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小型超市商品結構的優化與調整(1 / 2)

隨著科技的進步,產品創新已不再是難事,市場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產品出現,人們的消費喜好和市場消費熱點以比以往快得多的速度在變化。這就要求小型超市要跟上消費節奏的變化,適時調整和優化自身的商品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要。在這裏,我們重點介紹新商品的引進和開發及滯銷品的淘汰。

1.新商品的引進和開發

新商品的不斷引進和開發是樹立和塑造小型超市經營特色、強化銷售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采購的一項主要工作。

(1)新產品開發引進程序 小型超市新產品開發引進程序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①初步選定:采購人員必須就新產品的進價、毛利率、進退貨條件、廣告宣傳、讚助條件等項目予以初評,確認是否符合引進的條件。

②新產品複審:為慎重起見,通常經采購人員初審通過的商品,還須由小型超市經營者對商品進行逐一的評定和篩選,篩選中除初評項目外,還需針對其口味、包裝、售價以及市場性作複審,以防止不符合標準的商品流入門店銷售。

③新產品試銷:對連鎖型小型超市而言,貿然將新產品引進所有門店銷售,風險很大,通常應針對不同商圈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門店進行試銷,再由試銷結果決定是否推廣到所有門店。

④更新賣場商品陳列:新商品若試賣效果良好,則應確立新產品在賣場中的陳列位置。

⑤全麵引進:新商品全麵引進門店前,須事先以書麵或電腦聯網方式告知門店,並給予前置時間,執行新產品引進及滯銷產品退換貨作業,再如期變更商品陳列。

(2)新商品引進與開發的控製體係 為了提高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小型超市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後的控製體係。事前階段是指采購前的市場調查、與廠商進行的商務洽談以及對廠商及其產品的評估階段;事中階段是指產品在商場的試銷階段;事後階段是指過了試銷階段、商品的正常銷售階段。

①事前控製:采購人員通過與供應商進行商品采購業務談判,從供應商那裏獲取商品詳細、準確、真實的各種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擬引進的商品進行市場分析預測,預計該商品能產生多大銷售額,能帶來多少利潤。為了更有效地對引進商品進行控製,對試銷階段的主要銷售指標一般要製定一個預警線,如規定新引進的商品在試銷的3個月內,銷售額必須達到目前同類暢銷商品的80%或至少不低於淘汰商品的銷售額,試銷中如果達不到這一要求,則自動將此商品淘汰。當然,采購前對該商品的預測值也必須在預警線之上,否則該商品的引進程序自動中止。

②事中控製:在試銷階段采購部門應根據新商品的銷售額、毛利率、價格競爭力以及廠商的配送服務水平、送貨保證、促銷配合等對其進行綜合評估,評估結果優良的新商品方可正式進入小型超市的銷售係統,否則中斷試銷不予引進。

③事後控製:從試銷之後商品就進入了正常的銷售階段。在這一階段,仍要加強對引進商品的跟蹤控製,其控製內容與指標基本與事中控製一樣。但是對銷售業績不佳的商品處理起來要更為謹慎,如采用察看一段時間以觀後效,以及調整銷售策略等。當然,如果該商品確屬業績不佳且回天無力時,就要堅決予以淘汰。

2.滯銷品的淘汰

由於小型超市賣場空間和經營品種有限,不能在數量上無限製地導入新的商品,每導入一批新商品就要求相應的淘汰一批滯銷品。滯銷品是小型超市經營上的一個“毒瘤”,它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小型超市商品結構的合理性,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小型超市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滯銷品的確認和淘汰,已成為小型超市商品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滯銷品形成的原因 滯銷品形成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九個方麵:

一是供貨商提供的商品質量有問題,顧客買後退貨,造成店鋪商品積壓而形成滯銷品。

二是供貨商供貨不及時,延誤了銷售時機。

三是進價及采購費用太高,影響了商品銷售。

四是未掌握當時市場行情,將滯銷當作暢銷商品購入。

五是采購人員接受廠商某些利益或受人情壓力而采購了不該采購的商品。

六是貪圖廠商搭贈或數量折扣,貿然大量進貨。

七是流行性或季節性較強的商品,在暢銷期未加注意控製庫存形成積壓,變成滯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