一口一口銜來的,泥裏還摻雜了幹草,厚厚地壘在裏邊,它也像燕子那樣用胸腹把泥碗的內壁輾實壓光滑。泥碗幹了以後,裏麵還要墊一些鬆軟的獸毛、草葉等材料,到了這一步,還沒有完,巢的上邊還要加一個“屋頂”。“屋頂”也是由樹枝搭成的。樹枝搭得很巧妙,即使下大雨也不會淋濕裏麵的泥碗。在巢的一側留有一兩個入口作為出入的門戶,就是這樣的入口也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留出來的。在古時候,人們就注意到鵲巢的入口總是開在背風的一麵。《淮南子》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鵲巢知風之所起也”,說的就是這一點。入口處還往往用棘刺圍起來,以防不速之客侵襲鳥巢。

結構如此完美的巢終於造好了,雌鳥要在裏邊產下4-8枚卵,卵是藍綠色或土綠色的,點綴著黃褐色和紫褐色的斑點,雌鳥承擔了大部分孵化的任務。17-18天以後,赤裸裸的小喜鵲來到了世上,從此,雄鳥也一起跟著忙碌起來,它們輪流看護雛鳥和找食,直到小喜鵲能完全獨立地生活,再去延續各種美好的傳說。

吉祥的白鸛

白鸛是一種罕見的珍貴涉禽,盡管在我國的新疆西部和東三省有白鸛的繁殖地,但人們仍然很少有機會見到它們。你也許不會相信如此稀有罕見的珍禽也能與人為鄰。白鸛不像它們的近親黑鸛那樣怯懦怕人,在歐洲的一些鄉村裏,白鸛常把巢建在屋頂或煙囪上。當地的人們也十分友好,像中國人看待喜鵲那樣把它當成吉祥的象征。他們專門在屋頂修造特殊的巢架,並準備大量的樹枝,時刻歡迎白鸛的到來。

白鸛每年都要返回到它們曾經熱戀過的地方,這是它們世代相傳的習慣,它們已經能夠適應在人居住的地方生活,雄鸛總是要比雌鸛先到達,為的是能夠找到一個舊巢,這對它非常有利,未來的情人會很在意雄鸛是否找到了適合的舊巢。

修葺舊巢可以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將來小寶寶就能在秋季到來之前長得更強壯一些。

對那些晚到一步的雄鸛來說,最明智的還是先找到一個合適的造巢地點。

幾天以後雌鸛終於到達了,現在它們都已經整裝一新,迎接新的一個繁殖季的到來。白鸛的體羽大部分是純白色的,隻有肩部和飛羽有閃光的黑羽。在飛翔時,翅膀上的飛羽散開8月份,越來越多的年輕力壯的白鸛聚集在河邊湖畔的草地上,上下交錯,姿態十分優美。和其他鷺、鶴等涉禽一樣,它們都有典型的“三長”:長腿、長嘴、長脖子。它們振翅緩慢,但飛行得十分輕快,頭、頸、腿向前後伸展,很容易和蒼鷺、白鷺等相區別。這些鳥在飛行時總是把長脖子縮成S形,白鸛在休息時才把脖子縮成S形,而且常常是一隻腳支撐身體,棲止在樹上,這又與鶴大不相同。

雌鸛的到來,使這裏的“居民”沸騰起來,互相傾慕的雌雄配偶之間為了表達愛情和對對方的歡迎,常常把上下喙殼當響板來敲打。這樣的演奏在半公裏以外的地方都可以聽到。

演奏的同時還要把頭向後彎仰到背中部,將後頸挺成弓狀,再突然向前伸直,並豎起扇子一樣的尾巴,半展雙翅,互相鞠躬致意,翩躚起舞。

成對的白鸛很快就會開始築巢。修整一個舊巢比較容易,他們銜來樹枝、嵩杆等搭架起來,並且銜來濕泥,粘住枝條,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三四天後就可以修葺一新。但那些初次繁殖的白鸛,大多都找不到可以延用的舊巢,有時這樣的一對白鸛也會去侵略其他家庭,試圖把別人的家居據為己有。但一般的情況總是侵略者被趕走。為了繁殖,它們隻好壘起一座新的巢,這當然要耗費很多時間。

壘好的巢十分龐大,直徑和高都在1米以上,這樣的龐然大物卻很受許多歐洲居民的歡迎。屋頂或煙囪上建有這樣的大巢,正表明這是友好善良的人家。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北,白鸛還不習慣與人太親近,它們常常將巢建在大樹的頂上,但無論建在哪裏,這樣的大巢都十分引人注目。許多小型雀類也會跑來與白鸛為鄰,它們把家安在鸛巢下麵的縫隙裏,白鸛似乎並不在意,它們互不影響,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