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膳飯莊坐落在北京市區北海公園內,從1925年到現在,已有六十多年的曆史了。這家飯莊,是在1925年北海公園開放的同時,由幾個原在清宮“禦膳房”內工作的廚師創辦的。它仿照清宮“禦膳”的作法,製作各種菜肴點心,因而取名“仿膳”。
“仿膳飯莊”開業時,設在北海公園北岸(今大眾食堂現址)。新中國成立後,為使廣大遊園群眾能吃到過去封建皇帝獨享的菜品、點心,於1956年8月正式恢複“仿膳”風味。聘請原清宮“禦膳房”的五位廚師,充實技術力量。為了擴大經營,於1959年從北岸遷到現址,瓊華島上的一組古老建築——漪瀾堂、道寧齋內。這兩處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今已有近二百十四年的曆史,過去是封建皇帝享受的地方。這裏背山麵水,風景秀美,建築華麗,餐廳舒適寬敞,有大小十一個餐廳,分布在三個幽雅的庭院內,可承辦宴席二十五桌。這裏的廳堂都掛著一些古匾,分別是:漪瀾堂、道寧齋、倚晴樓、分涼閣、碧照樓、遠帆閣。這些匾額在當時都有它特定的含意。
“仿膳飯莊”專門經營清宮風味菜點。它繼承了清宮“禦膳”風味特點,製作精致,色形美觀,擅長溜、炒、蒸、炸,口味講究清、鮮、酥、嫩,且又富有營養,因而受到國內外賓客的歡迎。其“仿膳菜譜”,主要分為:山珍海味菜類、雞鴨菜類、魚嚇菜類、肉菜類、素菜類、其他菜類等。點心、小吃有:“千層糕”、“木犀糕”、“棗糖糕”、“金絲卷”、小包酥盒“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肉末燒餅”等。這些點心、小吃,有從北京民間傳入宮內,有從宮內傳入民間,皆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甘美爽口,別有風味。尤其是這裏的每一道名菜,每一種點心或小吃,都有著各自的來曆和掌故,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傳說,有的甚至充滿了某種神奇的色彩,引得遊人前來以一睹為快,一品為美,而且,這裏的服務員還向前來就餐的顧客詳細介紹每一道名菜,每一種點心或小吃的來曆、掌故及其傳說,既提高了人們就餐的興致,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飽餐而去,樂而再返。
“都一處”燒麥館這家燒麥館設在前門大街36號,開業於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曆史。它製作的燒麥馳名中外,是獨具北京風味特色的小吃品種;
“都一處”這三個大字的橫匾,是乾隆皇帝的親筆。據說,乾隆在位時,常到京郊各處私訪。一次,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天色已晚,京城飯館全都關了門,隻有這家還在營業。乾隆進店吃了一盤燒麥,覺得滋味甚美,回宮後就親筆寫了“都一處”的題字,意思是說京都隻此一處。從此,“都一處”燒麥館就譽滿京華,名冠北京。
“都一處”的燒麥確有獨到之處。它製作的“三鮮燒麥”是用海參、豬肉、鮮蝦(雞蛋也可)做餡,用精白麵粉作麵,餡和麵皮都經過特殊加工,即製餡和製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然後用特別的軸棍將麵劑擀成直徑三寸的蓮花折皮,包餡後捏成石榴形狀,上屜蒸熟。其形狀色澤如同晶瑩潔白的玉石榴,上麵還掛著一層白霜,吃起來有滋有味,香嫩鮮美。引得國內外遊客紛紛慕名前來。以一品為快。
同和居清光緒年間(1901年)開業的一家山東風味的飯莊,地處西四南大街,至今有近九十年的曆史。據說該飯莊曾能做三百多種菜,在北京是很著名的,曾以“三不沾”、“貴妃雞”等美肴名噪京師,位居“八大屆”之首。現在烹製的宮廷菜和山東風味菜仍有上百個品種。
“同和居”享譽中外,不僅僅是其精品名菜令人稱快,而且該飯莊製作的小吃、點心也不尋常。如“三鮮湯麵”、“一窩絲”、“龍須麵”、“香精饅頭”、“三鮮四喜餃”等等,都是
頗有特色的美點。“三鮮四喜餃”,其外形小巧玲瓏,四端有角;每個角還露出一種顏色的餡:鮮紅的大蝦,金黃的雞蛋,黑色的海參,嫩綠的鮮菜。上席時,置花瓷盤內,紅、黃、青、綠相映,鮮蝦、海參、雞蛋三鮮相襯,宛如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並寓以吉慶、團圓之意。如細分析,此餃中的三鮮加鮮菜構成的四色,與舊時人們所指的“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四大喜事”,從外形到內容,從生態特征到象征寓意,對照得十分嚴密,很有講頭。“同和居”也正是以這些名點或美味小吃,吸引著無數中外顧客的。
西四小吃店地處西四南大街,是北京市區較大的一家小吃店。當時有“餛飩耿”、“年糕張”等作技術骨幹,在北京頗有名聲。現在該小吃店設有小吃、西餐、麵食三個門市部,每天從早到晚連續供應小吃。由於地處繁華市區,再加上小吃品種的豐富多樣,別具風味,每天顧客盈門,來往不斷。
小吃部主要經營的北京風味小吃品種有:“油條”、“炸糕”、“麻花”、“燒餅”、“糖火燒”、“小年糕”、“艾窩窩”、“豆麵糕”“、豌豆黃”、“豆漿”、“餛飩”、“鹵煮火燒”、“鹵煮小腸”、“小豆粥”以及四大廟會風味的“腰子餅”等。除這些經常供應的品種之外,這家小吃店還按照四季的變化和北京人的風俗特點,靈活經營,使得節令小吃及時供應。如:春節供應“年糕”、“棗年糕”、“花樣糕”等。元宵節供應的各種“元宵”,多達十幾個品種。夏季,從五月份就開始上市“江米粽子”、“蓮子粥”、“涼粉”、“涼麵”等。西餐部經營法式、俄式大菜和小吃、冷熱飲等。麵食部有“鍋貼”、“肉麵”等麵點。
護國寺+吃店地處護國寺大街人民劇場對麵。1958年,建立,是由護國寺廟會中的幾戶個體小吃攤合並而成的一家國營小吃店。現在該店經營的小吃品種,一般都在三十種以上。其中著名的有:“麻花”、“酥麻花”、“脆麻花”、“芝麻麻花”、“蜜麻花”(糖耳朵)、“年糕”、“糖年糕”、“棗年糕”、“小豆年糕”、“百果年糕”、“豆汁”、“豆漿”、“豆腐腦”、“豌豆黃”、“燒餅”、“火燒”等等。其中“豆腐腦”、“豆汁”、“豌豆黃”、各種“脆麻花”等,是該店的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品種。此外,該店還根據不同的季節,增加不同的小吃品種。如春天有“涼粉”、“油茶”等;夏天有“鼻子糕”、“米糕”、“涼糕”等;秋天有各種“元宵”、板栗等;冬天則以熱食為主了,“豆漿”、豆腐腦“燒餅”、“餡餅”等,從早到晚及時供應。這家小吃店鋪麵雖不大,隻有五十多平方米,但布置整齊,清潔衛生。按術上以老帶新,嚴格把關,貨真價實,保質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