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狐狸放在鋪了稻草的穀桶底板上,小心翼翼地開膛剝皮,不一會兒,一張2尺多寬、油光閃亮的狐狸皮即被竹簽撐開,晾了起來。那30多斤的狐狸肉燒了滿滿一鍋。村裏男女老少都來品嚐這美味佳肴。

飯後,黃昏將近,兩個鄰村的姑娘準備回家,剛走到村口,就聽得一陣淒慘的叫聲,抬頭一看,黑乎乎一片。兩個姑娘嚇得麵無血色,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村裏,大聲叫喊:“狐狸來了……”

青年獵手見兩個姑娘如此狼狽,說了句“膽小如鼠”,就背了支獵槍走出家門,邊走還邊說:“來了,再打兩個,就夠做一件全毛大衣了。”眾人也都一起跟了出來。

行至村邊,一看,全都不由自主地驚呆了,隻見幾百隻紅、黃、綠、白、花的狐狸把村子團團圍住。它們個個眼中冒火,虎視眈眈地望著那張懸在竹竿上的狐皮。村民們誰都沒有見過這種陣勢,一時都嚇得心驚膽戰,忙不迭地叫著:“快把那張狐狸皮還給它們……”

青年獵手無奈地取下狐皮向遠處扔去,隨著“撲”的一聲,狐皮落在大草坪中間,頓時,所有的狐狸都圍攏上來,形成一個內徑五六米的圓圈,它們一個個站在那裏垂頭喪氣,沒有一點喧鬧聲。

不一會兒,一隻渾身鮮紅的大狐狸踱到中間圍著狐狸皮默默地轉了一圈,隨後慢慢地退回狐群。接著黃的、綠的、白的、花的狐狸好像事先開了預備會一般,派出代表上前向這張狐皮告別。

人們從門縫和窗洞朝外張望,這群狐狸似乎附上了人性,頗似《聊齋誌異》裏狐狸精的種種故事,隻當是大禍臨頭,個個嚇得麵如土色。

不多時,這群狐狸又都一齊低了頭,靜靜地站了約有一兩分鍾,然後伴隨著一聲尖厲的叫聲,那張狐狸皮被一隻花狐狸叼起,在這群狐狸的簇擁下離開了村莊。

從此,這個村子附近再也看不見有狐狸出沒的蹤跡了,而村民們也不敢打狐狸取皮做大衣了。

狐狸這一麵還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可見,在狐狸家族裏,親情也可謂是至高無上的。一旦有狐狸遭到不幸,全體狐狸將會傾巢而出。

但有關追悼會一說,科學家們還需做進一步研究。

鴕鳥膽小嗎

多年來,人們總是將鴕鳥稱為膽小的動物,因為它遇到危險總是把頭頸平貼在地上,然後鑽進沙裏“掩耳盜鈴”。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鳥類學家發現,鴕鳥棲息在非洲熱帶沙漠草原地區,那裏氣候炎熱,陽光強烈,鴕鳥發現敵害後,雖然可以拔腿快逃,可是,在幹燥的環境下奔跑對自己是很不利的。因此,鴕鳥便將長脖子平貼地麵,身體蜷曲一團,憑借自己暗褐色羽毛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加上霧氣的掩護,就不易被敵害發現。尤其是未成年的鴕鳥,常用這種方式逃生。如果此舉難以奏效,它們便會在敵害出現時一躍而起,迅速逃離。

鴕鳥的翅膀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最原始的作用——飛翔,雖然不能飛了,但它跑得卻很快。鴕鳥身高達2.75米,其步幅可達3米,每小時可跑70公裏,遠遠超過獅子的最大速度(每小時60公裏)。

鴕鳥蛋乃是蛋中之王,大約重1.35公斤,相當於25~30個雞蛋的大小。鴕鳥蛋一樣可以吃,但是要有耐心,因為要煮熟它,至少需要2小時!

經過39~42天的孵化後,小鴕鳥便可從鴕鳥蛋殼中爬出。看管小鴕鳥的任務主要由鴕鳥爸爸承擔。除此之外還要為小鴕鳥覓食,對它們進行“培訓”,而鴕鳥媽媽則負責保護自己的子女。

科學家格日梅克親眼看見了這樣的情景:一隻公鴕鳥領著8隻小鴕鳥及在旁邊觀察周圍動靜的母鴕鳥。突然間,一隻鬣狗向小鴕鳥們發動襲擊。公鴕鳥馬上領著“孩子”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母鴕鳥則英勇無比地迎了上去,用腳撲,用嘴啄,鬣狗招架不住,隻得連連後退,母鴕鳥也不停“手”,一直追了有大約1公裏遠。

古代,鴕鳥羽毛通常被用作士兵頭盔飾物。在阿拉伯國家,鴕鳥蛋殼被認為很有神力,因而人們把蛋殼放在屋頂下和清真寺廟的圓頂下,以驅逐妖魔。到了17世紀,航海家才把鴕鳥羽毛帶到歐洲,不久以後,皇宮的裁縫們用它來裝飾女性的服裝。到20世紀初,由於對鴕鳥羽毛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南非還辦起了鴕鳥養殖場。

如今,鴕鳥的羽毛主要用來作為連衣裙、扇子、帽子和戲劇服裝的裝飾品。

看來,縮頭縮腦的鴕鳥還真夠大膽,緊要關頭,不但毫不畏懼,反而能迎麵而上。或許這就是父母之愛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