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九型人格理論指導下的聲樂人才考察1(2 / 3)

(6)臉上時常掛著一絲哀愁,揮之不去,憂憂鬱鬱似的。

(7)陶醉於擁抱痛苦中,行動飄忽,無法捉摸,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要些什麼。

(8)好幻想,擁有過人的創造力,對美感有獨到的洞察力。

(9)覺得別人不理解他,雖然心底極端渴望尋找共性,表麵上卻又擺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10)感情脆弱,容易受傷,看來嬌柔無力、精神渙散。

(11)對自我感情的醒覺力很強,自我中心、自我指向(self-referencing),但普遍不像第三型人有自私自利的傾向。

(12)能量很低,經常一副有心無力的樣子。

(13)覺得自己非常不完美。

(14)在戀愛中特別纏綿轟烈,會刻意用各種方法引起伴侶的關懷,或利用離離合合的手段,借以掌握關係中的主導權。

……

現實應該比上麵的概括還要多樣化一些。也很難說哪一個方麵能成就藝術,也很難說哪一些方麵就敗壞了藝術。作為創造性的人才,藝術型人才是注定要打破現實創造未來的。超前的,可能犧牲於當代,作用於未來;適度的,能得到當代的認可,也能青史留名;還有一些創造,或者因為其過於“外星”的語言,永遠地沉入了曆史的長河之底,變泥沙或者變成未來的珍珠核,不能一一作考。

音樂史上的諸多創造性篇章,有的得到了當時的認可,有的為後來所推崇;有的創作者的某一方麵努力為後來人所借鑒,也有的於他的“主業”之外有所建樹。這裏沒有規律可循,也沒有道理可講。有道理有規律的那是科學而非藝術。生於工業化與物質時代的藝術型人格,比所有時代都麵臨著更多的壓力,無論你從事哪樣創造,如果不能快速轉化為時代所需要的“商品”,你所有的自我與感覺,都隻能在你的沉鬱憂傷中催化你成為“悲情浪漫者”。這,是對所有藝術型人格者的壓迫,也或許能成就更大的創造成果。

健康的藝術型人格是自我反省的、自覺的,不斷“尋找自我”,和感覺與內在衝力有密切聯係。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很敏感、直覺;有同情心的、機智的、謹慎的以及尊重別人的。藝術型人格者會自我表現,很有個性,很個人主義。享受孤獨,從容地讓無意識的內在衝力上升到意識層麵。他們會自我表露、容易感動,但情感很堅強。

最佳狀況:具有深奧的創造力,可以表達個人與眾人的感受,能以充滿靈感的藝術作品來表現。在個人的層麵上,他們具有革新與自我再生的能力,擁有自我創造、救贖的特質,能夠將自身經驗轉化成有價值的東西。

第三節藝術人格的形成過程——天分→動機→刻苦→執著→性格

一、九型人格告訴我們什麼?

與當今各種性格分類法的最大區別在於,九型人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麵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深入觀察發現“我是誰”

——你的思維模式及怎樣影響你的決策

——你的價值取向及怎樣影響你的事業

——你的情緒反應及怎樣影響你的人際

——你的行為方式及怎樣影響你成長

——你個性的優勢與局限

——你在事業發展中的個性障礙及突破的方向

——你在人際關係中的個性衝突及改善的技巧

——你在親密關係中的個性困擾及解決的方法

選取九型人格理論作為我們本篇“擇人”的核心來展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的同行們,還有學生們,有這樣一種理論持續了很多年,也在實踐中經過了相當的檢驗,隻要你認真地觀察思考,結合自己的職業(學習)過程,就能從中受益——你將會進一步審視自己(曾經的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尤其是自己的人生曆程,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及其得失成敗;以此為鏡鑒,在未來的學生選擇中,你會有意識地規避一些學生,也可能有意識地收取一些學生,著力培養。參透了得失,也會在教學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思路、方法、態度,並在教學過程中少走彎路,找到快捷之方。對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人生路還很長,多一些理論上的參考,會更少一些摸索的困難與繞彎子的痛苦,能順著繩索過河,那又何必去摸著水中的石頭過河?)

總之,對於閱讀我們本書的人來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悉心了解九型理論,加上自己的深思熟慮,總能起到揚長避短,知己知彼的作用,如果說學業是戰場,教學也是戰場的話,提前做到這一點,才能信心十足,百戰百勝。

從更多實踐成功的教、學事例來講,自知、知人對教與學雙方來講,都極為重要,尤其是那些大成功者,特別注意認識自己也認識對方。作為矛盾統一體的教學工作來說,學生了解自己多,了解學業內涵多,則學生勝在掌握主動,他可以規劃自己的學生少走彎路,也少浪費生命與金錢;教師了解學生更客觀了解自己長處更理性,則教學方法勝人一籌,教者愉快,學者高興,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教學效果高明一截,這,就符合了中國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育人的同時,教師與學生都會在情商智商兩方麵彼此促進,教之困因而解,學之難因而解,何樂不為?

二、聲樂人才選擇中如何運用九型人格的要素?

作為九型人格的第四類型,藝術型、自我型、個人主義的、悲情浪漫者、感覺為上、注重自我,所有這些加諸第四類藝術性人才身上的特點,聽起來不像我們傳統道德所要求的那樣漂亮,中聽,但是凡事要因人而論,性格方麵的優劣長短,均看你從事什麼職業。職業特點要求著人才的特點與不同秉賦。

此山為廢,他山為寶者,此類情形多見。

1.說說“欲望特質”中的“追求獨特”。

凡人來到世間,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天地生人,人人都會有一口飯吃,這來自普通百姓的口頭語,你可以視其為安慰話,也可以視其為人生大智慧。沒有廢人,也沒有廢物,端看你如何利用,如何教育,如何改造,如何處置。作為創造性的藝術來講,最怕的就是雷同抄襲,最怕的就是千人一麵。雖然人人都會活在生活環境中,都會受本民族本國家的曆史所限,但誰能在繼承的基礎上衝破樊籬,求得新生,誰就是創造者。

各行各業都講創造,物質領域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誇獎物質生產的大匠為藝術家。其根本原因,不就是說他在物質材料的利用方麵,有獨創有發明麼?

2.說說基本困思中的“我若不是獨特的,就沒有人會愛我。”

作為藝術家來說,獨特性是其存在的首要條件。一個人可以學習,可以繼承,也可以有所發明,有所創作與創造,但凡大家,總會縮短學習繼承的期限,甚至他的天分中就有充分的支持讓他更早地進入到全新的創造中去。聲樂學習亦如此。有人張口就在調兒上,一聽就能模仿且差不了半分毫,有的人則學來學去學不到點兒上,急壞老師浪費著他自己的生命。所以,藝術家的天分中就應該有追求獨特的這種基因,他來到世間不是為了人雲亦雲邯鄲學步的,他的人生使命是創造的。不獨特,那還叫藝術?

3.說說主要特征中的“情緒化。

追求浪漫,懼怕被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強烈的占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風格;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鬱、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很珍惜自己的愛和情感,所以想好好地滋養它們,並用最美、最特殊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想創造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覺、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這些,其實都是藝術人才的最寶貴的性格特點。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講,過於自我當然不好,但是你從事的是創造性極強的藝術類事業,木木然,傻呆呆,腦袋不開竅,對自然風寒毫無感覺,對生老病死神經大條,對國家興衰世事更替不聞不問,那你如何創造你的美好詩文如何藝術地再現時代的變遷?傻大姐一個你可以長壽而且多子多福,那是自然人生意義上的;精明的藝術家追求的是藝術創造的數量與質量,無創造毋寧死,天地自然賦予他的基因就是,創造、創造、再創造,一旦生命中沒有了創造,這肉體的生命也就再無存在的價值。這就很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的藝術家視肉體生命為無物,視精神創造為至高無上。

4.說說主要特質之“易受情緒影響、傾向追求不尋常、藝術性而富有意義的事物。

多幻想,認為死亡、苦難、悲劇才是極具價值和真實的生命;對美感的敏銳可見於獨特的衣著,及對布置環境的品味,並以此彰顯出他的獨特性。極具創造力、過分情緒化、容易沮喪或消沉,常覺生命是一個悲劇。對人若即若離,怕親密的關係令人發現自己不完美就會離他而去。”其實這些,都是創造性人才的主要表麵特征。骨子裏才是他的使命感所在。至於生活風格中所謂“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鬱、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等等,更是常人中憂患意識較強者都會有的現象,不必過分糾結。

藝術家追求生命天分的釋放,成果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沒有好勝心與強烈的緊迫感,那是完全不可能有成果的!無論是俄羅斯鋼琴家涅高茲兩個學生間的心理較量,還是少年郎朗所遭遇的流言的包圍,都是這種嫉妒心的外在表現。著名作家劉心武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發表過一篇散文,因為其表述的明白性,因為其語言的尖刻性,充分地顯示了他對於年輕的、後起一代作家的恐懼感兼小小的“妒嫉”——歲月,不就是這樣地催人老麼?文學藝術的創作,不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後起之秀把前代“拍”在了沙灘上?

憂心自己不能成功,憂鬱自己事業不顯赫,正是成功與顯赫前必有的陣痛。

所謂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庸人氣質。

5.說說第四型人格的人際關係

“藝術家脾氣”,一般來講這不算一個褒義詞。作為一個社會中人,作為一個以行動報效社會的人,作為以技能服務社會的人,過多的“藝術家脾氣”危害極大。“藝術家脾氣”中的多愁善感及想象力豐富,常沉醉於自己的想象世界這一切都沒錯,它們都屬於創造型人格的一部分,也是創造性工作時所不可少的境界,但是不要把它帶入工作中,也不要在與人相處時過多地發這種“藝術家脾氣”,堅持原則是一回事,特立獨行是一回事,對工作盡職盡責對同事友好相處,又是另一回事。

以“藝術家的脾氣”出世,進入藝術創造的個人世界;入世,暫時放下“藝術家脾氣”把自己的創造呈給世界,這是一個藝術家時時需要進行的身份轉換。作為感情主導的“藝術家”,你的脾氣讓你對待不喜歡的工作就放棄,不會考慮責任的問題。如果這工作與你的職業相關,隻是與創造相去略遠呢?

折中,應該是此時最好的態度。

6.如何正確處理嫉妒、比較心?

偏於自我型的藝術家或者“藝術家脾氣”對花落淚見月傷心,自憐自哀,孤芳自賞,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喜歡沉醉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另一方麵,藝術家人格又因沉靜而對周圍世界體察入微,觀察力超強,他們會很敏感地發現周圍人與自己的不同處,因了自己的才分,所以孤高自傲;因了自己的現實無能感,又自卑到塵埃裏去,情緒的反差因之極大,心緒的起伏也相當激烈。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尊,自傲或許成為一種常態;又因為性格因素無法與世界融合一體,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順意與挫折,導致情緒敗壞也成常情。這種極大的性格反差,成就著藝術也毀滅著藝術。

因比較而產生的嫉妒,順之而用則可能成就創造,處理不當則造成藝術家本人的人生挫敗感與生命無力感,嚴重的導致抑鬱與人格分裂,再也無法以健康的身體狀態進入藝術創造之中。人都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無法在現實的社交圈子裏得到起碼的認可與精神滿足,他很難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這時他會高度懷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深埋在心裏的藝術創造種子如沒有合適的氣候發芽生長,則必然會導致個體生命的憋屈的毀滅。

所以,自我沉醉、自憐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度為好。人不可能完全與世界融合,否則個體的你就不複存在;但也不必要過多地與同樣自我型的朋友一起沉浸在幻想裏,隻製造一些小圈子認可的moody的環境,讓自己的情緒因之而發泄。封閉隻會導致自我型的人更加情緒化,令世界更看不懂你,更形孤立。

脫節,是為了進入個體式的個性化的創造過程;過分脫節,則會失去生命激情的豐厚土壤。慎之啊!

三、藝術人格形成的軌道與途徑

1.藝術人格養成的路徑。

天分→動機→刻苦→執著→性格→強化創造→固化性格→形成怪癖→為世人所不解→特立獨行→形成獨創→與眾不同——

這是藝術人格形成的一條隱形卻又相當穩定的線索。

以上各名詞之間彼此相互影響,有一定的前因後果性。 比如,對藝術型人格者或者絕大多數人格類型來講,天分都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天生來是幹什麼的,民間百姓的話講,某某生來就是吃哪一碗飯的。

有某種天分的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被外界因素激發起這種潛能,或者自發地激起了這種潛能,迅速地在這種潛能上顯示出與眾不同。最普通的是,初中階段有的人開始偏向於文科,有的人偏向於理科,有的人愛好上了藝術類學科。這種天分猶如一顆儲存足了養分,萌動了許多年的種子,一經春風化雨,遂成蓬勃生長之勢(動機動力因此而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刻苦與執著,堅忍與不懈,天長日久,這種刻苦執著堅忍不懈便成為特定人物的性格主導因素,它催促著主人形成自動化的學習態勢,激勵著主人的學習欲與創造欲,讓主人的性格因之與眾不同,再經由特定的外界刺激變得“怪癖化”。最後作用於人格特質,那就是進入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創造性人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