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在加熱前掛上不同種類的糊漿,過油時采用不同的油溫加熱,便可製成不同質感的半成品。
3.保持或增加原料的色澤
經過不同油溫處理後的原料,有的顏色金黃,如脆皮魚、炸酥肉等;有的顏色潔白,如滑溜蝦仁等。
4.豐富菜肴的風味
在過油加熱過程中,由於油脂富含香味,在不同油溫的作用下,可去除原料原有的異味,增添香味。
5.改變或確定原料的形態
過油時,原料中的蛋白質類物質在高溫狀態下會迅速凝固,使原料的原有形態或預定刀工處理後的形態確定下來,在繼續加熱和正式烹調中不再改變。如菊花魚、鬆鼠魚等。
(二)油溫的識別
油溫是指鍋中的油經過加熱所達到的各種溫度。傳統的鑒別油溫的方法不用儀器儀表,而是憑實踐經驗和感官來鑒別。
(三)掌握油溫的依據
1.根據火力掌握油溫
(1)用旺火加熱時,原料下鍋時油溫應低一些。因為旺火會使油溫迅速升高,如果火力旺、油溫高時下入原料,容易造成粘結散不開或出現外焦內不熟的現象。
(2)用中火加熱,原料下鍋時油溫應高些,因為中火加熱,油溫上升較慢,如果原料在火力不太旺、油溫低時下鍋,則油溫迅速下降,勢必會造成脫漿、脫糊。
(3)在過油過程中,如果火力太旺,油溫上升太快,應立即端鍋離火或部分離火;或往油鍋中加入適量的冷油使油溫降至適宜的溫度。
2.根據投料數量掌握油溫
(1)投料數量多,下鍋時油溫應高些。在原料涼、數量多的情況下,投料後油溫會迅速下降,而且降幅較大,升溫較慢,故應在油溫較高時下鍋。
(2)投料數量少,下鍋時油溫應低些。原料數量少,油溫下降幅度較小,而且升溫快,所以應在油溫較低時下鍋。
3.根據原料質地和規格掌握油溫
(1)對於細嫩和小型的原料,下鍋時油溫應低一些。
(2)對於粗、老、韌、硬、整塊或大塊的原料,下鍋時油溫高些。
(3)掛糊厚的原料,油溫應稍高些。
(四)過油方法
根據油溫的高低,油量的多少和過油後原料質感的不同,過油可分為滑油和走油兩種方法。
1.滑油
(1)定義 滑油又稱“劃油”、“拉油”,是用中等油量、溫油鍋,將原料在油中攪散,使之定形並成熟的方法。
(2)使用範圍 適用的原料範圍廣泛,多為動物性淨料,如雞、鴨、魚、蝦、牛、羊、豬等,這些原料都要去骨、去殼、去皮。原料形狀較小,一般都加工成丁、絲、片、條、粒等。滑油的原料一般都要上漿,使原料不直接同油接觸,水分不易外溢,而保持柔軟滑嫩。主要用於爆、滑炒、滑溜等烹調方法。
(3)操作要領 鍋要洗淨,油要煉熟,否則會使原料粘鍋或影響菜肴的色澤和香味。上糊漿的原料應分散下油鍋,容易發生粘連。並要在恰當的時機內將原料輕輕攪散。不上漿的原料應抖散下鍋。滑油的油量應適中。一般為原料的3~4倍,油溫應控製在五成熱。油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原料滑嫩的效果。
2.走油
(1)定義 走油又稱“炸”,是用大油量熱油鍋,將原料放在油中加熱使之定形成熟的一種方法。
(2)使用範圍 適用的原料範圍廣泛,如雞、鴨、魚、豬、牛、羊、豆製品和蔬菜等動物植物原料,原料多為塊或整隻形狀。適用於掛糊、不掛糊或走紅加工,多用於炸、燒、煎、溜、鍋燒等烹調方法。
(3)操作要領 走油時油量要淹沒原料,油溫掌握在五成熱以上。原料需要外酥裏嫩的,過油時應該複炸,複炸又稱“重油”。帶皮的原料下鍋時,應當肉皮朝下,如果肉皮朝上,不容易炸透;肉皮朝下時,受熱較多,炸後容易達到鬆酥泛泡的要求。如在炸肘子時,外表抹勻糖色後,油熱七成左右皮朝下放入油鍋中。但要注意安全,防止油四處飛濺,造成燙傷事故。一般的預防措施是原料下鍋時應盡量縮短與油麵的距離,把原料輕輕放入油中;或者把原料表麵晾幹水分;也可用鍋蓋遮擋住油鍋。
三、走紅
走紅又稱“紅鍋”或“鹵鍋”,將原料投入各種有色調味汁中,或在原料表麵事先塗抹上一層經高溫炸製後能形成紅色的物質,使原料上色,以增加其色澤的一種加工方法。
(一)走紅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1.走紅的作用
(1)能縮短正式烹調時間 鹵汁走紅的原料大多數形體較大,烹調方法多以燒、蒸為主,通過走紅再裝碗定形。在燒製或汽蒸過程中,可縮短烹調時間。
(2)增加原料的色澤,使其色彩豐富 各種家禽,豬肉、蛋品通過走紅,在其原料表麵均能附著上淺黃、金黃、橙紅、棗紅等顏色,使之色澤鮮豔,符合菜肴色澤的需要。
(3)增加香味,除去異味 在走紅過程中,原料不是放在調味鹵汁中加熱就是放在油鍋中炸製,在調味品的作用下,能除去原料的異味,增加香味。
(4)使原料形狀基本確定 經過走紅加熱,一些整型或大塊原料的形狀基本確定,一些走紅後還要進一步切配的原料,也確定了其大概的規格形狀。
2.走紅的基本要求
(1)根據菜肴的要求決定走紅的色澤 原料在走紅時,應把握好走紅的方法,上色料的濃度,加熱時間的長短,走油的溫度,使走紅後的原料符合菜肴、烹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