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拒絕別人的要求確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體會。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話,也是叫人頭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的話了。
不過,當你經過深思熟慮,倘若答應對方的要求將會給你或他帶來傷害,那麼,就應該拒絕,而不要為了麵子問題,做出違心的事來,結果對雙方都無好處。
6.模糊應對,左右逢源不傷人
在做事時,當出現左右為難,無論怎樣做都會得罪人時,如果采用模糊言語應對,婉轉處理可使雙方皆大歡喜,從而可大大增強成功的效果。
談起《水滸傳》,人們便會立即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魯智深。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會在遇事要得罪人時動一番腦子,說話含蓄,回答模糊,蒙混過關。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後,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隻得落草五台山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台詞: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猶豫深思)。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要叫魯智深不近女人不飲酒,他還能做到,倘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此時若回答“不能”,法師就不許其剃發為僧,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來一個靈活應付,模糊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法師麵前過得關,又不違背自己的本意,真是兩全其美。
模糊應對,是指做事左右都要傷人時,不直陳本意,而用含糊方式處理,不把事情搞僵,增加做事的成功把握,因而也使做事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英國有一位傳奇式的籃球教練叫佩邁爾。他帶領一支大學籃球隊曾獲得國內比賽39次冠軍,使球迷們為之傾倒。可是,他的球隊在蟬聯29次冠軍後,遭到一次空前的慘敗。比賽一結束,記者們蜂擁而至,把他圍得水泄不通,問他這位敗軍之將有何感想。他微笑著,不無幽默地說:“好極了,現在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地去爭奪冠軍了。”
兩度總統競選均敗於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自己受寵若驚,並打趣說:“我想得意洋洋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隻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失敗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麵包驗驗屍。”幾天後,他被邀請在一次餐會上演講。他在路上因為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被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釋說:“軍隊的英雄老是擋我的路。”會議得以在歡愉的氣氛中圓滿閉幕。可見,史蒂文森輕鬆、微妙、巧妙、含蓄的俏皮話,說得委婉,改變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聽眾感到他並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贏者,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無論是誰,在生活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青年男女向異性求愛,雖然文學作品中也有“姑娘,我愛你”、“小姐,嫁給我吧”、“親愛的,我向您求婚”之類的直率描寫。但大多數人尚無這種勇氣,因此常用隱晦語,模糊其辭。如少數民族有些人很崇尚以對歌表達愛意,是很能吸引青年男女雙方的感情的。
在做事過程中,為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常常故意閃爍其詞,曲折地表達本意,這樣做並沒有違反使用語言的規律,但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7.趨利避害,把握好進退的分寸
看清周圍的環境,然後靈活應對,在做事的過程中把握分寸,隻有這樣才能明辨是非、趨利避害。
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動的空間,辨別生活的利害,采取適當的手段,這樣才能在做事的過程中掌握好分寸,不至於太過頭。
在曆史上,能否分清自身的大小氣候,所帶來的不同結果,正反兩方在的例子都有很多,張良和韓信就是很鮮明的例子。韓信,淮陰人,少時“貧無行”,不會謀生,“常寄食於人,人多厭之者”。曾有一惡少年侮辱他,讓他鑽褲襠,“市人皆笑(韓)信,以為怯(懦)”。但“其誌與眾異”。他母親死,雖無錢財行殯,卻找一處旁邊“可置萬家”的高敞地方做墳。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蓋世之才”。他先從項羽,不受重用,又歸劉邦,但犯罪當斬。臨刑前他大喊:“漢王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執事的滕公“釋而不斬”。經蕭何數次推薦,被封為淮陰侯,破三秦、占關中、拔魏趙、下三齊,為漢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不愧是卓越的軍事家。
韓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實際能力。也就是說,他製定宏大戰略,更能把宏大戰略變成現實。因此,韓信應該是帝王之才,這就是劉邦對韓信不放心的原因,劉邦對韓信在利用的同時,又嚴加防範,恐其不利於己。
韓信在拜將之前,就向劉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議,表明他胸懷大誌,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製度在當時已不合曆史潮流。在這方麵他就遠遠不如張良有見識。張良本出身貴族,早看出分封製度已不可行;而韓信出身貧民,卻滿腦子分封思想。劉邦雖然曾“自以為得(韓)信晚”而任他為大將,但劉邦始終沒有像相信、依靠蕭何張良那樣把韓信作為心腹對待,因為韓信總熱衷占據一方,封王封土,怎麼能讓劉邦放心呢?
劉邦坐穩了江山之後,看到韓信握有重權,並且深得軍心,不由得十分擔憂。他宴請群臣,麵對臣下的恭賀,也憂心忡忡。張良察言觀色,明白了劉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後難以控製,就私下對韓信說:“你是否記得勾踐殺文種的故事?自古以來,隻可與君主共患難,而不可與其同享福。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啊!我們要好自為之。”於是張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他請求回鄉養老。劉邦故作戀戀不舍狀,再三挽留,最後封其為留侯。張良功成身退,終於保身全名,足見其先見之明。
韓信盡管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但是對劉邦還是抱有幻想:自己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誣告韓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裏。劉邦更是不滿於韓信的所作所為,就設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至此,韓信終於心灰意冷。他後悔當初不聽張良之勸告而遭此大難,不禁仰天長歎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現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該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誣告他要謀反,於是劉邦終於對他下了毒手,了卻了一大心事。一代名將就這樣身敗名裂,可謂可悲可歎。但反過來說,如果韓信當初懂得進退的分寸,功成名就之後立即退隱,他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嗎?可見,趨利避害,適度把握好做事情的進退分寸,對我們立身行事來說是多麼重要。