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隻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衝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嚐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複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僅僅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的7 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州成立,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等國及我國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市及主要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麵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庸》說:“盡人之性而後可以盡物之性”。中國現代茶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因此,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進行中國現代茶文化建設,都必須“以人為本”,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經濟的關係引入到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中來。中國現代茶文化賴以生存的直接經濟基礎是中國現代茶業經濟。茶業經濟過程是以效率為法則,以投入、產出、核算、競爭來分出強弱勝負。然而效率作為一種法則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有限的。從經濟過程進入社會範圍,我們置身的是一個所有人共同的家園,這裏的法則應當是“盡人之性”,人文關懷麵對每一個人。在“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中建設中國現代茶文化,肯定能夠超越前人,但超越的起點開始於前人留下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肯定能夠持續發展,但每一代人的活動都會留下既定的積累,以支配和約束後一代人。中國現代茶文化將在“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