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訪辛禮生(1 / 3)

四、三訪辛禮生

大河畔上栽柳樹,哥哥的小妹子哎嗨呦;

你看著小妹妹走幾步。

你有情來我有意,天河水隔在兩頭起。

大河畔上栽柳樹,哥哥的小妹子哎嗨呦;

咱二人相跟上走幾步。嘀鈴鈴鈴倉,

嘀鈴鈴鈴倉,馬不溜子賽音拜奴,

咱們來栽柳樹哎嗨哎嗨呦!

內蒙準旗蒙漢調山西河曲爬山調家住在太原,

爹爹名叫孫朋安;

所生下我這一枝花花花花,起名就叫一個孫玉蓮。

玉蓮我一十八整,剛和大春配成婚;

好比是那蜜蜂見了一朵花花花,倒叫我玉蓮喜呀喜在心。正月裏娶過門,二月裏你西口外行;

早知道那你走西口,哪如咱們二人不成親。

坐船你要坐船艙,你不要坐船頭;

恐害怕那個刮風下雨風擺浪,擺在哥哥浪裏頭。

——山西河曲二人台《走西口》

8月12日晚9時後,我們乘車沿黃河右岸公路溯流而上,赴辛家坪走訪民間歌手辛禮生。

夜色裏,行進中,難以看清黃河狀況。隻依據對岸內蒙準旗沿岸村落燈火判斷,黃河河麵黑沉沉一派開闊。

快到陰曆七月十五,月亮剛剛升起,隱在山後。在我們右邊視界,月輝映射裏,古長城碟垛在山嶺上成一道剪影。

河曲的二人台有名,但我早先僅僅在電視上偶爾看過。真正看到現場舞台演出,而且是當地民間歌手的演唱,是在1988年。

我們作協大型刊物《黃河》,在河曲舉辦筆會期間,縣二人台劇團為筆會搞了一次專場演出。當時的劇目,記得有《探病》、《賣菜》和《捏軟糕》之類傳統段子。後兩個二人台小戲的男主角,表演到位,嗓音特別尖亮。演出結束後,我還隨了幾位老作家上台去和演員們握手見麵,記得我當而誇讚過那位演員的演出。他扮演的小後生,與姑娘調情,拿捏分了、把握火候十分到位,本人年齡卻已然不小。然而,我沒有記得他的名字。

隔幾年,在電視市裏一看山西與廣東兩省的聯歡演出,又欣賞到了他的精彩表演。這次,我記住了他的名字:辛禮生。

後來,我在北京參與習歌盤製作,有幸結識了包括辛禮生在內的好幾位民間歌手,與辛禮算是相認識。大家有過了解,成了朋友。和演唱花兒的韓占祥相比,和演唱蒙漢調的奇富林相比,辛禮生能唱民歌小調,還能唱大量的二人台劇目,舞台經驗要更豐富些,所謂戲路子要更寬些。他雙手能耍多種曲藝行不多見的樂器”四塊瓦”,四塊木板,每隻手兩塊,擊板眼來自我伴奏。他還掌握舞台說唱藝術中的光說不唱”溜嘴皮”的段子。嘎嘣利脆,仿佛是中國民間自己的”拉普”。

河曲老藝人們輩輩相傳,二人台最早的雛形來源於民歌對唱形式”打坐腔”。後來吸收了秧歌、道情等藝術的表演成分,漸漸由打坐腔發展到帶簡單化妝的”打玩意兒”,參與民間節慶演出。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隨著走西的人流——二人台藝人到口外謀生發展,二人台傳播到了內蒙、陝兩、甘肅、寧夏等地,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吸收融化各地民間藝術包括蒙族演唱藝術、音樂語言,二人台最終完善成型為今天的藝術樣式。根據祖輩藝人的藝齡推算,二人台在河曲已經流傳十幾代,有將近二百年的曆史。

早先,二人台有如其他戲劇,沒有坤伶,旦角都是男演員扮演。

辛禮生如今跟私人班子演出,有時也應急出演旦角。行話所謂”反串”,還格外受觀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