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執著追求(9)(2 / 3)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的畢業考試上,瑪麗以全年級第一的好成績,順利通過了物理學學士的考試。

新的生活從此揚起了風帆。

最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

巴黎西埃爾路有一所普通的房子,由於地勢低窪,青磚牆下汙漬斑斑,綠茸茸的青苔一直爬到了兩米高的窗欄,隻有房後那美麗的小花園,可以暫時讓人忘卻它帶來的陰冷之感。這裏,就是巴黎理化學院的青年教授皮埃爾·居裏和他的新婚妻子瑪麗·居裏的家。

瑪麗是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皮埃爾的。當時她需要一個實驗室進行自己的研究,有人便把皮埃爾介紹給了她,說他可以為她提供一個實驗室,就這樣兩人認識了。對科學的摯愛,把他們兩人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經過一年多的交往,瑪麗終於變成了居裏夫人。

婚後的日子雖然清苦然而非常甜蜜,他們騎著自行車,沿著風景如畫的鄉村道路,周遊了大半個法國,在激動人心的蜜月之後,他們便選擇了這處僻靜的地方住了下來。雖然房子不是太好,但這裏很安靜,搞研究恰到好處。

現在,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四處透風的大木棚子裏,這對令人尊敬的夫婦卻像兩個幹粗活的工人,皮埃爾的粗布長袍上沾滿了墨黑的汙漬,正用一根又粗又長的鐵棒用力攪動著一個沸騰的大桶,桶裏冒著蒸氣,還散發著刺鼻的怪味,而瑪麗則圍著布裙,不停地往桶下的火堆裏抱木炭,汗水從她的額頭上淌下來。

兩人都不說話,隻有熊熊的火在燃燒著。

時間就這樣分分秒秒地流逝著。

“皮埃爾,休息一會兒吧。”時近中午,瑪麗對居裏說。她一臉倦容,腰幾乎像折了一樣。

皮埃爾停下手裏的鐵棒,心疼地看著妻子說:“瑪麗,我看你還是休息幾天吧,你的氣色不太好。”

“沒關係,大概是離火堆太近的緣故……休息一會兒就會好的。”瑪麗努力擠出一絲笑容,她真怕皮埃爾因此停下這項曠日持久的研究工作。

大約兩年前,一次瑪麗在測定瀝青鈾礦石的放射性強度時,驚奇地發現它的放射性竟然比純鈾還要強好幾倍,瑪麗以為自己測量結果有誤,於是又進行實驗、測量,結果發現每一次都一樣。瑪麗知道,在鈾礦中所含有的已知元素中,除了鈾以外,其他都不存在放射性,因此這隻有一種可能:鈾礦中還存在著一種未知的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瑪麗被自己的設想所激動,皮埃爾從學校一回來,她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設想告訴了他。

皮埃爾聽完後,雙掌一拍,喊道:“妙極了!我親愛的瑪麗,你的假設完全有道理!我們一起來尋找這種未知的元素吧!”

“不過,我估計這種元素的含量一定非常微少,或許隻占到礦石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否則科學家們早就把它鑒別出來了,所以……”瑪麗停了下來,這項工作的艱巨性足可以讓一百個壯漢聞而生畏。

“別為這個擔心,親愛的。”皮埃爾說,“隻要它存在,我們就一定能把它分離出來!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工作嘛。”

要想從礦石中分離出這種未知元素,隻有采用加熱煮沸蒸發過濾的笨辦法:先將鈾等其他已知的元素一個一個分離出去,直至找到那個放射性元素的藏身之所,除此之外無捷徑可走。

於是皮埃爾找到了這個大木棚子作實驗室,隨即夫婦二人便開始工作了。

他們將瀝青鈾礦放入大桶,混入化學試劑和酸,然後加熱煮沸,將元素一個個分離。

無數個日夜過去了,他們在實驗室裏每天都要工作8個小時以上。累了,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下,餓了,就啃一口從家裏帶來的幹麵包。

桶裏的溶液越來越少,最後,到1898年的7月份,他們終於把所有的成分都分離了,他們驚喜地發現:鋇元素溶液和鉍元素溶液竟然都具有放射性!這證明,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這一成果可謂來之不易,因為結果表明,新元素的含量還不到鈾礦石的百萬分之一!可想而知,他們付出了多麼辛勤的勞動!

勝利在望,夫婦二人索性就住在了四處漏風的木棚子裏,什麼時候困了,就在這裏睡上一會兒。

又是半年過去了,終於,鋇溶液和鉍溶液都被分離成了很少的一點溶液,無疑,這就是那種未知元素與鋇和鉍的混合物。

瑪麗把與鉍混合的那種放射線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處於沙皇俄國暴虐統治下的祖國波蘭,而把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

居裏夫婦興高采烈地向科學界通報了這一偉大的發現,然而,科學界對此卻表示出極大的懷疑。一位物理學家表示“這不可理解”,而一位資格很老的化學家則毫不客氣地說:“把你們的純鐳拿來,我就相信你們。”

這件事使兩個年輕的科學家明白:要想證實自己的發現,就必須拿出來確實的證據——純鐳。

夫婦二人犯了愁,他們不是在乎為此要付出的不可預測的時間,而是對提純所需的成噸成噸的鈾礦石無能為力:要想提煉純鐳,就必須處理大量的鈾礦石,他們根本無法籌措到這筆數額巨大的錢去買礦石。

兩人一籌莫展。

這樣的日子過去了幾天,瑪麗終於說:“要是我們把房子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