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也是如此。誰都知道,大豬生小豬,大貓生小貓。然而,也有例外情況,騾子就不能生小騾子。
那麼騾子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騾子是馬和驢的“混血兒”。通常我們把母馬和公驢交配所生的駒叫“騾”;而把母驢和公馬交配產生的駒叫“驢騾”。
那麼,騾子為什麼沒有繁殖後代的能力呢?我們知道,高等動物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卵細胞產於雌性動物的卵巢,精子產於雄性動物的睾丸。而騾子這種“混血兒”,無論公騾和母騾,生殖係統雖然在構造上還較完善,然而,生理機能卻不正常。動物工作者研究證明,騾子不能生殖是由於缺少某種激素。公騾的生殖器官不能產生成熟的精子,母騾的生殖器官雖能產生卵細胞,但由於缺乏助孕素,因而產生的卵細胞很衰弱,不久即死,也不能成熟。這就是騾子無法繁殖後代的道理。
四不像今天生活在哪裏
“角似鹿而非鹿,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頭似馬而非馬。”這四句話描述的動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四不像,科學名字叫麋鹿。它與大熊貓一樣珍貴,是我國特有的動物。
但可悲的是,在100多年前,野生的四不像已經徹底滅絕,僅僅在清朝的皇家鹿苑中,還人工飼養著幾百頭四不像。1894年,北京發生特大洪水,衝塌了鹿苑圍牆。苑中的四不像,有的被災民捕獲,殺了吃掉,有的被外國傳教士運往歐洲。從此以後,四不像在它的故鄉大地徹底消失了,隻有在國外還有少量生存。
直到1956年4月,倫敦動物學會贈送給中國兩對四不像,才使這種曆盡坎坷、災難深重的動物,離鄉背井半個多世紀之後,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回歸祖國。
由於四不像數量太少,近親之間無法順利繁殖,於是在1985年,中國又從英國引進了38隻四不像。1986年,我國還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灘塗上,建立了占地4萬畝的自然保護區。與此同時,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無償提供中國39隻四不像。經過10多年的馴養,到1996年6月,保護區內的四不像總數已達到268隻。
為了實現四不像重歸大自然的懷抱,恢複中國野生四不像種群這一目標,動物學家和環保專家通過反複考察和論證,選中湖北省石首地區天鵝洲濕地,作為四不像的天然放養地。
首批試放回歸大自然的四不像共計30隻,其中22隻雌性。經過1年多的野地自由生活,這些四不像都長得膘肥體壯,還有9隻雌四不像產下了幼崽呢。
斑馬身上的條紋有什麼用
斑馬形狀如驢,是非洲特產的哺乳動物,生活在山地、草原和稀疏的林區,身上長著黑白相間的光滑條紋,很像一幅人工描繪的圖案,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非常美麗,故名“斑馬”。
斑馬以青草和嫩樹枝葉為食,喜歡集群生活,常由一頭首領帶著進行活動和覓食。它善於奔跑,聽覺、視覺和嗅覺都很發達,發覺可疑情況,輪流擔任警哨的斑馬,立即發出“警報”,群集而狂逃。它的自衛和抗敵能力較差,常遭獅子的襲擊和追殺。遇到這種情況,有時斑馬會成群踢起後蹄,與敵害展開搏鬥。
斑馬身上條紋的寬窄,與種類有關。美麗的條紋,可以看作是同種之間的識別標記,更重要的是,以條紋作為適應環境的保護色。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由於斑馬身上的黑白顏色吸收和反射光線的不同,能破壞和分散身形的輪廓,放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來。
如果它站著不動,就是距離很近,也很難辨出它來,目標不容易暴露,這樣可減少被猛獸侵害的機會。這種保護色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那些條紋不太明顯的斑馬,逐漸被猛獸吃掉,條紋顯著的則容易生存,這樣有利於生存的性狀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就成了今天非常美麗的斑馬。
貘為什麼還能生存到今天
貘和驢、馬、犀牛等,同屬於哺乳動物中的奇蹄類。現存的貘共有4種:馬來貘、南美貘、山貘和中美貘。它們與古代化石貘相比,兩者的許多特征完全相同,所以是奇蹄類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種類之一。今天,貘隻遺留在美洲和東南亞等少數地區,且數量很少,顯得特別珍貴,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貘,既沒有匕首般的牙齒、鋒利的爪子,又沒有銳不可當的硬角作為自衛武器,可是卻能作為“活化石”繁衍至今,確實屬於獸類王國裏的一大奇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