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的文職人員多發的疾病,是一種職業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及其周圍韌帶、肌腱、關節囊、椎間盤等軟組織可發生退行性變化或損傷,壓迫和刺激頸部的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和脊髓等,出現一係列臨床症狀。近年來,這種疾病的發生年齡已經越來越小。患者是否患有頸椎病,需由醫生證明,然後才能按以下方法操作。
他人按摩
用雙手按、揉風池穴2分鍾,然後從風池穴拿捏到肩背部,反複10次,最後用力點按風池穴。直至患者雙肩感到酸脹、灼熱。
找出肩井穴,用手按壓、拿捏此穴30次,然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從頸部正中的頸椎棘突側到兩側頸部肌肉上,從上至下按壓、刮擦此處20次
點、按天宗穴2分鍾,讓肩胛部感到酸脹,再用掌根按揉整個肩胛部2分鍾。
拿捏腋窩下極泉穴15次,直至同側手指感到麻木為止。
用手指用力拿、捏兩側頸項部,進行有節律的提捏2分鍾,動作一定要緩慢、柔和、連貫。
用中等力度,以右手掌托住下頜,左手掌虎口分開托住後頸,沿垂直方向向上牽引,力度逐漸加大,持續3分鍾。
讓患者放輕鬆,用中等力度輕拍患者頸肩部,側掌擊打雙肩、頸項之間的區域,拿捏雙側肩井,按壓天宗,然後甩動雙手。
自我按摩
將雙手張開成爪形,拇指按壓兩側風池穴50次,直到感到酸脹、麻木為止。
用中指指腹按壓第七頸椎旁50次,左右手互相按摩對側穴位,直到局部有麻木感。
用雙手拿、捏頭部,同時將頭部向上提拿。上下5次。
雙手按壓頸椎旁線,邊揉邊移動。上下5次。
用雙手掌心摩擦頸部,直至頸部產生灼熱感。
用雙手固定頸部,前後俯仰頭10次。
自我保護
1.注意頸部保暖,尤其是按摩完畢後,不要吹風。
2.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枕頭高度應在10厘米左右,不要太硬。
3.不能躺著看書。
4.伏案工作的人,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工作,一定要每隔1小時活動1次。
落枕
落枕是指睡眠時頭落於枕下所致的疾病。多是在睡前無任何 症狀,睡醒後出現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及轉頭不便等。較輕的症狀,患者多可不治而愈;但如果情況嚴重,那麼疼痛就會向頭部和四肢放射,甚至可延續幾周才能痊愈。一般性的落枕隻是單純性的肌肉痙攣,但是如果經常性發作,就可能是頸椎病。
他人按摩
用力按住雙手的合穀穴、外關穴,每個穴位按壓1分鍾,力度一定要大。按壓時,患者要轉動頸部進行配合。直至頸部疼痛稍有緩解。
如果患者情況比較嚴重,頭頸部無法轉動,這時按壓天柱、風池能迅速緩解疼痛。
按住兩側的風池穴進行揉捏,直至患者感覺到酸脹。在按摩過程中,患者可稍稍轉動頭頸。
用拇指用力在患者天宗穴上揉、按、捏,直至感覺到肩背酸脹、上肢發軟無力。在按摩過程中,患者可稍稍轉動頭頸。
用揉、按法使患者頸肩部放鬆。按摩時可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兩邊,力度逐漸變大。
用力按壓頸肩部最疼痛的部位,力度由小變大,以患者所能忍受的程度為宜。
輕輕提拉頭頸,慢慢地左右轉動頭部,適應性地逐漸加快轉動頻率,左右緩慢運行15次。
頸部進行摩擦,直至頸部產生灼熱感為宜。
自我按摩
兩手交叉放在頸後,用手掌揉、擦頸項兩旁10次,直至自己感覺到微微灼熱為宜。
用手掌側麵輕輕擦、刮頸項及肩井部左右各3分鍾左右。
用手指按揉風池、肩井、天柱、外關穴,每個穴位按1分鍾。
將手握成拳,輕輕捶打對側的肩膀。
按摩後,慢慢轉動頸部,以自己所能忍受的最大疼痛為宜。
自我保護
1.注意睡眠姿勢,枕頭高度一定要適宜。一般來說,側臥時,枕頭的高度不應該超過本人的肩部寬度;平躺時枕高更應該低些。睡眠時要全身放鬆,舒展自如。
2.注意防風,千萬不要當風而睡。洗澡後不要立即用電風扇吹頸、背、肩部。
3.落枕後,可以取一些能產生熱度的輔助用品,放在頸部。
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的筋腱發生損傷性或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好發的年齡是50歲左右,女性比男性多發,且多是一側發生肩周炎,很少有兩側同時發作的。
本病可自我痊愈,如果肩部平常能多做些運動,可以使肩周炎自我恢複,但是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不過如果可以得到較好的治療,該病會較快康複。
他人按摩
患者俯臥,用兩隻手按壓住患者的肩胛骨,以拇指同時指壓左右天宗穴,同時用手抵住腋下的極泉穴。這樣可以緩解肩膀疼痛。
用一手支撐患者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按壓 會穴,可緩解手臂疼痛而無法舉高的症狀,對肩膀三角肌以及上臂疼痛較有效。
抓住患者肩膀,拇指用力按壓肩井穴。可緩解肩膀的酸痛。
依次按揉患者的肩井、肩 、肩 、肩貞穴,各1分鍾。其中對肩井、肩貞力度要大一些。
用拿法、揉法在患者肩部及上肢內側按摩,然後抓、捏肩後大筋5次,最後用拇指、食指按壓腋下極泉穴5次。直至患者有酸脹、灼熱感。
一手握住肩部,一手握住腕部,以肩關節為中心做旋轉運動,幅度由小變大,以患者能承受的力度為最佳。
雙手握住患者的腕部,分別向上、下、左、右方向搖動上肢。約5分鍾。
雙手分別置於肩前後做環旋運動,再用叩法輕擊肩周部位。反複操作15次。
自我按摩
用對側手掌置於患側肩部做順時針方向按、揉50次,以患處感覺到熱為宜。
用對側手拇指、中指指腹按、揉患側肩井、肩 、肩貞各50次,直至患側感到熱。
用手掌摩擦、刮患側肩膀,以產生灼熱感為宜。
用對側手掌托住患側肘部,做前後左右擺動肩膀的運動。
用對側手掌托住患側手腕部,做向上抬舉肩膀的運動。反複10次。
自我保護
1.注意保暖防冷,這是避免得肩周炎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當患者有肩周炎時,一定要更注意保暖。
2.患者在患有肩周炎時,有時會認為最好不要運動患處,否則一定會加重病症。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患者最好時常做運動,加強自我鍛煉,以加快疾病的恢複。
慢性腰痛
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症狀。一般中老年人長期腰痛的主要原 因是腰椎的退行性改變以及慢性肌肉勞損等。特別是腰肌勞損在腰腿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疲勞性損傷。腰痛有很多種,有沉重而隱約感覺疼痛的腰痛,有突然覺得刺痛的腰痛,有因為運動或者工作的疲勞而引起的腰痛,另外,對女性來說,也有月經引起的腰痛。除突然發作的急性腰痛外,其他均屬慢性腰痛。
他人按摩
點按雙側委中穴2分鍾,直至患者有明顯的酸脹感。
用推法、刮法先從上向下再從下向上按摩背部的督脈及兩側脊柱旁的肌肉,反複按摩20次。
用力按壓、揉雙側的腰眼、腎腧、大腸腧等穴位,反複50次。
用雙手拇指重疊左右彈撥、拿捏脊柱兩旁肌肉,反複操作30次。
上下摩擦腰骶部肌肉,直至患者感覺到灼熱為宜。
患者仰臥,用雙手按壓住患者的膝部,要求患者盡力向前俯壓,最好患者膝部能碰到患者胸部為宜。
自我按摩
揉:取坐姿,兩手五指並攏,分別放在左右後腰椎部,掌心向內,上下緩慢揉搓,至發熱為止。
滾:兩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滾動、按摩,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複多次進行。頭部可配合前傾後仰。
推:兩手對搓發熱之後,重疊放於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壓:兩手叉腰,大拇指分別按於腰眼處,用力擠壓,並旋轉揉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36圈。
捏:兩腳前伸而坐,或彎曲膝蓋,或正坐姿勢均可。兩手分別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叩:雙手握拳,兩拳手心向外,輕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為宜,左右同時進行,各叩30次。
抓:雙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壓於腰側不動,其餘四指從腰椎兩側處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從腰眼抓到尾部,兩手同時進行,各抓36次。
抖:兩手置於腰部,以掌根按腰眼處,手心向內快速上下抖動15~20次。
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1~2分鍾。
點:取坐位,以兩手中指尖分別點按兩腿上的委中穴(膝關節後),點按1~2分鍾,直至被按部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自我保護
1.定時改變工作時的坐姿。對於長期從事文案工作的人一定要適當休息。休息時,可以讓腰部向相反方向運動。伸懶腰也能改善腰部疾病。睡眠的床鋪一定不要太窄,能夠翻身為宜。另外,床鋪不能太軟,否則容易造成腰痛。
2.姿勢的改變一定要緩慢,否則容易使腰傷加重。一旦發生腰部扭傷,盡量選用柔和的按摩方法,必要時可就醫。對於有習慣性腰扭傷的病人,一定要去醫院就診。
3.彎腰時,一定要緩慢,以免造成腰部的負擔。
4.起床時,患者一定要將雙腿移至床沿,再側身起床,避免直腿挺腰,加重腰肌負擔。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症狀群。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幹性坐骨神經痛兩種。根性坐骨神經痛病變位於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等。幹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行程上,病因有骶髂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綜合征、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突出表現是坐骨神經分布區出現的以疼痛為主的綜合症狀。單側多於雙側,疼痛感多放射於患肢小腿後部及小腿後外側,重則放射到足跟和足背外側,患肢小腿後部多有酸、麻、脹等表現,夜間多痛重,嚴重時咳嗽、打噴嚏、大便時疼痛加劇,甚至活動受限。
他人按摩
患者俯臥。先在腰、臀部做推、揉、滾等動作,反複多遍。然後用肘尖用力點按臀部環跳穴約1分鍾。
擦、揉患側大腿、小腿後群肌,用掌根揉小腿外側部位,反複20次。
用手指點、按、揉承山、承筋、委中、風市等穴各1分鍾。
雙手拍打臀部、大腿和小腿,反複來回做幾次;然後雙手五指並攏,並以指端自下而上啄擊患腿後部及外側部位,反複幾遍。
依症按摩:1)臀部梨狀肌損傷時,在疾病初期以手掌根部為著力點,按壓於所要按摩的部位上,使局部產生酸痛感,後期用指、掌、肘等深壓於治療部位上,作直線往返的撥動。須注意撥動方向與肌纖維、韌帶、神經走行方向相垂直。
2)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對患者先施予腰臀部一般按摩後,患者向右側躺,左腿屈曲,右腿伸直。按摩者與患者相對,左手按於患者左肩前,右手按於左臂部並固定臀部不動。然後令患者上身慢慢向左後方轉動,當轉至最大限度時,按摩者雙手須略施巧力(切勿太用力),使患者的左臂與左肩做相反方向的輕輕扳動,這時常會聽到一聲輕響。接著,患者向左側躺,再做一次,方法同前。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應盡快就醫,若礙於條件不能住院治療時,應睡木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並可采用按摩方法治療。在腰、臀部做擦、推、揉、滾、拍等一般手法,以消除肌肉緊張或痙攣。
自我按摩
患者取健康一側臥姿。用患側的手擦、揉患側腰、臀部,再按揉患側腎腧穴,然後換患側臥姿,擦、揉健康一側腰臀部及按揉腎腧穴。
健康一側臥姿,用手擦、捏、揉、拍、啄患側大腿和小腿後側、外側,反複做20次,直至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用拇指指腹端按壓環跳穴、委中穴、陽陵泉、承山穴、太溪穴各50次,直至患者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自我保護
1.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受潮,冬天注意不要讓冷風吹到腰腿部。
2.工作時,要注意姿勢,不要扭傷。
3.睡硬板床可以調整身體的生理彎曲。
感冒
感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 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時最多見。普通感冒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頭痛、發熱等。一般來說,普通感冒主要是感受邪風所引起的,病程較短且容易痊愈。另外,在冬春季節交替時,感冒還帶有寒邪,從而出現無汗、頭痛、流清鼻涕、喉癢、咳嗽、痰稀色白等風寒感冒的症狀。
●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太陽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魚際穴、足三裏等。
他人按摩
風寒型感冒
用雙手按揉患者印堂、太陽、迎香穴,各30次。
用雙手掌心或者四指摩擦患者前額,然後用力拿按合穀、外關,直至人體出汗為宜。
用力拿捏風池、肩井穴,按揉中府、風門、風池、肺腧穴,每個穴位按摩2分鍾。
用力按、揉、擊打患者上背部1~2分鍾。
將手張開成爪形,從患者前發際向後發際做梳頭10次。
用雙手按揉印堂、太陽、迎香穴,各30次。
用雙手掌心或者四指摩擦患者前額,然後從肩部向手指末端用力拿、捏、揉,左右各2次。
用力按揉曲池、尺澤、外關、合穀、魚際穴,各20次。
用力按、壓、捏、揉風池、中府、天突、膻中、肩井穴,各20次。
用力擊打患者上背部2分鍾,並點按大椎、肺腧,各2分鍾。
自我按摩
身體站直,兩腳分開與肩膀同寬。雙手五指並攏,沿著鼻翼兩側從前額發際向下頜摩擦。反複操作20次。
用雙手手指指腹端按壓鼻旁的迎香穴約3分鍾。
用雙手掌心用力摩擦頸部。按摩時,掌心盡量同頸部相貼,直至產生溫熱感為宜。
用力按壓風池穴,以感到酸脹為宜。
擊打足三裏,左右各30次。
雙手握拳按壓腰部的腎腧穴,按壓5~10分鍾。
自我保護
1.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時,一定不要亂穿衣。老人、小孩更要注意。
2.加強飲食保健。老年人要多吃些禽蛋、豆製品、魚類、瘦肉等含蛋白質多的食品,以及一些含纖維、維生素較多的食品。
3.調節居住環境。適時給屋內通風,保持屋內適宜的溫度,及時開窗換氣。
4.勤鍛煉身體。應每天堅持鍛煉,增強體質,這樣可以加強體質。但是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否則會因運動不當而受傷。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俗稱“慢支炎”,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長期咳嗽、咯痰,時而伴有喘息症狀。中醫認為,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以肺、脾、腎三髒虧虛為本,感受風寒濕邪為標,另外,還與肺、肝實熱有關。
他人按摩
患者仰臥位,按摩者雙手摩擦生熱後,用手掌掌心摩、擦上肢40次,力度適中。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用力按摩天突、中府、膻中,各2分鍾。
雙手分開成爪形,用力於胸部,順著肋骨的走向上下摩擦40次,直至患者感到微熱為宜。
患者俯臥位,按摩者用手掌掌心按、揉背部,直至患者感到微熱為宜。
用拇指指腹端按壓大椎穴50次,直至患者感到酸脹。
用手指用力揉、壓患者的頸項部,由上而下反複按摩20次,盡量擴大按摩範圍。
點、按風池穴20次,直到患者感覺有明顯的酸脹感。
自我按摩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右手掌心與左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2分鍾。
用拇指指腹放在對側中府穴上,適當用力按揉1分鍾,以有酸脹感為佳。
上肢繞過肩後,將中指指腹放在同側肺腧穴上,適當點揉1分鍾。以有酸脹感為佳。
右手手掌放在膻中穴,適當用力按揉2分鍾。
手拇指放在對側尺澤穴上,其餘四指環抱肘後,適當用力揉按2分鍾,以有酸脹感為佳。雙手交替進行。
手拇指指腹按在對側列缺穴上,其餘四指附在腕對側,適當用力揉按2分鍾。兩手交替進行。
左手掌心疊放在右手背上,右手掌心放在上腹部,適當用力作順時針環形摩動2分鍾。以上腹部發熱為佳。
雙手四指並攏,分別放在同側劍突旁,沿肋分推1~3分鍾。
雙手握拳,將拳背第二、三掌指關節放於脾腧穴、胃腧穴上,適當用力揉按2分鍾。
兩手叉腰,將拇指按在同側腎腧穴,其餘四指附在腰部,適當用力揉按2分鍾。
下肢放在對側膝上,用手中指指腹放在豐隆穴上,拇指附在對側,適當用力按揉2分鍾,以有酸脹感為佳。雙下肢交替進行。
下肢平放在對側膝上,用手掌心按湧泉穴,反複搓擦1分鍾,以足心發熱為佳。雙下肢交替進行。
以上方法,無論是他人按摩還是自我按摩,每日早晚各做1次。同時還應戒煙,戒酒,少食辛辣油膩之品,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急性發作期要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
自我保護
1.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要保護足部和下肢,冷暖適宜,防止感冒。
2.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3.戒煙,戒酒,少食辛辣油膩之物。
4.本病一定要注意治療,除了平常按摩外,還要配合藥物治療。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是指供給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種心髒病,亦稱缺血性心髒病。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高血壓、高血脂、內分泌疾病或者生氣、勞累、緊張、失眠、過饑過飽、氣候變化等都能誘發本病。
臨川症狀
隱性冠心病(無症狀型冠心病):病人無症狀,但有缺血的心電圖改變。
心絞痛型冠心病:有發作性胸骨後疼痛(心絞痛),多在3~5分鍾內消減,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療效顯著,由於一時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心肌梗塞型冠心病:症狀嚴重,胸骨後劇痛(或無),疼痛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硝酸甘油無效,有心肌壞死現象、血清酶異常升高以及典型的心電圖改變,常並發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有心髒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表現,由於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纖維化引起,以前稱“心肌硬化”,近來有人稱“缺血型心肌病”)。
他人按摩
患者俯臥位。按摩者按、壓、揉患者的左側肩胛區5分鍾,力度要大,直至患者胸背感到溫熱為宜。
用拇指指端按、揉患者背部的心腧、厥陰腧、膏肓腧、神堂,各40~50次,直至患者感到酸脹。
用手掌沿著背部正中的督脈進行拿捏、按壓,上下往返操作3次,盡量放鬆身體,讓背部肌肉放鬆,達到疏通背部經絡的作用。
用手掌側緣摩、擦背部督脈以及膀胱經,直至患者感覺到溫熱為宜。
患者仰臥位,用手掌掌心從胸部開始,過肩,到上肢內側,推拿20次。
用手掌掌心快速摩擦心前區2分鍾。
雙手分開成爪形,用力於胸部,順著肋骨的走向上下摩擦40次,直至患者感到微熱為宜。
用手指指端用力按壓極泉穴,直至患者感到酸脹為宜。
用拇指指腹按壓上肢內側腕關節處的內關、神門穴,各50次,直到患者感到酸脹為宜。
自我按摩
將雙手摩擦發熱,然後摩擦胸部50次,力度較大。
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壓背部中線以及至陽穴。
用右手食指按壓腋窩下的極泉穴,直至感到麻木。
用拇指指腹端用力按壓內關、神門穴,各30次。
睡前輕輕拍心前區40次,可預防冠心病發作。
自我保護
1.盡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生氣、興奮。
2.注意飲食。多吃清淡食物,少吃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3.正常起居,避風防寒。
4.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5.如果感覺有任何不適,一定要盡快去醫院進行確診,以免貽誤病情,冠心病越早治療越好。
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病因不明的高血壓者稱 原發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血壓判別標準:正常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90毫米汞柱(mmHg);高血壓,收縮壓≥160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95毫米汞柱(mmHg);臨界高血壓,指血壓介於上述二者之間。一般認為患者在安靜狀態下,如果血位超過140/90毫米汞柱(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臨床症狀
早期表現:早期多無症狀,偶爾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後出現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腦部表現:頭痛、頭暈。多由於情緒激動、過度疲勞、氣候變化或停用降壓藥而誘發。血壓急驟升高、劇烈頭痛、視力障礙、惡心、嘔吐、抽搐、昏迷、一過性偏癱、失語等。
心髒表現:早期,心功能代償,症狀不明顯;後期,心功能失代償,發生心力衰竭。
腎髒表現:長期高血壓致腎小動脈硬化。腎功能減退時,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紅細胞。尿濃縮功能低下,酚紅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礙。出現氮質血症及尿毒症。
百會穴等。●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太陽穴、風池穴、關元穴、足三裏、陽陵泉、湧泉穴、合穀穴、
他人按摩
用雙手手指按揉印堂穴50次。
用雙手拇指內側麵,從前額中線沿兩側向太陽穴推摩2分鍾左右。
兩手十指彎曲做梳頭狀,從前發際向後發際摩擦30次。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廓,從上向下進行按揉,左右各50次。
用拇指從耳垂向鎖骨上窩進行揉、捏、摩擦,兩手交替按摩,左右兩側各50次。
按壓風池穴50次,然後用雙手提拿頸部肌肉,自上而下反複20次,直至患者局部感到酸脹。
兩手重疊,將掌心放在肚臍上方,做順時針按摩2分鍾左右。
用手指指腹用力按、揉神闕、氣海、關元穴,各30次。
用手指指腹按揉內關、曲池、足三裏、三陰交、陽陵泉,各50次。
以掌側用力摩擦腳底湧泉穴,直至患者感到溫熱為止。
自我按摩
身體放鬆、思想集中地靜坐10分鍾。
用拇指、食指分別按壓太陽穴、攢竹穴、合穀穴、百會穴,各做環狀按摩2分鍾。
用手指指腹按壓、摩擦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各2分鍾。
將十指分開,從前發際向後發際,做梳頭狀20次。
自我保護
1.注意每年要定期檢查高血壓。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任何高血壓症狀,也就是說無頭暈、嗜睡、煩躁等症狀,但是卻有高血壓病。
2.注意飲食。飲食一定要清淡,高血壓患者以及正常人每天的攝鹽量應控製在5克以
內。同時也要注意維生素的攝入。
3.多參加體育鍛煉,控製體重。
4.戒煙,戒酒,作息規律,控製情緒,不要過度興奮、憂鬱、生氣。
5.對女性而言,尤其是35歲以上的女性要盡量不服避孕藥。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改變,包括淺 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大性胃炎三種。
臨床症狀
進食後胃部積食或者感覺輕度疼痛,常有惡心、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狀。個別患者表現為腹痛型,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如果不治療,長時間發展下去,會出現全身困倦、無力、肩部酸痛、體力衰退、貧血等症狀。
●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足三裏等。
他人按摩
患者仰臥,按摩者雙手重疊,從患者的心窩部向巨闕穴進行摩擦,反複按摩5分鍾。
患者仰臥,按摩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沿著身體前正中線左右進行上下反複按摩3分鍾。力度要適中。
如果患者胃痛引起心窩痛,可將拇指指端垂直按壓在患者的內關穴上,可緩解疼痛。
拇指用力按壓足三裏,左右各3分鍾,能緩解胃部疼痛。
患者俯臥,用手指指腹用力按壓患者的胃腧、肝腧、脾腧、膈腧穴,上下反複5次。
患者仰臥,按摩者雙手重疊,按壓患者的腹部,做圈狀運動2分鍾,直至患者感到溫熱為宜。
自我按摩
患者雙手重疊貼在胃脘部,用力摩擦,做順時針運動5分鍾,直至有溫熱感為宜
用拇指指腹按壓中脘、神闕、巨闕穴各3分鍾,直至患者有酸脹感為宜
用力按、揉足三裏5分鍾。
用雙手掌心沿著患者兩肋摩擦,上下反複30次,直至患者感到溫熱為宜。
自我保護
1.盡早治療,祛除病因。
2.注意飲食,每日飲食定時定量,選擇易於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飯菜要細軟。
3.戒煙,戒酒,忌食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選擇對胃腸道有刺激的食物。
4.作息規律,注意保暖,防止過度緊張、疲勞。
5.如果不得不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切記一定要在飯後服用。
6.如果已確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一定要定期做胃鏡,防止產生癌變。
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內髒下垂。胃的位置變化較大,一般做鋇餐檢查時,如發現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脊連線以下,或者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都可稱為胃下垂。
臨床症狀
病人多體形消瘦,食欲減退,腹部脹悶、疼痛,飯後飽脹感明顯,自覺有下墜感或腰帶束緊感,行走時症狀加重,平躺時症狀減輕。並且伴有惡心、噯氣、頭暈、麵色萎黃、全身無力、心慌或腹瀉、便秘等症狀。
●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肝腧、小腸腧、足三裏等。
他人按摩
患者俯臥,按摩者沿著患者脊柱兩側做推摩,上下反複3遍。
沿脊柱旁1.5寸(約為一拇指半橫寬)處,自下而上進行捏脊法,上下反複3遍。
兩手五指並攏,沿脊柱兩旁1.5寸(約為一拇指半橫寬)處進行點、按法,來回做3遍,手法要有力度、有協調性。
按揉肝腧、脾腧、胃腧、小腸腧等穴,力度中等。
患者仰臥,按摩者將手掌貼在肚臍的右側,以順時針方向推摩腹部20~30次,然後用拇指、食指及中指配合著患者呼吸,緩緩下按中脘處,再慢慢鬆手,時間約為1分鍾。
用雙手拇指按揉內關、足三裏、關元、氣海穴,各3分鍾,直至患者感到酸脹為宜。
如果患者有胃積食、胸悶灼熱感,可以讓患者仰臥,按摩者用手按壓腹部疼痛處,以緩解胃部不適感。
自我按摩
仰臥,膝微屈。先將雙手來回地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10~15次,然後再用右手順時針方向推摩腹部20~30次。
左手掌貼放在左上腹,向下平推至右下腹;接著換右手掌貼放在右上腹,向下平推至左下腹,兩手交替進行,各推10~15次。
用食指按壓中脘穴,隨著呼吸緩緩下按,然後慢慢鬆手,約按壓12分鍾。
坐著,用雙手拇指按揉兩腳側邊的足三裏穴約30秒鍾。
用拇指按壓曲池穴50次,左右交替。
自我保護
1.作息有規律,飲食上少食多餐,不要吃偏冷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飯後最好平臥休息一會兒。
2.堅持鍛煉,增強體質,糾正不良體位。
3.按摩的同時最好服用藥物進行配合治療,比如中藥的補中益氣湯。
麵神經麻痹
麵神經麻痹是指麵神經功能出現障礙,使麵部表情肌群出現癱瘓,從而導致口眼歪斜,也叫“麵癱”。春、秋兩季該病發病較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數在20~40歲,男性較多,另外,小兒也會偶發此病。
臨床症狀
起病突然。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麵部板滯、麻木、鬆弛,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嘴等動作,口角向另一側歪斜,病側露睛流淚、閉目不全、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後、耳下及麵部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三分之二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
●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曲池穴、合穀穴、外關穴、陽池穴、迎香穴等。
按摩方法
成人按摩
患者仰臥,用雙手掌於麵部環轉推托,自然推過下頜、麵頰部、額部,反複按摩10次。
用手指上行揉患側麵頰,拇、食指分揉上下眼眶,按壓睛明、四白、瞳子 、絲竹空、陽白、攢竹穴,各20次。
將四指並攏或用手掌小魚際快速搓擦患者麵頰,以局部溫熱紅潤為度。
用拇指、食指捏拿咬肌,輕輕向前方牽拉,用力適度,2次為宜。
拇、食指分別向上方快速拿捏地倉、顴 、瞳子 三穴,每穴3~5次。
用拇、食指捏拿、撚轉患側麵肌,自上而下捏拿三遍,並用拇指固定食、中、無名三指猛力彈出,以指端依次彈擊麵頰。
用單拇指分別按摩上肢前臂陽明經路線,以對側為主,按壓曲池、合穀、外關、陽池穴。反複20次。
最後,一手食指上取人中,另一手食指下取承漿,點揉翳風、顴 、瞳子 、頰車、地倉,捏肩井,時間約為10分鍾。
小兒按摩
患兒仰臥,家長以拇指指腹按揉額部兩側,時間為1~3分鍾。
患兒仰臥,雙眼盡量閉合,家長以食指指腹輕揉患側眼瞼周圍1~3分鍾。操作時不要觸及眼睛,避免損傷皮膚。
家長以兩手心快速互擦,直至兩手發燙,然後用擦燙的手按在患兒前額,先按逆時針方向由額至頰部、耳邊、下頜,繞到雙側頰部,回到額,摩麵30次。再按順時針方向摩麵30次,使麵部發紅並有溫熱感。
以食指按壓在患側迎香穴上,並揉動1分鍾,使該處產生酸脹感。
患兒坐位,家長以雙手拇指分別按壓雙側風池穴,並進行有規律的顫動,使之產生明顯的酸脹感,時間為1分鍾。
以拇指和食指捏住患側耳垂,一邊揉捏,一邊做環形提拿,使耳垂有酸痛感和耳根不疼痛為宜。做後可使整耳發紅、發熱,時間為1~3分鍾。
自我保護
1.手法宜輕柔,在運用推揉搓擦及揪捏法時,需注意避免損傷額麵部皮膚。
2.頭麵部要注意保暖,避免風寒侵襲,冬季外出應戴口罩。
3.治療期間宜用溫水洗臉,熱毛巾敷患側顏麵。
4.注意血壓變化,防止腦血管疾病。
呃逆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呃逆可偶然單獨發生,也可見於其他疾病的兼症,呈連續或間歇性發作。古稱“噦”、“噦逆”,俗稱“打嗝”。呃逆主要是各種原因所引起膈肌痙攣所致。有時也會因進食過快或者吸入冷空氣,使得植物神經受到刺激,產生呃逆現象。
● 另外,特效穴位還有止呃穴、膈腧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