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貝多芬,看看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想想他們的人生曆程,天分人才的成長路徑便可一目了然。
2.藝術人格的性格彈性。
一般認為第四型是內向的人格,其實從現實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第四型人格具有極大的性格彈性,或者說,它有極大的矛盾性。藝術型人格可以是最內向的,也可以是最外向的;創作時最外向的,生活中卻偏於最內向的;與朋友相處時可以是最外向的,麵對陌生人則會是最內向的;沉浸於藝術世界時可以是最外向的,處理生活瑣事時則會是最內向的。總之,無數事例證明,藝術型人格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從最外向到最內向都有,這也就造成了平凡人眼中的藝術家的“怪”。怪行為,怪癖好,怪舉止,怪追求。
藝術型人格是上帝送到人間來給我們創造“不一樣”生活的,舉凡藝術史上的大家,無論生前他們如何的怪異怪癖怪模怪樣,也無論他們如何難以融入我們的庸常生活中來,請相信,他們一生中的藝術創造,總能提升我們的藝術審美數代人。正因為他們一代代接力棒式的創造性追求,我們眼中的太陽月亮大地星球才日日常新,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才有了色彩光影層次力度韻味——總之,不一樣。
多數情況下,我們未能善待藝術型人格的人。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水準還很低的時候,藝術型人格對於生活條件的較高(未必是多高,但總有不同)要求,我們未能達到。 比如貝多芬就沒有一處可以安靜練琴的地方,他得忍受鄰居的砸門警告,我們這個時代的郎朗,他也遇到過此類情況。
3.藝術人格硬幣的另一麵。
藝術型人格的優缺點,猶如硬幣的正麵與反麵,是天然地黏合在一起的。
說到藝術型人格的優點,必然會涉及此型人格的缺點;優點是成就了藝術的事業,缺點則是妨礙藝術事業的發展速度與最終成功高度。
19世紀初,西方出現非理性主義思潮,其代表人物德國的叔本華全麵論述過對天才問題的見解,他認為天才具有“雙重智力”,其理論中最有特色的觀點就是將人的癲狂與天才聯係起來:“天才的性能和癲狂有著相互為鄰的一條邊界,甚至相互交錯。”“天才與瘋癲直接鄰近的事實可有天才人物如盧梭、拜倫、阿爾菲耶裏的傳記得到明證。”後來,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隆布羅索更是係統研究了數以百計的天才人物,分析了許多影響天才成長的因素,寫成一部厚達400餘頁的著作《天才論》,書中的核心觀點就是認為“瘋狂是天才的主要特征”,換一個表述就是:天才人物都是精神病患者。20世紀初,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這種理論用“力比多的轉移”解釋人的諸多精神現象,按照弗氏的解釋,人類精神病和藝術創造力的根源是同一個東西——“力比多”,即人的本能衝動。弗洛伊德並沒有特別關注過天才問題,但他的“力比多轉移論”,卻成了非理性主義者對於天才成因最經典的解釋。
被認為曆史上“純天才”典型的莫紮特,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音樂技巧大師,同時又是全世界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給堂妹寫過許多信,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出他某種程度的嗜糞癖傾向,即喜歡將自己的性愛和排泄攪和在一起。肖邦是鋼琴浪漫主義演奏風格的開創者。此外,他還由於創作了不少既苦澀又甜美的鋼琴曲而享有盛譽,被稱為“鋼琴詩人”。據說他曾寫過一封帶有色情意味的信給他的第一個女學生,有瘋子發高燒說胡話一類的內容。藝術家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群體,這往往比較吸引女人——這是指成功之後。但是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年輕成長時,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小小精神世界裏,要麼被力比多所追逐壓迫形成高度的緊張,形成無度釋放自己或者怪異地釋放自己的需要,要麼在成大名之後被過多喜歡他們的女人所寵壞,撒下一路風流的故事。他們本身與生俱來的怪異的性格,創造性的才能,也會導致他們在愛情婚姻方麵的“與眾不同”,可能造成他們在戀愛、婚姻等方麵的特殊浪漫,也會導致嚴重的不和諧。這與這些怪癖的形成或許有一定聯係,其他原因大多與其自身成長經曆有關,或生理或心理,不一而足。
我們的確可以找出許多例子說明天才和瘋狂之間有聯係:牛頓、貝多芬、狄更斯是抑鬱症患者,愷撒、彼得大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是癲癇症患者,尼采、舒曼、肖邦、凡高有精神分裂症,馬釘路德、米開朗基羅、斯大林都有妄想症,莫泊桑、茨威格、海明威都是因精神抑鬱而自殺,雨果、拜倫、柏遼茲都有病態的敏感等等。但這種聯係至今並沒得到科學的證明,科學連意識的產生問題都還沒弄清。叔本華、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義者的解釋固然是另辟蹊徑,但主流科學界一直就未承認他們的理論是科學,而且,心理分析學派在科學界的待遇,有越來越糟的趨勢。因此,對於這種聯係,我們集合古往今來的科學和非科學成就,充其量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凡天分出眾者或曰天才,通常都有一些特殊的癖好。這癖好,是指長期積累形成習慣的嗜好。有有益的癖好,當然也有無益甚至有害的癖好。癖好的表現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不少藝術家和科學家的脾氣都有點古怪,如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哥哥也是著名國畫家,特別喜歡畫虎,自稱“虎癡”;蘇格蘭大數學家哈密頓被公認為“計算癖”,他對四元數運算有一種狂熱嗜好,整整15年,都沉浸在四元數運算中。再如意大利曆史名城佛羅倫薩曾有一位嗜書成癖的人,名叫安東尼奧·馬利亞貝吉,他自幼家貧未能上學,憑著對書的特別偏愛,認了字。他一生貧寒,省吃儉用,整天就是看書,編書目,歐洲、亞洲許多國家圖書館中的藏書,他都了如指掌。於是王公貴族常向他谘詢所需要的書。有一次,一位佛羅倫薩大公特意趕來問他,何處才能借到自己想讀的一本書,剛說出書名,他便脫口應道:“這部書是孤本,現存放在土耳其的蘇丹圖書館裏,該館入口處右數第二個書櫃中的第六本便是您要的書。”不僅科學家、藝術家有不少令人稱奇而又不太為人理解的嗜好,普通人中也有對某事特別著迷者,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有益的癖好,這些癖好或者讓他精神放鬆,或者間接地幫助了他的有益創造活動。
第四節聲樂藝術人才選擇要訣
一、金鐵霖帶什麼樣的學生
挑徒秘訣
金鐵霖挑選徒弟的條件是:聲音條件、咬字、悟性、表演能力、藝術修養,而形象好也非常重要,總結成七字訣就是“聲、情、字、悟、表、養、相”。
發現人才當年,彭麗媛剛剛進入中國音樂學院進修時,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於是金鐵霖對彭麗媛說:“聽了你的演唱,我感到你距離我所教的民族唱法很接近,我打算首先要保留住你的演唱風格,然後再經過科學的訓練,使你的演唱風格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善。”他針對彭麗媛的嗓音特點,較為係統地對她進行了全方位的訓練。除了彭麗媛拿手的山東民歌外,還讓她接觸各個民族的歌曲、西洋歌曲、歌劇詠歎調、京劇唱腔等等,從各種歌唱形式中廣泛汲取營養。就這樣,在金鐵霖的細心雕琢和精心指導下,彭麗媛進步神速。一年後,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她以一首《誰不說俺家鄉好》嶄露頭角。
金鐵霖善於培養人才,更善於發現人才。1986年,在湖南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了時年15歲的小姑娘張也的演唱,立刻感到這是個很有前途的人才,雖然她的音量較小,但潛質非常好。在他的積極鼓勵和推薦下,後來張也考入了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後很快走紅,成為歌壇上的又一顆新星。由她首唱的《走進新時代》膾炙人口。
金鐵霖熱愛民族聲樂,也熱愛大眾藝術。他說:“但凡美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這就像麵對百花競放的花圃,賞花者各有所好。”他還說:“我的知識是哪來的?前輩人那裏學來的,還有是從學生那裏學來的。 比如彭麗媛,剛來的時候,她唱的山東民歌都是沒有經過改編的,我在教她的過程中了解了山東民歌;我還有個學生叫董華,陝北民歌唱得非常好,我在教她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我原來不了解陝北民歌怎麼唱,後來就逐漸知道了。還有的時候到下麵去采風,或者聽聽別人的演唱,這對我來說都是積累的過程。我們學校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民族音樂,尤其是原生態音樂,但我們不一定走那條路。我們現在是為了總結、發展、提高、創新,走中國自己的聲樂道路。”
金鐵霖雖然身為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又擔任了眾多的社會職務,但他並沒有離開過教學第一線,一直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遇到有時因開會和其他活動耽誤了教學,他都要設法抽空補回來。金鐵霖桃李滿天下,隨著他名望的不斷提高,前來向他求教的學生越來越多,對此他總是耐心輔導,誨人不倦。
他的主要學生有:李穀一、彭麗媛、宋祖英、張也、董文華、閻維文、戴玉強、李丹陽、吳碧霞、鐵金、劉玉婉、孫麗英、程桂蘭、呂繼宏、劉斌、牟玄甫、祖海、湯燦、張燕、王麗達、陳莉莉、張邁、呂薇、黃華麗、阿拉泰、唐佩珠、郭瓦·加毛吉、劉輝、雷岩、金小鳳、吳瓊、韓延文、董華、高詠梅、周金星、於連華、王紹玫、王世魁、黎光、湘女、於麗紅、方瓊、王世惠、李海鷗、謝琳、王永春、柏林林、高韻、夏陽等。
二、吳天球先生意見與建議
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吳天球先生,是中國少而又少的男低音人才。先生早年以自己出眾的天分在國際聲樂比賽舞台上屢有斬獲。先生有數十年的演唱經驗,舞台藝術之樹長青;他的音色深沉、渾厚、洪亮、醇美,語言清晰、靈活,極富口語化,台風樸實大方、親切感人,演唱技藝精湛,且能唱出罕有的低音B。另一方麵,先生長於教學,擅長總結,尤其擅長用平樸的語言來與學生交流,他樸素明白的語言中,蘊涵著簡明卻並不簡單的聲樂藝術道理。先生關於聲樂藝術人才選擇的幾條意見,值得我們認真反思並作重要參考。
1.作為專業聲樂從業者來講,先生不認為熱愛或者酷愛唱歌就是充要條件。
年輕人在麵臨學業選擇與專業去向選擇時,自然地都會想到如下問題:我能學唱歌麼(我有聲樂天賦麼)?我能學出來麼(能否碰上好老師,自己能否把功夫下到)?我從事聲樂藝術有發展前途麼(世界之大,人才如此眾多,哪裏才是我藝術的歸宿)?這些問題無疑都是客觀存在著,在當事人來說也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
第一類人,從小被人誇嗓音條件好,也對音樂課有濃厚的興趣,周圍有一定的條件學習歌唱與識譜等。自己平素愛唱也愛聽,音樂基礎學得也不錯,視唱練耳方麵都下過相當的功夫;為了喜歡音樂與唱得更好,還學習過一兩種樂器,等等。從聲樂角度來看,這樣的喜歡是真喜歡,也有所準備,基礎相對紮實。
第二類人,這類情況通常更多一些,有嗓音條件,喜愛唱,限於條件隻是從廣播裏電視裏“聽唱”過許多曲子,耳熟能詳地記下了許多曲目,張口就能來,唱哪算哪,有繼承也有自己隨意的發揮,此外其他的文化功底之類,則相當貧乏,甚至連起碼的簡譜都不認識。這方麵人以早早就輟學了的音樂愛好者居多。從聲樂人才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可以歸結為音樂愛好者或者歌唱愛好者,也可能升級為發燒友,但限於基礎薄弱,要想有大的發展是極難的。
第三類人基本可以略去不談。這類人中虛心者不多,虛榮反而占了極大的方麵。他們隻看到台上三分鍾,風光又賺錢,他們根本想不到聲樂藝術背後無數的汗水,那九曲黃河般的求學過程與人背後付出的淚水汗水,這類人中比較可怕的是,不知還強以為知,沒有基礎的準備,也不預備付出辛苦與努力,隻想嗓子一亮,名動天下,名利雙收。這種態度,是極不可取的,如果真的進入了聲樂這一行,既是聲樂藝術的災難,同時也是聲樂教師的無盡夢魘。
2.酷愛歌唱肯定是聲樂藝術從業者的重要前提。
我們不說條件而說前提,是指所有的有成就的職業,都以飽滿的興趣(酷愛)為前提,“條件”(硬、軟件)才是條件!理由是,興趣可以支持你的事業前進,讓你樂在其中;但如果客觀(聲樂藝術尤其講究主觀條件)條件不具備,你再有興趣也隻能達到一個小小的高度。換言之,人人都喜歡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但是隻有那些學有所專,條件充分的登山運動員才能達到珠峰之頂。僅憑興趣去登珠峰,注定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後人淚滿襟”!再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興趣點肯定多多,歌唱隻是一個方麵,哪個年輕人不想寫幾句詩呢?哪怕隻是打油型的,因為能寫幾句打油詩就終身從事詩歌創作?不可能。有許多人年輕時寫詩,後來進入散文創作,再後來創作小說,畢竟這都還在文學創作的範疇內,生活感受力為其原本,語言表達能力為其表現,結構故事的能力是其小說創作能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