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塗魚不但能在泥灘上行動,還能獵取陸生昆蟲和甲殼動物。有的還是吞食和吸吃蝦蟹的能手,碰到小蝦,張口就吃,遇到較大的蟹,就用尾巴去引誘海蟹上鉤,然後用力彈折蟹的螯,盤住它,吸住斷螯口,美美地吃它一頓。
彈塗魚不能長期離開水生活,但它有類似陸生動物的附肢和適應陸上呼吸的結構。它可借助皮膚和口腔表皮上的濃密的毛細血管進行呼吸,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更可貴的是,它的尾鰭也有輔助呼吸的功能,因而彈塗魚在泥灘上跳躍,可以不時地到陸地上來,甚至上樹,人們就可以緣木求魚了。或者靜止時,常常把尾鰭放入水中,其奧秘就在於此。
攀鱸魚除了彈塗魚之外,廣東省的汕頭市等地方,還有一種攀登技巧更高明的熱帶性小魚,它的名字叫做攀鱸魚。顧名思義,它可借用堅硬臀鰭和胸鰭的棘,配合身體左右擺動順著樹根爬行到樹幹上,居高臨下飽覽水陸風光。這還不算,在氣候幹燥的時候,它能從一個水域爬行到較遠的另一個水域,並可以登上陸地覓食。而在池中幹涸時,它可以鑽入泥裏,數月不死,等到雨季來臨時,又重新爬出來生活。這種魚之所以能在陸地上行動生活,完全是靠它鰓旁附生著的腔室(副呼吸器),利用這裏布滿的毛細血管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保存自己。可惜的是,當攀鱸魚爬上樹得意洋洋之時,當地居民正在樹下張開漁網,搖動樹身,上樹的攀鱸魚還弄不清什麼事情,就一個個掉下紛紛落網,乖乖的成了人們的俘虜。
攀鱸魚還是一種專吃肉的魚,經常躍出水麵吞食飛蟲。它們性凶好鬥,有時為了爭奪一個小小的飛蟲,相互之間還會展開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動物王國裏的“小偷”
在現實生活中,小偷總是讓人們唾棄和憎惡的,因為他們自己不勞動,卻采取違法行竊手段,坐享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可思議的是,在動物王國裏,居然也有這樣一些“小偷”呢!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每年的春、夏天,都能聽到一種鳥的叫聲,那就是布穀鳥。布穀鳥對我們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它其實叫大杜鵑,是杜鵑科鳥類中的一種,屬夏候鳥,它每年秋冬要飛到印度、中印半島等地過冬,春天才飛到我國來“生兒育女”。因此它的叫聲多為兩聲一度的“布穀”音,所以老鄉把它叫“布穀鳥”。
在我國,還有許多杜鵑,比如中杜鵑、小杜鵑、四聲杜鵑(叫聲為“快快割麥”或“光棍好苦”)、鷹鵑(叫聲為“回貴陽”或“頂水盆”)、噪鵑(叫聲為“狗窩”,故老鄉也稱“狗窩雀”)等。不管是哪種杜鵑鳥,每年的春夏季,它們總是從早到晚叫個不停,而且聲音很大,聽起來很淒厲,所以自古以來有“杜鵑啼血”一說。說它們“啼血”,恐怕隻是一紙誇談。不過它們為什麼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呢?
原來,杜鵑這一類鳥,它們自己不做窩,也不孵卵,不育兒,而且把自己的卵偷偷下在別的鳥窩中,讓這些“義親”鳥來幫它們孵卵、喂雛。這樣,杜鵑“無事”可做,便在附近成天叫喚。不過這種叫喚可能是它們呼喚子女的一種行為。
因此小杜鵑被養大到能飛的時候就離開了養父母,而跟這些真正的父母一起活動了。有趣的是,有些“義父母”居然毫無覺察地孵著,即使孵出來的不是它們自己的雛鳥,也同樣盡心盡力地喂育。
所以杜鵑鳥可算得上是動物王國裏的“小偷”了。而且類似這樣的“小偷”在動物界裏還不僅僅隻是杜鵑鳥,在鳥類、魚類和昆蟲中都有這樣一些種類,它們自己不築窩、不育幼,而且把自己的卵偷產在其他種類的窩中。動物學家把這種“小偷”行為叫巢寄生行為,像杜鵑這樣的“小偷”稱為寄主,而被“偷”的種類也就是“讓”寄主產卵的就叫做宿主。對巢寄生行為,人們研究得較多的是鳥類。
在鳥類中約有80多種有巢寄行為,占鳥類總數的1%,可以說“小偷”隻是少數。它們大多分布在少數幾個科裏,如杜鵑科(大杜鵑鳥等)、文鳥科(織布鳥等)、擬鸝科(牛鸝等)、響蜜裂科(響蜜裂等)和鴨科(僅一種,為黑頭鴨)。
寄主對宿主的選擇有時是生活習性與其大致相似的種類,有時是親緣關係較近的種類,但有時兩者在親緣關係上相距甚遠。大杜鵑是個比較出名的“小偷”,它能把自己的卵偷下在100多種其他鳥類的窩中,可以說是“能偷的就偷”了。
由於是“偷偷摸摸”的行為,所以寄主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