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執著追求(15)(1 / 3)

美國充滿了商業機會。讀中學的比爾·蓋茨盡管還是個孩子,但卻有很強的商業意識。他帶著自己的興趣和商業意識在計算機世界尋找機會。1971年初,當比爾還不滿16歲時,他得到了第一筆業務:信息科學公司讓比爾等人為他們編製一份工資專用程序。參加這個項目的中學生們,大都隻懂得一點初步的計算機語言,而對完成這個程序以及怎樣和商業公司打交道卻是一無所知。這種情況,顯出了比爾的才能。他不僅懂得如何考慮該項目的總體設計,而且還具備商業法律知識。於是,比爾就成了這個項目的自然領導。這是一個既複雜又麻煩的工作。在編製這個軟件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遇到問題時,大家都來請教比爾和保羅。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終於完成了這個項目。付出了勞動,當然要取得報酬。在如何向信息科學公司索取報酬的問題上,其他的孩子幾乎對此事沒有一點知識。這時,比爾提出,根據現行的法律,他們應該按照版稅的形式,向信息科學公司索取一定比例的報酬。經過交涉,公司同意按該項目所獲利潤的10%向比爾的小組支付報酬。這些中學生利用計算機做成了他們的第一筆業務。在這項業務中,比爾的商業知識、法律知識和計算機知識都使他贏得了同學們的讚揚。

初嚐勝利之果後,比爾對於用計算機賺錢的興趣更濃了。他和他的朋友都在尋找新的機會。

1971年秋天,比爾的好友、保羅·艾倫在湖濱中學畢業了。他按照自己的意願考入了華盛頓州立大學,選擇了新興的計算機學科。到了大學,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因此,他在計算機世界漫遊的機會就更多了。保羅和比爾一樣,也有用計算機賺錢的想法。

讀大學的保羅離不開好友比爾。他經常來找比爾一起探討問題,講述自己的打算。有一次,保羅來到湖濱中學。他告訴比爾一個情況,這就是,當時幾乎所有的市政部門都在設法統計和分析交通流量,但使用的辦法很笨拙,即在道路的交叉路口裝設橡皮帶,把橡皮帶與一個打孔機相連,每當有車輛經過,觸動皮帶,拉動打孔機,就在紙帶上打出一個孔來,以此統計車輛的流量。市政局把這些原始資料交給私人公司處理,結果是,既拖延時間,又要花費很高的費用。保羅提出,為何不利用計算機來處理這些數據呢?比爾聽後,立即表示讚同。

兩個人一致決定,成立他們自己的公司,來為市政局處理交通數據。他們為公司取的名稱是“交通數據公司”。這個年僅16歲的中學生,竟然辦起了自己的公司。

交通數據公司成立之後,比爾和保羅除了應付必要的課程之外,就是到處奔波,尋找業務。

在他們鍥而不舍的努力下,市政局終於同意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試用計算機處理交通信息。在當時的條件下,處理這些原始數據是很繁雜的工作。為此,比爾和保羅設計了應用計算機的方案。由於交通紙帶上的孔無法用計算機處理,必須先把這些孔變成可供計算機識記的符號,才能上機處理。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卡片,讓湖濱中學的學生們先把這些紙帶上的孔轉換成數字,寫在卡片上,然後,他們再把這些卡片逐個輸入計算機,再用他們設計的軟件處理這些數據,並把數據分析之後製成圖表。他們從市政局拿來的是帶孔的紙帶,而送回去的是分析報告和統計圖表。

少年比爾和保羅懂得公私分明。成立公司之後,他們就不能長期用學校的計算機幹私活了。

於是,他們自己花三百多元錢買了一台簡易微處理器,用自己的簡單工具和所能得到的使用學校計算機的機會,處理了一些簡單的業務。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這兩個孩子竟然招攬到了一些業務。除了支付必要的開支外,他們還賺了兩萬多美元。初涉商場獲得的小勝鼓舞了比爾,使他看到了用計算機創造商業機會的可能。當然,由於比爾中學畢業後麵臨著上大學,再加上政府決定免費提供交通分析服務,這雙重因素使得比爾和保羅的交通數據公司不能再辦下去了。公司雖然夭折了,但由這個公司引發的開發計算機程序和軟件的火種卻在比爾和保羅的心中點燃了。中學快要畢業時,當同學們問比爾將來有什麼打算時,他以不容質疑的口氣說:“到25歲時,我要賺到一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