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學會用腦做事,巧開成事之門——其實你比誰都聰明(2 / 3)

有一節,胡明真是做得精彩極了。

那天已經到了快下班的時間,一位已經預付了定金的客戶劉先生氣呼呼地來到了公司,劈頭就問胡明:“你騙我幹嘛!”

胡明一頭霧水,就耐心地問道:“出什麼狀況了呢?”

劉先生氣呼呼地說:“你跟我說這個地方周圍以後會有一個大的公園,可是今天我妻子打聽到,這個地方的政府在規劃中根本就沒有公園。”

胡明繼續耐心地跟他解釋,可是客戶還是不信,非要退定金。

胡明細心地觀察到,在他們交談不到15分鍾的時間裏,客戶已經接了三個電話,每次說話都氣呼呼的樣子。是不是跟他的情緒有關?

胡明對劉先生說:“你如果一定不相信我,要退定金,也可以,不過現在已經下班了,隻能等明天再來辦理手續。反正現在也到了吃飯時間了,要不咱們一起去吧?”

劉先生猶豫了一下,居然答應了。

到了飯店裏,兩人簡單地要了幾份菜,就開始喝酒了。胡明盡量不跟他談房子的事情,主要就是跟他閑聊。

酒喝了幾杯下去,胡明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原來客戶剛剛因為他工作的原因和同事吵了一架,回到家,又聽到妻子不停地嘮叨著房子交定金交得太早了,沒有仔細考慮好,惹得劉先生更是怒氣上升,一時激動,就來要求退定金了。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後,胡明知道該怎麼做了。他也推心置腹地跟劉先生講講自己工作上的煩心事,耐心地開導劉先生。

經過一番開導,劉先生心裏平靜了很多,在這個時候,胡明又認真地給他講了房子的問題。劉先生尷尬地笑了笑:“老弟,今天是我不對,以前你也都給我看了相關的文件,我本來就不應該不相信你的。今天這也是一時情緒上來了,頭腦發熱,就這麼橫衝衝地跑來了。”自然的,這單生意還是做成了,而且,他們還成了很好的朋友。

胡明的表現確實當得起一個優秀員工的稱號,他不僅善於觀察別人的情緒,更可以有效地引導別人的情緒。在銷售、貿易、客戶等這種在一線與人打交道的崗位上,當麵對的顧客情緒低落時,我們當然不可能說在他低落的時候就拒絕跟他打交道,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轉換形勢,把他們的情緒引上正軌,即使不能,也要巧妙地轉換到反麵出擊。在IT界被炒得沸沸揚揚的SAP公司挖牆腳事件,就是這樣的例子。2004年10月26日歐盟委員會批準美國甲骨文公司以77億美元收購其在商用軟件領域的競爭對手仁科公司。但是,盡管甲骨文已經完成了對仁科的收購,但競爭對手SAP仍然在挖它的牆腳。

SAP挖牆腳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客戶的“恐慌情緒”。甲骨文收購仁科之後,一些以前提供仁科企業軟件的服務提供商擔心甲骨文會處理仁科的產品,害怕自己的收益遭到損失,所以正在達成提供SAP和其他公司的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軟件的交易。

甲骨文的發言人韋恩拒絕討論SAP是否正在蠶食甲骨文市場的問題,他隻是指出,甲骨文正在有效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在甲骨文收購仁科的早些時候,SAP收購了Tomorrow Now——一家對仁科軟件提供支持服務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它還推出了旨在吸引仁科和甲骨文客戶的Safepassage計劃。該計劃將目標直指當前還未使用SAP軟件的仁科客戶,在軟件升級和客戶支持上,SAP公司的計劃能提供比甲骨文公司更便宜的價格。

盡管沒有披露到底獲得了多少“投誠的”客戶,但分析人士也認為SAP確實取得了進展。JP摩根證券公司的庫納、約翰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市場由其他廠商向SAP傾斜的趨勢在2005年及以後還會繼續下去,SAP和甲骨文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甚至速度更快,現在43%的美國大企業都使用SAP的軟件,到年底時這一比例可能提高至50%。

Think Equity合夥人公司的分析師彼得說:“隻要有1%的仁科客戶不高興,就是SAP的勝利。”這是一起對手試圖利用由合並造成混亂的典型案例,SAP公司利用客戶對甲骨文公司和仁科公司兩者兼並的恐慌情緒,成功地拉攏他們成為自己的客戶,可說是商場上運用情緒的成功典範。

3.組裝“外腦”助你實現成功目標

所謂“外腦”也即他人的智慧。利用外腦是將他人的智慧為你所用的一種藝術。有效發揮“外腦”的作用,關鍵之處就在於團結合作。

外腦使你得以把他人的經驗和積累的知識所積蓄的力量,當作是自己的力量一樣加以運用。如果你能有效地利用外腦,則無論你自己的教育程度或才智如何,幾乎能克服所有的障礙。

沒有人能夠不需要任何幫助而成功。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所有成就偉大事業的人,都必須靠著他人的幫助,才有事業擴展和成功的可能。利用外腦實際上是一種借力的智慧。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火車成功運行的過程:列車長之所以能夠使火車開往目的地的惟一原因,就是其他列車員認同並且尊重列車長的職權。如果,列車長未能適時地告訴司機火車出發的時間,乘客們就會下車尋求其他可到目的地的方法;如果這個團隊的某個成員違反其中的規則,這列火車將無法保證安全運行,甚至可能會發生致命的車禍……為了使你借助的外腦智慧發揮正常功能,你必須有清晰而且正確的目的,而外腦成員也必須願意充分與你合作。以下四個簡單的步驟,可確保外腦的正常運作。

確定你的目標

使外腦發揮功效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你首先要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很顯然,如果你連自己的目標都還沒有確定,是不可能進行其他工作的。

挑選外腦成員

挑選能幫助你達到目標的人,是件必須小心謹慎的事。你可能最後會發現,你原先挑選的人並不合適;你也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必須找人來做。在這過程中,嚐試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你能時時把握住以下兩項特質,就能更快挑選到適任的人才。

第一項特質是工作能力。切勿隻因為你喜歡或認識某人,就把他選擇為團隊成員,雖然這樣的人,會改善你的生活品質,但未必就適合擔任外腦成員。你最好的朋友,未必就是你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項特質就是與他人和諧共事的能力。不和諧的工作氣氛,將會抵消外腦成員的效率。雖然,這種情形可能不會立即發生,但卻可能在輸贏的關鍵時刻爆發出來。

你必須排除外腦成員中的任何不和諧現象,各成員應毫無保留地彙合彼此的智慧,個人的野心(包括你自己的野心),必須臣服於執行任務以及大家達成的共同目標。

清楚地了解外腦的目標,有助於判斷其成員是否具備以和諧態度完成工作的能力。

製訂集會時間和地點

製訂明確的定期集會時間和地點,以確保成員能不斷進步,且借此機會解決外腦所麵臨的問題。外腦初期階段的會議內容,可能涉及借助各成員的專業技術,來精確規劃執行計劃的議題。

隨著外腦的不斷成熟和成員之間和諧氣氛的增長,你會發現,這些會議會使各成員的腦海中激蕩出一連串的構想。當團隊成員共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議中會湧現出更多的令人興奮的事情,而各成員之間也會愈來愈和諧。

4.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

你也許剛剛大學畢業,你也許剛剛被自己的雇主解雇,你也許因為你的老板色迷迷地整天盯著你而一怒辭去了工作,總之,你麵臨著許多困惑。

但無論你幹什麼,都會有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你的選擇。

毋庸置疑,重新選擇對每一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選擇的期望值過高,你會覺得力不從心,更會讓人以為你的才能不足以勝任,一份辛辛苦苦找到的工作,可能會因此而泡湯。反之你選擇過低,就會有“龐統做知縣”的感覺,且不利於你的發展,如果在考慮重新選擇的過程中,稍加猶豫,就可能錯過了發展的時機。

在很大一部分事業有成的人中,其成功的經驗之一是他們在一開始就選定了一個自己擅長的事。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擅長的職業呢?一是給自己的才能定位,也就是正確地對自己進行切合實際的評估,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

二是把社會資源和自身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優勢互補和充分利用。

三是天時、地利、人和是你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你必須努力學會掌控,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其中人和是重中之重。

四是牢記無論選擇什麼職業,都要適合自己的專業,最起碼也要是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才行。如果既不是你的專業,你也不喜歡那項工作,那麼別說成功,就是做好也很難。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一個人所成就的事業,必然是這個人的特長。”舍長取短是天下最愚蠢的人才做的。

世間有數不盡的人,由於選擇了適合於發揮自己長處的職業,並由此青雲直上成為成功者,成為風雲一時的人物……

“但是,我還是能幹一些事情的。”彼得向老板懇求道,因為老板要解雇他。

“作為一個推銷員,你根本不夠格。”他的老板這樣認為。

“我相信我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爭辯說。

“你怎麼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老板開始嘲弄彼得。

“您隻是別把我趕走,請讓我試一試其他的工作。”

“我知道你什麼也幹不好,用你本來就是我的錯。”老板挖苦地說。

“但無論如何,我都是有些用處的。”彼得堅持認為。

終於,他的懇求被同意了,他暫時到會計那裏幫工。在那裏,他在會計方麵的天賦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幾年以後,他不僅成了一家大百貨商店的負責人,而且還成為一名出色的會計師。當每一個人都選擇了自己擅長的工作時,這就標誌著人類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的境界。隻有找到了合適的位置,人們才有可能獲得理想的成功。就像一個火車頭一樣,它隻有在車軌上時才是強大的,一旦脫離車軌它便寸步難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還有些人整天遊來蕩去,他們擅長無所事事。“有兩次我企圖做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有個名叫費爾的人曾沉痛地說,“一次我想狠揍一頓那個割破我的帳篷爬起來的可惡家夥。我說:‘好的,先生,請你出去,否則,我讓你嚐嚐我的厲害。’那個家夥說:‘來吧,你這個孬種。’我向他撲過去,但是,他用力抓著我的頭,把我從帳篷裏拽到了外麵的草地上,接著他開始揍我,一直到我起不來為止,我看著那被撕爛的衣服,知道打架不是我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