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製定原料的加工標準 原料加工的好壞是保證麵條質量的關鍵,如果原料在加工中無標準或不合格,成品就無法保證質量,所以製定每種原料加工標準,須明確其加工的時間、淨料率、方法、質量指標等,這樣不但保證了成品質量,而且有利於成本核算。
(3)製定原料配製標準 其實質是通過搭配,組成一份麵條的生坯。原料配製應有一個嚴格的標準,配料在切時必須大小、粗細、厚薄一致。配料時主料與配料的比例要量化,配置同一麵條、同一品種、同一規格,應始終如一。絕對不能今天多,明天少,規格、式樣一天變幾變。
(4)製定麵條的成熟標準 每道麵條在烹調過程中所需的火候、成熟時間、各種味型的投料比例及成品後的色、香、味、形、器都應有個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標準食譜”。每一款成品都要注明所用的原料、製法、特點,包括用什麼盛器裝盛,成品後的式樣、溫度等都要寫清楚,並附上照片,便於廚師進一步掌握。隻要我們按標準操作,無論誰製作其標準始終如一。
(5)製定裝碗衛生標準 每份成品的裝碗都很講究,應根據麵條的類別、色澤和數量等來選擇合適的器皿,如炒麵類宜用平盤,湯麵類宜用湯碗,特殊麵條還可用特製的火鍋、汽鍋、陶瓷罐及玻璃器皿等。同時還要注意每個成品盛裝的衛生標準,盛器上下左右要無汙垢、缺口、破損,成品絕對不允許有變質、有毒或有頭發等雜物等現象。隻要我們每個職工知道每個成品嚴格的裝盤式樣和衛生標準,成品的質量就會得到保證和提高。
3.提高成品質量,必須掌握方法
提高成品質量除了上述狠抓製度和標準外,更重要的還要掌握管理方法和經營手段。在生產管理中,要嚴字當頭,應根據生產流程實行分工負責製和等級工作製等手段,各負其責,這樣分工有利於成品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工作的檢查和互相督促。在品種開發上,廚師應當充分發揮技術骨幹作用,廣泛地利用新原料、新調味、新技術、新器皿、新設備,開發新品種。同時不斷加強廚師隊伍的提高,製作人員技術水平的高低是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要提高成品質量,就必須進行多層次、多類型、多途徑的技術培訓,也就是講對廚房中所有的工作人員,根據初、中、高的技術等級,分期分批培訓,使廚房技術力量形成梯形,這樣有利質量管理。還可經常組織技術骨幹外出考察,了解麵館業的發展趨勢,不斷收集資料,捕捉信息,經過改良,為我所用。也可請專家、技術權威來本店協助出主意、想辦法、獻計獻策,不斷增加花式品種,滿足客人需求。一個麵條店裝潢與設備再好,服務水準再高,麵條質量不過關,客人是不會滿意的。麵館管理的內容很多,如采購進貨、原料保管、成本核算、切配加工、烹調質量、人事安排、衛生質量,品種的更新與創製等。但最能直接反映管理質量的就是品種質量。品種質量包括麵條的製作符合標準的程度以及麵條品種的不斷更新與創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