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址調查
選址是對小型超市經營地址的選定,它是小型超市的立業之本。曾經有人說小型超市如能選擇適當的地點,則經營的成功率約在70%以上。由此可以說明選址戰略的重要性。因此,在籌建小型超市時,應慎重而科學地進行店址選擇。
(1)選址調查的立足點 選址對於小型超市而言,主要是考慮在某一地點建店是否具有開展經營活動和成功的環境條件。一個成功的選址戰略,首先應該是實施選址調查。其調查重點為:
①人口:選址調查中最重要的項目是人口及其家庭結構,新建的小型超市必須到新建的居民區或人口眾多、購買力強的區域性商業中心進行選址。
②距離:即計劃選址開店的地點和周圍居民小區之間的距離。從商圈的概念出發,一般商店核心商圈的距離半徑在1千米左右,次要商圈的距離半徑約在2~3千米。在實務上商圈距離的確定,必須根據選址周圍的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等確定,而不是以基地所在點為圓心,單程商圈距離為半徑所畫出之圓圈。應考慮道路狀況、天然障礙、人為障礙、地形、人文分布等因素,按此測定出的商圈多為不規則形。如遇有河湖、高速公路、鐵路、環形路等無法穿越的障礙,則應考慮實際情況而定。企業策劃者應在商圈確定前,實際沿各主要道路走走或開車看看,才能確定出商圈的距離半徑。
③時間:指的是未來的核心商圈和次要商圈的顧客到店購物所要花費的時間。這一時間既與距離因素有關,也與交通狀況、自然環境有關。
④經濟:經濟既指小型超市進行基本建設的成本是否經濟,也指今後顧客支付的購物成本是否經濟。小型超市建築成本中主要應考慮地價及與此相關的其他成本。顧客購物成本不僅包括商品價格成本,而且包括時間成本、乘坐車輛的交通運輸成本,以及購物耗費的精力和信息成本等。
(2)選址環境調查分析 即調查開店地點的周邊環境。主要包括:
①自然環境:勘察周圍地形,有無池塘、湖泊、河流、山坡和丘陵,有無環形路及橋梁、鐵路等障礙物的阻擋等。
②商業環境:了解周圍是否形成商業區或商業街,如城市選址要考慮是否選址在市級商業中心或區域性商業中心、居民區商業中心等。
③交通狀況:對本店所選地址的周圍交通狀況和道路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有哪些交通幹線經過這裏,有無地鐵站、交通幹線途經車站和輻射的區域,駕車購物是否方便,是否可建停車場等。
④社會環境:是對選址地域風俗習慣、居民文化素質、有無地域性節慶、商業街活動等進行社會調查。小型超市與所處環境的社會交往密切程度高,因此,必須注重與當地社會的融合。
(3)人口與購買力分析 有關人口數和家庭人口之組成,可參考選址地域街道辦事處和派出所存檔的戶籍人口數和人口普查資料。所需調查的項目包括以下十一個方麵:
①常住人口數;②家庭及構成;③人口密度;④教育程度;⑤從事行業;⑥自然增加率;⑦社會增加率;⑧家庭人均收入;⑨白天流動人口數;⑩年齡構成;[11]家庭年支出及支出結構。
(4)競爭商店的調查分析 小型超市在選址調查分析時,還應對選擇商圈內或商圈附近的競爭對手進行調查分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對競爭對手進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製定本店正確的經營戰略。
競爭店的調查,必須在它們未發覺的狀態下進行。否則,對今後雙方關係的發展不利。競爭店調查包括以下內容:
①競爭店的選址調查:競爭店的選址調查,應詳細查明城市規劃情況,選擇地點周圍商業街的狀況以及店鋪周圍的其他情況,並與本店作比較分析。其結果應反映到本店未來的經營規劃與定位中。具體可從以下角度人手:
一是道路情況,周圍的池塘、河流、山穀、丘陵等與競爭店吸引顧客能力相關的自然環境。
二是與競爭店選定的地址相關的商業街等商業環境。
三是公共汽車、地鐵等交通工具。
四是競爭店的商圈範圍。
②銷售規模調查:對競爭店的銷售規模,可從以下角度入手調查,並製作出競爭點銷售交叉表。
一是該店整體的銷售規模。
二是各經營商品的銷售規模。
③顧客層次調查:分析競爭店顧客各層次的方法如下,調查結果可以記入顧客分析圖中。
一是顧客的年齡層次。
二是顧客的收入層次。
④商品結構調查:商品結構與顧客層次有密切的聯係。將上述顧客層次與本店進行比較分析時,有可能發現明確的因果關係。調查競爭店的商品結構要點如下:
一是商品的獨特性;二是品種齊全的程度;三是商品的價格;四是商品的品質;五是商品的數量。
這種調查不僅對分析競爭店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製定本店的商品供應戰略也具有較大價值。
⑤競爭店調查的方法:對競爭店的調查,是為了了解競爭店的經營動向。因此,必須經常注意觀察,最好的方法是把能掌握的信息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成為能夠應用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