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能手織布鳥
正像許多心靈手巧的人不一定長得漂亮,織布鳥看上去平平常常,既沒有鮮豔的羽飾,也沒有瀟灑的風度,說起來它們還是麻雀的親戚,麻雀常居人之左右,與人一道繁衍生息,興旺發達而為人所知。織布鳥則以巧妙的編結技術聞名於世。全世界共有70種左右的織布鳥,大部分棲息在非洲和南亞。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生活著黃胸織布鳥,這是在我國繁殖的惟一代表。
織布鳥也和攀雀一樣,喜歡把住宅吊在空中,用來造巢的材料很嚴格,必須是柔軟而結實的植物纖維才行。而織布鳥卻有裁剪絲絨的才能,它先用嘴啄住禾草或棕櫚樹葉的邊緣,然後猛地飛起,就會撕下一條纖維,過去常傳說織布鳥在織巢時,雌鳥臥在巢裏,雄鳥在外,來回穿遞纖線,就像在織布一樣穿梭,所以把它們稱做“織布鳥”。後來科學家們作了大量的觀察,發現雌雄一起“織布”造巢隻能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在織布鳥中真正的織布工人都是“男性”,營巢工作主要由雄性織布鳥承擔。築巢的過程與攀雀十分相似,也是先編成幾條繩索,再把它們合起來,但雄織布鳥更善於打結,在不同情況下它會打出不同種的結,所以確切地說織布鳥不是在“織布”,而是在“編結”。最終造好的巢,像一個圓底燒瓶,下端的膨大部分為巢室,底部的一側留作入口,可以通到巢室。在巢室中常發現有泥球,可以增加巢的重量,使巢穩穩地掛在枝頭,而不會被風吹翻。有的織布鳥還會在巢的入口處修上一條長達30多厘米的通道向下垂著,蛇等動物很難進入。親鳥進巢也隻能由下向上飛,不能在巢口處停留。
雄鳥造好巢後,也會急著請進一位“新娘”,為了引起雌鳥的注意,雄鳥常會倒掛在巢底,做出各種炫耀動作,並會引頸高歌,但它的歌與它精美的編織品很不相襯,“吱吱”作聲,並無其他音調,遠不是位好歌星,或者隻能算作某種“搖滾歌手”。雌鳥們卻並不討厭這樣的唱法,它們很能明白雄鳥的心意。它們隻對雄鳥的作品很挑剔,許多年長富有經驗的雄鳥在這方麵占有很大優勢。精致的小屋一旦入選,雌鳥就會接著完成巢的內部裝修工程。一些年輕的雄鳥顯然技術還不過關,雌鳥對它們編結的巢不感興趣,即使雄鳥大喊小叫也無濟於事。假如過了一周,還沒有雌鳥願意以身相許,雄鳥就會親自拆毀它苦心編織起來的“夢想”,然後再接再厲,重新編織一個巢,終究會有一天,它們也能博得雌鳥的青睞。
織布鳥的巢可以說是鳥巢中最顯露不蔽的,而且常常十幾個,乃至上百個巢都建在同一棵樹上。正是因為它們難以觸及,才如此安全。
有少數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織布鳥,以昆蟲為食,彼此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有足夠的食物可吃,所以它不把巢建在一起。生活在開闊地方的織布鳥,主要取食穀物、稻子、草籽等。它們喜歡集群活動,鳥多了就比較容易發現成片的莊稼或其他喜食植物,發現天敵的條件也增加了。因此,這些織布鳥,常常把巢建在一起。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群居織布鳥。20-30對鳥把巢建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公共建築物”,下側有許多入口,在這幢建築物中,每一對過著規範的一夫一妻的生活,它們有自己單獨的巢室,就像青年教師公寓裏的情況。“公寓”每年都在擴大,直徑可以達到5米。有時,危險會突如其來,樹幹支撐不住如此龐大的建築,大廈倒塌了,辛苦經營了幾代的織布鳥,又得開始新的奮鬥。
水葫蘆鵜
營造空中樓閣自然十分安全而舒適,但它畢竟需要較高的技巧才能完成。有些鳥生來就不善飛翔,它們世世代代在水中生活,就像江南的水上人家,以江為田以船為屋。這些鳥習在廣闊的水麵上,它們表演著精心設計、技巧複雜而又多姿多彩的水上芭蕾慣於在水上漂泊,並不要用於棲身的家,但為了繁衍生息,還是需要營巢產卵。但它們習慣於水中生活,更喜歡在水上建巢,它們的巢被稱為“浮巢”。
鵜就是幾乎終日漂泊於水上的一類鳥。它們非常善於遊泳和潛水,取食、睡覺、生兒育女都在水中進行,可稱得上是名正言順的水上居民了。鵜看上去很像鴨子,但隻有鴿子大小,嘴是尖的,適於在水中捉魚。尾巴上的毛又鬆又軟,不像鴨子那樣翹起。它們漂浮在水麵,遠遠看去就像落入水中的葫蘆,所以又被稱為“水葫蘆”。鵜潛水的本領很出色,它的一雙腿長在身體十分靠後的地方,腳上有分離的瓣狀蹼,潛水時伸到身體後端像螺旋槳一樣推動身體前進,一遇到危險就馬上潛到水裏,等稍微安靜一下就把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麵,查看周圍的動靜,這很有點像龜鱉,所以老鄉們又把它叫做“王八鴨子”。鵜的翅膀很短,不善於飛翔,飛起時緊貼著水麵,雙腳拖在後麵,激起一串串的水花,飛行約10餘米又落入水中。一旦上了岸,鵜幾乎寸步難行,柔弱的雙腳支撐不起身體,隻能臥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