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過猶不及。”隻有拿捏好火候,才能把話說得恰如其分;隻有把握好分寸,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處。做事時學會含而不露,模糊應對,才能不傷人而惠於己。火候拿捏是大學問,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世界……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1.掌握分寸:把事辦得恰到好處
凡事都有一個“度”,過或不及都是不行的,做事也是如此。在做事過程中,惟有掌握好分寸,把握住尺度,才能把事情順利地做好。
如果你要問,做事的重點是什麼?奧秘是什麼?可以告訴你,人際交往的全部奧秘,也就是它的成敗奧秘是“分寸感”。可以說把握分寸感是人際成敗的關鍵。
所謂“分寸感”就是要把握“度”。它既是做事的重點,也是做事的難點。顯示人的分寸感的地方很多,它貫穿於做事的全過程。分寸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要把握好利害關係的分寸。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做自己的事情時,肯定會涉及到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麵的利害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利益。
其次,有些事情,不該做時就不能做,一旦做了,可能就會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害。所以,當有人違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做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任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麵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幹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汙,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無理的要求。
2.辦事要學會含而不露
在做事過程中,要注意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保留,學會含而不露,才能做到圓滑辦事,滴水不漏。
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看上去卻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這就是說,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都要學會含而不露。曾國藩是在他的母親病逝,在家守喪期間響應鹹豐帝的號召,辦團練組建湘軍的。不能為母親守三年之喪,這在儒家看來是不孝的,但由於時勢緊迫,他聽從了好友郭嵩燾的勸說,“移孝作忠”,為清王朝出山了。
可是,他的鋒芒太露,因此處處遭人忌防,受人暗算,連鹹豐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親曾麟書病逝,清朝廷給了他三個月的假,令他假滿後回江西帶兵作戰。曾國藩伸手要權被拒絕,隨即上疏試探鹹豐帝,說自己回到家鄉後日夜惶恐不安,“自問本非有為之才,所處又非得為之地。欲守製,則無以報九重之鴻恩;欲奪情,則無以謝萬節之清議。”鹹豐皇帝十分明了曾國藩此一試探性的口吻,鹹豐見江西軍務已有好轉,曾國藩效命可以,授予實權萬萬不可。於是,鹹豐皇帝朱批道:“江西軍務漸有起色,即楚南亦就錄清,汝可暫守禮廬,仍應候旨。”假戲真做,曾國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時,曾國藩承受著來自各方麵的輿論壓力。曾國藩當時離軍奔喪,已屬不忠,此後又以複出作為要求實權的砝碼,這與他平日所標榜的理學家麵孔大相徑庭。因此,招來了種種指責與非議,再次成為輿論的中心。朋友的規勸、指責,曾國藩還可以承受,如吳敏樹致書曾國藩談道:“曾公本以母喪在籍,被朝命與辦湖南防堵,遂與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於天下,人皆知其有為而為,非從其利者。今賊未平,軍未少息,而迭遭家故,猶望終製,蓋其心誠有不能安者。曾公誠不可無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訛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銜致被旨責,其心事明白,實非尋常所見。”吳敢把一層窗紙戳破,說曾國藩本應在家守孝,卻出山,是“有為而為”,上給朝廷的奏折有時不寫自己的官銜,這是存心“要權”。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曾國藩憂心忡忡,遂導致失眠。朋友歐陽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麵為他薦醫生診治失眠,另一方麵為他開了一個治心病的藥方:“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歐陽兆熊借用黃、老來諷勸曾國藩,暗喻他過去所采取的鐵血政策有失偏頗。
朋友的規勸,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於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麵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世方麵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幹。後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了由於改變了處世的方麵而引來的收獲:“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這樣的轉變過程,如同經曆煉獄再生一樣,需要經曆痛苦的自省,每當曾國藩自悟昨日的是與非時,常常為追憶昔日“愧悔”的情緒氛圍所籠罩。在經曆了一段時期的自省自悟以後,曾國藩在自我修身方麵有了很大的改變。及至複出,為人處世不再鋒芒畢露,日益變得圓融通達。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裏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會讓有些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學會含而不露,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最巧妙的。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個不自我表現的人,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而與此相反的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無長”。而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3.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感
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該強調,什麼話該輕描淡寫;什麼話該重複,什麼話該精練;什麼時候該實話實說,什麼時候該有所保留等等,這種分寸感是很複雜的,要看具體的時間、場合,乃至具體事情而隨機應變。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說話技巧,也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成熟。
說話沒輕沒重,叫不知道分寸。“禍從口出”就是因為說話失去了分寸。因為一句話沒有分寸,求職可能失敗,生意可能砸鍋,談判可能破裂,朋友可能斷交……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需要自己付出沉痛的代價,也許永遠不能挽回。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說話非常直,而且尖銳刻薄,一針見血,不懂幽默委婉,不知道說話的輕重,結果因失去了分寸感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
辛亥革命後不久,袁世凱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但他野心並未滿足,還妄想恢複帝製,因此每天都做著皇帝夢。一日,他仍在為此事處心積慮,不久便倦然而臥,真的做起白日夢來。一位伺婢正好端來參湯,準備供袁世凱醒後進補,誰知不慎將玉碗打翻。婢女自知大禍臨頭,嚇得臉色蒼白、渾身打顫。因為這隻玉碗是袁世凱在朝鮮王宮獲得的珍寶,算得上他的“心頭肉”,過去連太後他都不願意用來孝敬,現在化為碎片,這彌天大罪是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了。正在這時,袁世凱醒了,他一看玉碗被打得粉碎,頓時氣得臉色發紫,大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