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務2 中國烹飪的起源與發展(2 / 3)

(2)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烹飪舞台 夏、商以後,我國飲饌器具劃時代的進步,就是青銅器具的出現和使用。它象征著我國的飲饌器具進入了金屬時代,這對我國烹飪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飪食器(炊具)方麵有饕餮紋鼎、文丁簋、銅豆、銅釜;酒器方麵有獸麵紋壺、銅牛尊、龍文斝、回紋觚;其他食具有銅刀,銅俎、銅箸等。這些器皿大多刻有圖案花紋,還有的仿製成動物形體如貓頭鷹之類的鳥、大象、牛或獸類等。青銅食器的問世,不僅利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能顯示禮儀,裝飾宴席,展示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 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使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麵,飯、粥、糕點等品種初見雛形,肉醬和羹湯菜品多達百餘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麵,可以較好地運用烘、煨、烤、煮、蒸、漬、糟等方法,能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並且產生了影響力較大的“八珍”。尤其是周八珍影響力更加深遠。周八珍是指專為周朝天子準備的宴飲美食,由2飯6菜組合而成,《周禮·天官·膳夫》原注:“珍謂淳熬、淳母、炮豚、搗珍、漬、熬、肝膋也。”“周代八珍”推出後,曆代爭相仿效。又出現了眾多的八珍,元代的“迤北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土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都是由此而來。

(4)飲食製度等方麵也有新建樹 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禦廚,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邁出了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這一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級劃類。在筵席過程中有明確規定:“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作為禮製的規範。

3.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時期,由於社會動蕩,連年征戰,人口頻繁遷徙,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也非常活躍,為烹飪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新條件。

(1)以人工培養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 這時由於大量墾荒,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製農具,使農產品數量增多,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不僅有家畜、蔬果、五穀,還有野味、水產品也得到了開發。

(2)烹調工具有了進一步創新,開始使用鐵質飲具,使加工的原料質量更好,由於鐵質炊具比青銅炊具更為先進,也為油烹法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動物油脂和調味品日漸增多,菜點味型也有新變化。

(3)烹飪理論開始出現 《呂氏春秋·本味篇》是由戰國末年的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書中對烹飪技藝有較深刻的闡述;對火候和調味的作用記述得明確詳細,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之為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意思是說:依靠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進行烹調,鼎中多次沸騰,多次變化,是依靠火來控製調節的。時而武火,時而文火,消減腥味,去掉臊味,除卻膻味,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務必不要違背用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