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火候拿捏是一門大學問——把握好做事的分寸(2 / 3)

“今天非要了你的命不可!”

這一嚇,倒使婢女驚出一計來,她連忙哭訴道:

“不是小人之過,實在是有下情不敢上達。”

袁罵道:“快說,看你能編出什麼鬼話!”

婢女說:“小人端參湯進來,看見床上躺的不是大總統。”

“混賬東西,床上不是我,是誰?”袁世凱怒不可遏。

“小人不敢說,小人好怕。”婢女大聲哭道。

袁倏地站了起來:“你再不說,老子一刀砍了你!”

婢女連忙下跪,戰戰兢兢地說:“我看見……床上……床上躺著的是一條五爪大金龍!”

袁世凱一聽,以為自己真是金龍轉世,就要登上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了,頓時一股喜流從心中湧起,怒氣全消,還情不自禁地拿出一疊鈔票為婢女壓驚。

婢女的一個高明謊言,由於分寸把握得好,正中袁世凱下懷,正是這個謊言竟然幫她保住了性命!

總之,把握說話的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隻要掌握住表情、動作、語言的分寸感,就能在交往中遊刃有餘,獲得對方的好感,把事情做成功。

4.恭維他人也要把握尺度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因不善交際而頗感痛苦的人這樣說道:我在與人交往時,總是竭力恭維、讚美別人,因為我認為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誰知不少人都因此不願與我深交,更談不上說什麼心裏話了,最多隻是隨隨便便應付罷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現代交際中,人們無疑是喜歡聽善言的,但恭維並不等於善言,恭維適度才是善言。如果錯誤地把恭維當做善言,不分對象,不分時機,不分尺度,在交際中總是千方百計、搜肚刮腸找出一大堆的好話或溢美之詞,甚至把阿諛當做善言,那麼得到的收效就常常會事與願違。

誠然,每個人都有著渴望得到別人讚賞的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評。適度的恭維在交際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們不能忘記,人們更渴望坦誠相見,真情以待,更希望與謙恭、誠實的人交往。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認識到:善言並不等於恭維,善言又離不開恭維。恰到好處的恭維便是善言,而善言可使新交一見如故,老友情誼常在,是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

那麼,如何準確地把握恭維,使恭維恰如其分而不失度地成為真正的善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麵著手:

注意交際的對象

在人際交往中,應當注意交際對象的年齡、文化、職業、性格、愛好、特征,因人而異,把握分寸,切不可隨意恭維、奉承對方,尤其是新交,更應小心謹慎。比如,你對一位因身材過於肥胖而發愁的姑娘說:“你的身材實在是漂亮極了!”姑娘一定會認為你是在取笑她而大為不快。但如果對一個為自己身材姣好而感到自豪的姑娘來說這句話,卻可以使姑娘對你的好感和信任增加。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有識之士喜愛結交“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的“畏友”,他們喜歡“直言不諱”,你越指出他的不足,他越喜歡你;而你越恭維他,他卻越討厭你。同這類人交往時,恭維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注意善言的時機

交際中認真把握時機,恰到好處的善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恭維,應當切合當時的氣氛、條件,有著一定的“時效”約束。當你發現對方有值得讚美、恭維的地方,要善於及時大膽地讚美、恭維,千萬不要錯過時機。不適時機的恭維,無異於南轅北轍,結果隻能事與願違。起不到應該起的效果,甚至還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時,你還應該記住:當你的朋友發現他自己的某種不足而正要改正時,你卻要對他的這種不足之處大加讚賞,這是絕不會令你的朋友滿意的。

注意恭維的尺度

恭維的尺度掌握得如何,往往直接影響著恭維的效果。恰如其分、不留痕跡、適可而止的恭維是成功者之妙訣,而使用過多華麗的詞藻,過度地恭維,空洞地奉承,隻能使對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難堪、肉麻和令人厭惡,其結果是適得其反。

假如你對一位字寫得比較好的朋友說:“你寫的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你恭維的結果隻能使雙方難堪。但如果你這樣說:“你的字寫得很漂亮!”你的朋友一定會感到很高興,說不定他還要介紹一番他練字的經過和經驗呢!

當然,恭維的程度不夠,便又不成其為恭維,這同樣也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恭維還需要真誠,需要不留痕跡。

真誠的態度是交際者成功的要素。交際中一定要努力表現出恭維的真誠,表現出發自肺腑,情意真切。要知道無美可讚而勉為其難,不如避而不談為好。

恭維是善言者的一個出色的方麵,把握恰當、得體的恭維無疑是走向善言者行列的第一步,也是現代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5.力不從心的事不能辦

做事要量力而行,對自己做不到的事,要說明情況,不要勉為其難。

做事要量體裁衣,自己感到難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氣,說聲:“對不起,我實在無能為力,你是否可以另找別人?”或者“實在抱歉,我水平有限,隻能讓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撐著答應你,將來誤了事兒,那才對不起您呢!”這樣,你才是真正會做事的人。否則,將來丟臉的肯定是你。

別人托你做某事時,你要認真考慮好,這件事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把自己的能力與事情的難易程度以及客觀條件是否具備結合起來考慮,然後再作決定。王老師剛到新源中學任教,正碰上市教委到該校抽人,擬對全市中學進行實地考察,並寫出調查報告。因王老師還沒有安排授課,就抽了他去。起初,他感覺為難,心想自己不僅對本市中學教育情況不熟悉,就是對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剛剛走出校門,又能知道多少呢?他本不想參加,無奈校長已經開口,實在不好拒絕,隻好勉強服從。

一個半月過去了,別人都按分工交了調查報告,惟有他一個人,由於不熟悉情況,又缺乏經驗,對自己分工調查的三個中學連情況都沒摸清,更不用說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惱火,責備該校校長,怎麼推薦這麼一個人。王老師麵子受不了,又氣又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

王老師由於當初不好意思拒絕,最終麵子難保,身心都受到了傷害。

作為下級,往往在領導提出要求時,雖然不樂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絕,但是你沒有考慮到,如果為了一時的情麵接受自己根本無法做到的事,一旦失敗了,領導就不會考慮到你當初的熱忱,隻會以這次失敗的結果對你進行評價。如果你認為對別人拜托你的事不好拒絕,或者害怕因拒絕會引起別人不高興而接受下來,那麼,此後你的處境就會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