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靠家庭豆腐作坊小規模經營的王國威就意識到了豆製品深加工的市場前景。但當時由於是手工製作,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品種也單一,因此,他們每天隻能向市場提供商品幹豆腐300~350千克,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為了抓住商機,抓住深加工這個大市場,王國威自己動手組裝了沈陽市第一台大豆深加工機械化流水生產線,幹豆腐生產一下子從原始的手工澆製變成了機械化操作,這樣他家做出的幹豆腐不但量大了,而且厚薄均勻,品質上乘。在市場上,他的“國威”牌幹豆腐終於占有了一席之地。
這兩年,隨著人們飲食習慣趨向健康,對色、香、味俱全的大豆製品越來越關注,王國威又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心理,在品種與樣式上不斷翻新。王國威的妻子孫淑蘭告訴記者:“咱們東北人大都喜好吃些五香、味濃的豆製小吃,我們就用熏、煮、醬等各種方法來製作,並調製出了麻辣、酸甜等不同口味來滿足人們的需要。”當他家的“麻錢豆腐”、“素牙簽肉”、“圓肚”等30多個品種、風味各異的豆製小吃擺上了“家樂福”、“沃爾瑪”等30多家大型超市的櫃台時,受到了沈城老百姓的普遍歡迎。
孫淑蘭家平均每天要用掉2 000千克黑龍江的優質大豆加工這些豆製品,目前,每千克大豆的上貨價在3.7~3.8元,往超市銷售的豆製品批發價在每千克5~7元。孫淑蘭說,平均每千克商品獲利隻有2元,再刨除廠房、人工等所有成本,這利潤看起來挺薄,但每天的生產量大,這樣一算,豆製品深加工這個行當是大有賺頭的!
除此之外,經營小吃店一定得“小氣”,由於小吃店本小利薄,因而一定要十分節約,不管是在小吃店的裝修還是經營上,有些東西是可以節省的。如裝修時,隻要能體現出典雅,沒必要使小吃店顯得十分氣派。在別的方麵“小氣”也能節省下一筆不小的資金,如提高生產力及提高周轉力等。
但是在經營過程中切忌“虎頭蛇尾”現象。不少餐飲企業在開業初期把“形式、內容與價格”調整得合情合理,有的甚至提出“前三個月虧本,後三個月穩定,以後便逐漸加碼”的經營思路。不少名小吃在開店前以“平價名廚”為招牌招徠客人,幾天以後價格上去了,名廚卻也走了。結果導致大批的食客迅速離去,以至於不到一年,便倒閉了。所以虎頭蛇尾是開小吃店的一大忌諱。
正當的競爭有利於優勝劣汰,小吃業需要規範,也需要以銷定產,形成訂單產業模式,讓生產圍著銷售轉,以我國當前小吃業發展狀況來看,薄利多銷不失為一條應該走的路。所以小吃店要想賺大錢,必須注意人氣的積累,人氣旺,則離小吃店的興盛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